《三顧茅廬》課堂實錄(精選13篇)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1
課堂實錄
夢軒提供
課前,教師和學生調侃(具體內容保密,嘿嘿……),笑聲不斷。正前方屏幕上打出關于《三國演義》的簡單介紹。
師:孩子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風云際會、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正是因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
生齊喊:《三國演義》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的學習課文就是發生在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節選自《三國演義》。它就是《三顧茅廬》。來,看老師寫課題。
。ɡ蠋熀苷J真地板書課題,同時不斷的嘮叨)
師:看好了,“茅”字的橫鉤要比草字頭略微長一點,這樣才好看,最后一筆是撇;“廬”字的下面是一個“戶”。憑老師的經驗,這兩個只是比較容易寫 錯的,下面,請大家在書上,課題的右邊各寫一個,不僅要寫隊,還要寫好。
。▽W生寫字)
師:我看到很多同學的課本上寫著“已讀課文三遍,”,“認真讀過課文,”?磥,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預習過了,現在我檢查一下,已經讀過課文兩遍的請舉手。
(所有學生迅速舉手)
師:很好,我們接著再檢查,已經能保證自己能把課文讀得又對又通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陸續把手舉了起來,等待片刻,還是有八只小手沒有舉起)
師:看來,有些同學還是對自己缺乏自信。(這句話師跟教海泛舟學的,事先沒征得他的同意:))那么,我們就用兩分鐘時間,讓這些同學重新喚起自信,讓自信的同學更自信。大家來自由的讀課文,只讀那些你認為最難讀好的地方,反復讀,力氣要花在刀口上。
(學生以哩哇啦地讀課文)
師:時間到,這會有自信了嗎?
生:有了!
師:好,我相信你們,免檢通過!不過,我還想讓你們讀課文,不過這次不是朗讀,而是默讀,默讀好,默讀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些問題。課題《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成語是漢語言的一大特色,含義深刻,比較難于理解,F在,我們就邊讀邊想:“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提示一下:說的時候可以用上一些課文中的詞句。開始!
¡¡¡¡師:差不多了吧,誰來說說?
生:三顧茅廬就是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
師:不錯,能加上一個誰,就更好了!
生:三顧茅廬就是劉備三次來到諸葛亮的茅草屋,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
師:很好,不但加上一個誰,還把原因也說出來了。要是能說清結果就更完整了。
生: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干,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懇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諸葛亮盛情難缺,答應了。
師:對,這樣就很完整了。你有一個次用得真好,是哪一個?
生齊生說:懇請。
師:對!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就是一個姓劉名備的人,懇請一個姓諸名葛亮,字孔明的人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教師邊說邊板書“劉備”、“諸葛亮”、“懇請出山”)對嗎?
生:對。
生:不對。(同時說)
師:不對?哪里不對?
生:不是姓諸——
師:不是姓諸?那姓什么?你說——(指一名學生說)
生:姓諸。(笑聲)
師:真得姓諸?
生:(撓撓頭)
師:你知道,我為什么讓你來回答嗎?你輕輕的讀讀你媽媽的簽名——
生:申屠春紅
師:諸葛亮姓什么?
生:可能和我媽媽一樣,是復姓,姓諸葛?!
師:不是可能,就是姓諸葛。
師: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還有字,諸葛亮,字——
生:孔明
師:劉備,字——
生:玄德
師:張飛,字——
生:翼德
師:關羽,字——
生:云長
師:還有,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還有號;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古人的名字比我們現在有趣,是吧?
生:嗯。(好多學生點頭)
師:那我們下了課,也給自己弄個字呀,號啊,什么的。
師:在這個故事中,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那就是——
生:劉備
師:你對他在這個故事中的表現有一個怎樣的印象?
生:它表現得很有誠意。
生:誠心誠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誠懇。
師:是啊,那么劉備在三顧茅廬的整個過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要我們去細細的體會。我們一起再來默讀課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提示:可以邊讀課文邊用筆畫畫圈圈,這就叫不動筆墨不讀書。
。▽W生讀書思考)
師:發現了這些地方了嗎?你發現了幾處?
生:5處
生:6處
師: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了嗎?
生:體會到了。
師:你準備怎樣把你體會到的東西傳達給我們大家呢?
生:我想通過有感情的朗讀。
生:我想我可以把這種感受說出來。
生:表演也是很好的的辦法。
師:表演?那可是很難的,不僅要念好臺詞,還得有表情、動作,不過,可以試一試。那好,接下來,我們就準備一下,或者讀,或者說,當然也可以演,用你認為最佳的方法表達你體會到的一些東西?梢砸粋人準備,也可以幾個人一起準備,相互提提建議,相互提高,好不好?開始!
(學生準備)
師:誰先來?
生:我認為從劉備斥責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
師:你說具體一點,好嗎?
生: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斥責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誠心。
師:劉備和張飛的關系,你能說的具體一些嗎?
(學生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教師偷偷地在大屏幕上打出相關的圖片和文字介紹)
師:是啊,為了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兄弟。斥責,就是——
生:責備
生:訓斥
生:罵人
師:在課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來讀讀好嗎?
生:好,在第二小節,找到了嗎?(笑聲)
師:找到了。我讀張飛,你讀劉備。
。ń處熛衲O駱拥乩首x張飛的話“一個村夫,何必你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
生:(朗讀)“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師:你看到那個感嘆號了嗎?該怎么讀?吸一口氣,再讀!
生:(再朗讀)“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師:好!誰還有興趣,也來讀一讀。
。ㄓ钟袃蓚學生和老師對讀,效果不錯)
師:孔明是當今大賢!按筚t”什么意思?
生:(無語)
師:那你們知道管很有錢的人叫什么?
生:大款
師:管那些當紅的影星歌星叫什么?
生:(爭先恐后)大腕
師:那么,那些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什么?
生:(大叫)大俠
師:像我這樣的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什么?(笑聲)(課前教師和學生談起過很會做菜)
生:大廚
師:那些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
生:(齊聲大叫)大賢
師:你們不是知道嘛。ㄐβ暎
師:還有嗎?
生:劉備第三次去的時候又斥責了張飛,也可以看出他很誠心。
師:對,而且是大聲斥責。還想和老師讀一讀嗎?
生:想!
。ń處熡窒衲O駱拥乩首x張飛的話“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
生:(朗讀)“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保ㄗx得不錯)
師:你讀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無禮?”后面停頓了一下,又改換了一下語氣。你這一停,到讓我想起,劉備在這一停之間會想一些什么呢?
生:可能在想這個猛張飛可能壞了我的大事,不能讓他去。
生:我可不能因為張飛的魯莽,讓諸葛亮懷疑我的誠心誠意。
生:畢竟是兄弟,不能太兇了,他就是這個脾氣。
……
師:想得真好,一定能讀得更好!誰再來讀?
。ń處熢俅蜗衲O駱拥乩首x張飛的話“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還配上了表情、動作)
生:(朗讀)“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保ㄓ新曈猩
師:(朗讀)“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配上了表情、動作,聲音怪怪的)(笑聲)
生:(朗讀)“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保ㄒ环痈吲R下狀)
師:看看,我們演的怎么樣?
生:好!
師:好,怎么還不鼓掌?(笑聲,西里嘩啦的掌聲)
師:還有嗎?
生:劉備的這句話“我冒著風雪,就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天氣這么冷,還去——
師:書上有幾個描寫天氣的詞,你讀讀——
生:數九寒天、雪花紛飛,還有天寒地凍。
師:多冷啊,劉備飲食要執意前往,多——
生:(和老師一起說)誠心。
師:還有嗎?
生: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師:是呀!諸葛亮在溫暖的被窩里呼呼大睡,劉備卻恭恭敬敬地候在門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師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樣子,持續5秒鐘)(笑聲)來,一起等候!一起來!
生:(陸續有學生站起來,學老師地樣恭恭敬敬地等候)
師:你等著,別動。我想,劉備的人是傻傻地站著,他的腦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轉著。你想,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一些什么?
生:(繼續站著)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說,如果你覺得他說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會想,待會兒見了面該怎么說話呢?
生:我怎樣才能讓諸葛亮相信我的誠心誠意,幫助我完成大業呢?
師:噢,劉備盡在想一些個問題。
生:他在想:我已經來過三次了,諸葛亮這回該跟我走了吧!
生:為了諸葛亮,我已經連張飛都罵了,我的心真得夠誠了。它諸葛亮就是一塊石頭,也得備感動了!
師:這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師:還有嗎?
生: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
師:如果不下馬步行就不誠心了嗎?
生:不下馬步行,一會兒見了諸葛亮,就顯得高高在上,不夠誠心。
生: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師:誠心誠意還有真有假的?(笑聲)那叫假心假意。
師:還有嗎?
生:劉備回到新野駐地聽說諸葛亮回來了,立即叫人備馬。從立即這個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誠心。
師:你看,他讀書多仔細。還有嗎?
生:劉備見到了諸葛亮,趕緊下拜,也可以說明他很誠心誠意。
師:這正是太感動了,我都站不穩了,受不了,受不了。(教師作搖搖擺擺狀)(笑聲)
師:(朗讀)“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你們知道劉備是什么人?
生:大將軍
生:漢朝的皇叔
師:對,劉備可是皇親國戚,人稱劉皇叔,他竟然給諸葛亮下跪,諸葛亮是什么人?
生:讀書人
生:普通百姓
師:用張飛的話說,他是“一個村夫”,用我的話說他就是“一介草民”,F在,劉備竟然給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動——
生:天地
師:諸葛亮(笑聲)
師:我們來看,劉備為請諸葛亮怒斥張飛,冒著風雪寒冷,三顧茅廬,還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馬步行,還在房門外恭候多時,終于見到了諸葛亮,趕緊下拜……現在,你是諸葛亮,你耳聞目睹了劉備的所作所為,你會怎么想?
生:劉備對我可真是一片誠心!
生:劉備對我這么誠心,我在他手下做官一定不會吃虧。
師:嗯,到時候,他還會給個紅包什么的。(笑聲)
生:劉備這么有誠意,我就出山吧!
生(女):我要是一個女的,我就要嫁給他!(全場大笑)
師:你這是以身相許了。諸葛亮也確實是對劉備以身相許。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就走上了為了國家統一大業的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憶起這段經歷,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ù笃聊怀鍪尽冻鰩煴怼饭澾x)
(隱約聽到鈴聲)
師:(深情朗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師: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那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生:“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生:“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師:下課了吧?
生:沒有。
師:(問聽課的老師)下課了嗎?
。犝n的老師搖搖手,又伸出幾根手指)
師:剛才那鈴聲不是下課啊。那本來我們還可以慢慢的來。(笑聲)
師:最后,布置一個作業,背誦《出師表》節選。
生:。
師:啊什么?這可是好東西!背下來!
下課。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2
師:知道我國的四大名著嗎?
生1:《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
師:還有一部是什么呢?
生2:《三國演義》
師:這會兒說出來了!那你知道它們的作者是誰嗎?說出一個你就是了不起的人了。
生3:我知道《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吳承恩
師:哦?羅……
生:羅貫中
師:施耐庵他寫的是?
生:《水滸傳》,《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
師:吳承恩!在我們的文章中,這四位作者和他們的作品都有
師:《西游記》的作者是——
生:吳承恩
師:《三國演義》的作者是——
生:羅貫中
師:《紅樓夢》呢?
生:曹雪芹
師:別緊張,還有一部我們忘了
生:《水滸傳》
師:他的作者是——
生:施耐庵
師:咱們這節課學的就是選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煶鍪菊n題,生齊讀)
師:誰有不懂的詞嗎?有哪個字不大懂的,有嗎?
生:廬
師:廬是什么意思呢?誰知道?
生:小屋
師:小屋,也就是房子,那合在一起茅廬就是?
生:茅草做的房子
師:還有哪個字不大懂的嗎?
生:顧
師:誰知道呢?我也不大明白這個字的意思
生:我認為顧是看的意思
師:看的意思?到茅草屋看看。你說——
生:是光顧、拜訪的意思
師:說得好,咱們一起說一次,三次拜訪——
生:三次拜訪茅草屋
師:三次拜訪茅草屋,通嗎?
生:到茅草屋三次拜訪
師:誰?能加進去,我想就通了
生: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
師:把題目能說進去嗎?劉備——
生:劉備三次到茅草屋去拜訪諸葛亮
師:說得好
(生齊說)
師:這就是這篇文章說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打開書,好好讀讀書,劉備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訪那個叫諸葛亮的人呢?結果又如何?聽明白了嗎?放開聲音讀,開始!
。ㄉx書,師自由巡視、指導)
師:回顧一下,劉備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訪那個叫諸葛亮的人呢?
生:因為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想請諸葛亮出來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
師:讀得好!說得好!咱們一起來讀讀他找到的句子,好嗎?在哪兒呢?
生:第一自然段
(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生:還有補充
師:你說
生:劉備身邊沒有一個謀士,而猛將卻不少,如趙云在數十萬草軍中殺出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張飛一吼嚇退十萬大軍
師:是呀!猛將如云,苦于無一謀士,所以他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干,于是,就想請諸葛亮出山,那結果如何呢?
生:結果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將“廬”字讀錯)
師:別緊張,三顧茅——
生:廬(糾正了讀音)
師:接著說——
生: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請教,所以就答應出山了
師:很好!讀讀高世昭找到的這段話
(生齊讀這個句子)
師:諸葛亮出山是主要內容。諸葛亮此時在哪里?
生:在臥龍山
師:在臥龍山干嗎呢?
生:隱居
師:他過得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呀?
生:平平凡凡
生:無憂五慮
生:悠閑自在
生:清清凈凈
師:清清凈凈,無人打擾
生:優哉游哉
師:是呀,此時的他是多么悠閑自在,他——
[出示多媒體課件,配樂讀下面詩句]
師:駕小舟于——
生:江湖之中
師:訪名僧于——
生:山嶺之上
師:尋朋友于——
生:村落之間
師:樂琴棋于——
生:洞府之內
師:此時的他是何等得——
生:悠閑
師:此時的他是何等得——
生:逍遙
師:此時的他是何等得——
生:自在
師:是呀!那,是什么讓他放下如此悠閑自得的生活,是什么讓他甘心出山,過上勞心勞神的日子呢?答案就在我們的課文中,讓我們用心讀讀課文,想想劉備的哪些言行舉止深深地感動了諸葛亮,聽明白了嗎?用心讀課文,劃出令你感動,令諸葛亮感動的語句,并在旁邊寫上批注,開始!
。ㄉx,師巡視指導)
師:(提示)可以是一個詞,可以是一句話,別忘了,不動筆墨不讀書
。ㄉ^續讀,師隨機指導)
師:劉備的哪些言行舉止深深地感動了諸葛亮呢?首先把這句子讀出來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師:能說說嗎?
生:從這里說明劉備十分尊敬諸葛亮
師:特別讓你難忘的是哪個詞,哪個舉動呢?
生:還有半里多地就下馬步行
。◣煱鍟合埋R步行)
師:誰對這個句子還有補充?
生:我從三人第三次來到廬中看出,劉備已經來了很多次了
師:前兩次他見到諸葛亮了嗎?
生:沒有
師:這是第幾次呀
生:第三次
師:所以說這是——三顧茅廬
。◣煱鍟喝櫭⿵])
師:能把劉備的那顆心讀出來嗎?
生:能
(生齊讀這句話)
師:就后面半句,劉備就……你來讀——
生1:劉備就下馬步行
生2:劉備就下馬步行
生3:劉備就下馬步行
師:讀得好啊!我們一起來讀,讀——
(生齊讀)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3
因為是借班上課,課前圍繞《三國演義》有關常識與學生進行交流,既檢查了學生對《三國演義》熟悉程度,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
第一教時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就選自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現在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1、讀通課文,做到正確流暢;2、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詞;3、讀后想想課文寫了怎樣一件事。
。▽W生自學,教師巡視,隨機指導,及時表揚讀得認真的學生。)
師:誰愿意站起來朗讀?
。▽W生分節朗讀)
師:倒數第二自然段,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段話跟前面不一樣,文縐縐的,像“久聞大名”、“光臨草舍”、“禮讓一番”等詞句你們能理解嗎?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嗎?
生:“久聞大名”就是早就聽說您的名氣了。
生:“光臨草舍”就是來到我這么簡陋的家。
生:“光臨草舍”就是您來到我這么簡陋的茅草房。
生:“禮讓一番”就是“你先坐,你喝茶”這樣的話。
師:也就是客氣一番。你們的話簡單明了,通俗易懂,那課文為什么用那些文縐縐的話,而不用你們的話呢?
生:我覺得課文的言語很精練。
生:劉備、諸葛亮都是有學問的人,講話也就文雅了。
生:劉備、諸葛亮他們的性格謙恭有禮、溫文爾雅。課文里的話符合他們的身份。
師:說得真好。言語描寫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我們仔細體會體會,好好讀一遍。
[這里讓學生體會語言的不同風格,懂得什么人說什么話,人物的語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吻合人物的性格。]
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前來,其余同學在自己的本子上,聽寫幾個詞語:怏怏而回 謁見 慚愧 輔佐 三顧茅廬
。ǚ答伮爩懡Y果,相互糾錯改正]
師:聯系上下文,你能說說這五個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嗎?
生:“怏怏而回”就是很不高興地回去了。課文指劉備三人見不到諸葛亮很失望。
生:“謁見”就是去拜訪。
師:我到你家來拜訪是不是謁見?
生:那不能用。應該是下級拜見上級。晚輩拜見長輩。
師:說得很準確。而且是很有敬意的拜見才叫謁見。
生:輔佐就是幫助別人。課文指諸葛亮幫助劉備
師:請你幫個忙把教室的門關一下,能說請你輔佐嗎?
生(大笑):不能說,這件事太小了。輔佐要用在大事情上。
師:對,輔佐就是幫助成就大的事業。
[運用歸謬法讓學生形象地了解詞語的感情色彩,表達程度,適用范圍,把詞語教活。]
生:“三顧茅廬”就是三次去拜訪茅草房。
師:是拜訪茅草房嗎?
生:是拜訪住在茅草房里的諸葛亮
師:連起來說完整。
生:三顧茅廬就是劉備三次拜訪住在茅草房里的諸葛亮。
師:對,這就是課題的意思。請你們迅速搜讀課文,在課題前加上拜訪的原因,課題后加上拜訪的結果。自己試著連起來說說,要求語言通順連貫。
(學生邊默讀邊作記號)
生: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大業,就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生: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大業,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訪。諸葛亮看到劉備很有誠意,就答應出山,并輔佐他打了很多勝仗。
[解釋課題,補充課題。通過課題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既降低了概括文章內容的難度,又引導學生學會了一種概括主要內容的新方法。]
師:是啊,同學們說的其實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當時正是東漢末年,豪強四起,群雄割據。有董卓、呂布、袁紹、袁術、曹操、孫權等,他們之間常常發生戰爭,百姓是苦不堪言。劉備見此決心匡扶漢室,救黎民于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文中所說的統一大業。讀了課文,你能談談對文中劉備這個人物的印象嗎?
生1:劉備是個對人誠心誠意的人
生2:劉備是個禮賢下士的人。
生3:劉備是個求賢若渴的人。
師:是啊,劉備這個人物形象逼真鮮明,躍然紙上,令我們過目不忘。作者是怎樣來描寫的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劃出文中能體現劉備求賢若渴的語句,然后可選擇一處加以評述,也可組合起來評述。
1學生默讀,自劃,評述
2同桌輕輕交流
第二教時
師:上節課我們對劉備這個人物進行了研究,現在來交流一下。
生1:我從劉備對張飛的兩次斥責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因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親如兄弟?墒乾F在為了請諸葛亮不惜斥責自己的兄弟。足見對諸葛亮的誠心。
師:你說得真好,第一次是斥責,第二次是大聲斥責,你能把這兩句話讀好嗎?
。▽W生讀得很沖,給人罵的感覺)
師:你這個劉備好兇啊!雖是斥責,但畢竟是兄弟啊!
。ㄟ@一“挑逗”,學生領悟了,讀的語調更合情理了。)
師:這就叫聰明。一點就通。還有愿交流的嗎?
生2:我從“劉備還有半里多地就下馬步行,以看出他的誠心!惫湃藢μ貏e有地位的人有這樣的要求,叫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表示極大的尊敬。(聽課教師一片掌聲)
師(大為佩服): 了不得,你怎么知道?
生:我從電視上看來的。
師:看了能記住,記了能用上,就是好本領。留心生活,處處皆學問。
生3:我從“輕輕敲門,恭恭敬敬地等著,等了好長時間”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是誠心誠意的,那么長時間,自始至終這樣恭敬的,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師: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叫《程門立雪》,我們深為感動,但那是學生對老師的敬意?晌闹袆涫谴鬂h皇叔,一方諸侯,已是名聞天下,連曹操也說天下英雄只有劉備和他兩個。而諸葛亮當時只是一介草民,平頭百姓。而且劉備當時已有47歲,而諸葛亮卻只有27歲,劉備能做到如此恭敬,真是令人嘆服。[句與句的聯系,滲透人文內涵,與故事背景聯系,教師適當介紹,促進語言內化。]
師:你們認為讀好這段話,應該強調那些詞語?
生:我覺得像“半里多地、就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恭敬敬、好長時間”這些詞語都應強調。
師:說得好。不知你讀得好不好?
。▽W生讀得很投入)
師:你真聰明,把“輕輕敲門、恭恭敬敬”讀得較輕,把劉備的誠意給讀出來了。有時輕讀也是一種強調。還有補充嗎?
生4:我從“下拜、謁見、懇請”這些詞語可看出來。因為從身份、地位、年齡上來看,劉備根本不需要如此客氣,如此謙遜的。
師:你分析的很準確。
同學們尋找得很全面,很準確,分析得也很透徹,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達,現在我增加難度,要求同學們尋找一個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來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試試。
(學生自由準備,同桌討論。)
生:我覺得劉備邀請諸葛亮很有誠意,當他前兩次拜訪諸葛亮都不在時,他毫不氣餒,第三次又前往;當張飛對諸葛亮不敬時,他是大聲斥責;當他離茅廬還有半里多地時,就下馬步行;當知道諸葛亮還在睡午覺時,他就在檐下恭恭敬敬地等待;當見到諸葛亮時,他趕緊下拜。這些足見劉備的誠意。
師:這位小朋友真聰明,用“當------時,劉備-----”的句式把內容整合起來表達,效率就提高了。
生:我從劉備的說話上看出來,他稱諸葛亮是當今大賢,見到諸葛亮用”謁見、懇請“這些謙恭的詞語;從行動上看出來,雪一停馬上起身;未到茅廬就下馬步行;諸葛亮睡午覺就恭敬等候;見到諸葛亮是趕緊下拜。
師:這位同學根據語言、行動歸類表述,簡單明了,更是技高一籌。
生:我還從張飛和劉備對諸葛亮的不同態度上可以看出來。劉備是那么誠心,而張飛卻是那樣無禮。
師:是啊,文中的張飛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覺得張飛是個怎樣的人?哪里看出來?
生:我覺得張飛是個很鹵莽,不懂禮節的人。從他說三句話可以看出來,“叫來得了;一根繩子捆來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來不起來?”
師:僅僅是鹵莽嗎?你還發現什么?
生:我發現他的火氣是越來越大了,他發火是因為張飛很敬重劉備,大哥在他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現在受到如此怠慢。他能不生氣嗎?
師:你真聰明,因為敬重所以生氣。你能把這三句話的味道讀出來嗎?
(學生朗讀,但沒那種氣勢)
師(提醒):張飛說話多干脆啊,“得了”,“就是了”,“看他起來不起來”,這就是張飛的語言啊!這些詞你得把握好,再來試試。
。ㄉx,朗讀質量明顯提高)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質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了,F在請同學們根據剛才對人物的理解,自選一段,讀出人物的形象,讀出人物的味道,讀出人物的神韻來。等下競賽。
。拷M一人競賽,朗讀很到位。然后一起讀最后一段。)
師:課文最后一句說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很多勝仗,你知道有哪些勝仗?
生:火燒新野,火燒赤壁
生:七擒孟獲,
生:三氣周瑜,智降姜維,空城計
生:草船借箭
師(豎起大拇指):你們的知識真豐富!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漢王朝。你想,到那時,張飛回憶起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里又會怎么想呢?請你寫在書本上。
。▽W生饒有興趣,很認真地寫。)
生:張飛想,諸葛亮果然是個人才,水平果然了得。當時我真是有眼無珠,說他是一個村夫,如果當初只把他捆來,他肯定不情愿,捆得了他的人,捆不了他的心啊。
生:張飛想,大哥不愧為大哥,真是慧眼識英才,若不是大哥三顧茅廬,就請不來諸葛亮,也就沒有了現在蜀漢王朝,我太鹵莽了,險些壞了哥哥大事。
生:張飛想,大哥對人那么有誠意,才請來了大賢諸葛亮,才打了那么多勝仗。我也應該像大哥一樣,遇事不鹵莽,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那才能打更多的勝仗。
```````
師:是啊,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古時候是如此,在知識就是經濟,人才就是財富的今天,就尤為突出了,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為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今天的課到此就結束了,最后我想補充的是我們六年級已經有能力去看原著了。
如原著中對臥龍崗有這樣一段描寫(屏幕顯示):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簧交翠。這段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如原著中諸葛亮的草堂有副對聯:寧靜而致遠,淡泊以明志。這副對聯對刻畫人物有用嗎?
又如原著中諸葛亮醒來吟了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這首詩又有什么含義呢?因此去讀原著定會給你更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拓展延伸,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尤為重要。]
教后評析:
本實錄是筆者在新昌縣小學語文教師培訓班上交流的兩堂課,回顧這兩堂課,我認為盡力做到了:
1、 感悟體驗與學習語言相結合
這兩堂課的教學,處處緊扣文中的語言來進行,首先在初讀課文時憑借語境,調動學生原有的語言積累,理解與學生現有語言有一定距離的詞語,如“久聞大名”、“光臨寒舍”等等,讓學生進行言語的轉換,同時,還進一步讓學生體會什么人說什么話,說話符合人物身份這一語文知識,又通過反詰、歸謬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用詞的準確和感情色彩;在深入閱讀時,牢牢抓住文中有關語言、行動描寫的詞句,揭示詞句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朗讀體驗,評價人物,把孩子們投入到語言的世界里,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的藝術解讀,體會語言運用的規律和作者的思維結構。使語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 師生互動,相得益彰
“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蔽覀儚娬{學生在閱讀過程的自主地位,同時又不能忽略老師的正確引領。引導學生思維和話題的走向,使討論焦點化,避免活動的盲目性和形式化的傾向。本教學中,教師始終圍繞著對劉備真誠求賢、尊重人才這一話題展開,學生憑借文中的語言,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自己的認識,很有個性化的色彩。教師一面是傾聽學生的發言,一面則同樣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參與與文本的對話。教師幾次精要的言語一是對學生發言的肯定和評價,二是補充和引導向思維的更深處開掘,使孩子們的認識得以升華。
3、 有意識地增加語文課堂的實踐性
語文課既要反對機械呆板的訓練,也不宜提倡虛無縹緲的“對話”。整個教學過程中,安排了朗讀訓練、歸納全文主要內容、語言品味、人物評價等語文實踐活動。其中一個自認為是設計亮點,動筆寫一寫“張飛回憶起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里又會怎么想!边@一小練筆,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深化了課文的主題,一舉多得,同時還把語文實踐活動從課內引向課外,提供原著中的相關語言材料供學生閱讀、思考,培養讀書的興趣。
“亂花漸欲迷人眼,斑斕未必皆是春”。本文教學努力植根在語言的學習上,樸實無華,但又洋溢著人文精神。使本課語文教學做到了“平平淡淡就是真”!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4
小學語文“審美-品讀”式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審美情感為內涵,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和諧統一,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整合,注重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美,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美讀感悟多元解讀,通過讀去感悟語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諸多美的因素,這樣就得從角契入,把著眼點放在對學科教學的“審美”“品的構建上去
我以《三顧茅廬》為例,來簡單的談一談。
一、在審美心境中品讀
學生對語言文字要有準確的感受和領悟,必須處于一個特定的語境和心境之中,這樣才能主動地以審美的態度感知與把握對象。為此,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心理特征,自覺地應用審美因素,創設多元的審美情境,是“審美-品讀”式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的保證。師生在特定的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用于教學的起始階段和結束階段,可起到喚起審美注意,激發審美渴望:用于教學過程的各環節和教學內容的連接,能起到承上啟下,培育新的審美心境。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合作探究,教師必須為學生搭建互動的學習平臺,創建一種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學習氣圍,激活學習的興趣。如在《三顧茅廬》引入新課時,我動情地說:“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興趣的人物,老師期待大家有說不完的話!痹趲熒鷮υ捳n堂中,我始終給學生以信心和幫助,讓學生感到老師和同學是平等的,讓每一位學生想說敢說,小眼發光。
二、在審美體驗中品讀
審美是以體驗為核心的個性化的情感教育。審美體驗的本質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閱讀、鑒賞、接受過程中,體驗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動。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涵泳”“吟誦”“體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體驗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勝的意境,有傳神的詞句。如何將“知”的積累轉化為“感”的積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讀中整體把握與領悟。即教師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將探究的目標建立在學生的需求之上。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情感傾向,以各種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吸引學生主動體驗探究。由于學生獲得了自我體驗探究的機會,便很快投入到語言實踐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不僅是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悅,同時也喚起了學生對更大興趣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正是我們所應追求的理想上審美化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階下恭候孔明”這一板塊時,為了引導學生感悟劉備的鮮明的人物個性,我先讓學生自讀相關句子,簡明扼要要說言中之意,再讓學生將句子與原文比較,從“吩咐”“輕輕走”“恭恭敬敬”等傳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進行個性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寓美美讀之中。學生讀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濃、情之深。
三、在審美視角中品讀
從美學的角度說,語文是一門充滿魅力的學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顆閃光的珍珠。它幾乎涉及到美的各個領域。美學家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苯處熞獜拿赖囊暯,引領學生引讀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來,領學生去發現、去欣賞。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5
創新與實踐
1、這篇課文是在原著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你可以把原著這一章節找來讀一讀,比較課文與原著的異同,體會原著的語言風格以及編者的用意。
2、描寫人物時如能從細微處去刻畫,會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請留心觀察你身邊的人,挑選一個進行一段細節描寫。
提示:
她第一次給我們上課時,顯得很窘迫。白皙的臉漲得紅紅的,像喝醉了酒似的。手不知放在哪兒才好,眼皮從幾縷漂亮的劉海后面不停地翻上翻下,黑葡萄般晶瑩的眼珠閃動著聰慧的光芒,卻不敢正視我們。高高的鼻梁下面,一張小巧的嘴巴緊緊地抿著。腳不停地在講臺上挪來挪去,腿似乎在微微顫抖……
附課后練習4提示:
。1)這是一句比喻,把蜿蜒起伏的山岡,比作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前半句是本體,后半句是喻體。
。2)這是一句比喻,把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形勢分析之后的感受,比作了撥開了云霧見到了青天。前半句是本體,后半句句是喻體。
(3)這是一句比喻,劉備把自己得到諸葛亮,比作魚兒得到水一樣。前半句是本體,后半句是喻體。
附課后練習5提示:
我來到祁連山數十里外的戈壁灘上,只見這兒一片遼闊,視線無阻,黑色的戈壁灘襯托著白色的雪峰,格外分明。此時日光從西方射來,正好使我領略了祁連山的另一側面。在這柔和的光線下,雪卻更加清晰,每一山峰上層層巒嶺,道道峽谷,像雕刻出的縷縷冰紋,交相映錯,而群山卻是雪的峰、冰的劍,森然羅列,浩淼相聯。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6
近,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在談到“對語文新課改中一些問題的思考”時指出,我們教師要正確處理用好教科書和引進相關課程資源的關系,用好教科書可以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目標,做到“下要保底”,可謂雪中送炭,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礎上,適當引進必要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多學一點,學得更好一點,做到“上不封頂”,可謂錦上添花。那么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如何來貫徹這一新課改精神,讓我們學生在“保底”的基礎上“多學一點”呢?在11月份,我!靶羌壗處焹炠|課”評比中,筆者根據班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堂大膽的語文閱讀課。
以下是筆者《三顧茅廬》第二課時的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復習一下昨天學習的一篇宋詞,誰來有感情的吟誦一遍?
指名一位學生站起來背誦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接著讓全班學生有感情地齊背。
。ㄔ摪鄬W生從四年級開始學習背誦的古詩詞,如今已學習背誦了一本《古代傳統韻語》、一百三十多首古詩,《菜根譚》二十余篇,這學期中又已學習宋詞十篇,班級學生學習背誦古詩詞的興趣高,并且具備了一定地古詩詞閱讀能力。)
師:“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時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嘆服不已,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學生接著吟誦)周瑜是英雄,劉備、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課我們初學課文《三顧茅廬》后,已感受到了劉備邀請諸葛亮時的誠心誠意,那么劉備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我們更深入地去細細體會。我們首先來學習“一顧茅廬”,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指名一個小組讀)
生(1):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把瞿健钡囊馑际蔷囱鏊寄,劉備當時是“皇叔”,諸葛亮還是一個“村夫”,可見劉備十分虛心。
生(2):“劉備上前敲門”,古代像劉備這樣的身份,應該叫關羽或張飛上前敲門的。
師:昨天黃老師還把網上下載的《三國演義》原著“三顧茅廬”這一章節復印給同學們,讓同學們昨晚分組共同自學。我們把原著改編得很簡單,原著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意嗎?(我校屬于寄宿制學校)
生:“張飛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略唬骸掖瑫r。’”劉備明知諸葛亮今天不會回來,但他還不死心,還要“待片時”。
師:同學們,你們自己默讀下面的劉備“二顧”、“三顧”茅廬,認真思考,哪些詞句中能表現劉備能禮賢下士,對諸葛亮誠心誠意呢?并把這些語句讀好,還可以用原著來補充。
(學生自學后,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分小組向全班匯報)
小組(1):(有感情朗讀)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從劉備生氣“斥責”張飛可以看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不辭辛勞。(全班分角色齊讀這兩句話)
小組(2):(有感情朗讀)“當時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劉備輕叩柴門”當時天氣這樣寒冷,劉備都不在乎,說明他十分誠心,同時也想讓諸葛亮知道他的誠意,還有“輕叩”,可以看出劉備的禮賢下士。
小組(3):原著中對當時惡劣天氣的描寫更具體!皶r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保ㄗx得很精彩,學生不由鼓掌)這里更可以看出劉備為表現自己的誠心,不畏嚴寒。
師:“朔風凜凜”是什么意思?
生:北風很寒冷。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師: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種頭飾,是插在頭發上的。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課外書中學到的。
師:你課外讀的書肯定不少,真不錯!
師:同學們,你們能讀好這句話嗎?讀出當時白雪皚皚,天氣特別嚴寒嗎?(齊讀原著)
師:《三國演義》寫作有一個特色,作者總是在小說中插入一些詩歌來增加小說的藝術價值。原著中還有一首,它的重點也是突出劉備“二顧茅廬“時天氣十分惡劣的。
生:(朗讀)“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
師:哪句是描寫風雪很猛的?
生:“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
。ㄓ懈星辇R讀后,并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備兄弟三人冒著大雪二顧茅廬的片段)
小組(4):(有感情讀)“……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不行!约狠p輕走過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門階下等孔明醒來。……”劉備在離茅廬半里外就下馬步行,他原本騎馬走這么多路就很累,還下馬步行。諸葛亮在睡覺,劉備“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著等他醒來,這些說明劉備對待諸葛亮就像自己的長輩、老師一樣,很像“程門立雪”中的學生。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段《三國演義》的電視劇片段,考考你們會不會看電視。從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播放“三顧茅廬”時劉備下馬整衣到諸葛亮醒來這一電視劇片段)
生:劉備下馬后不僅自己整衣,還幫兩個兄弟整整衣。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又慌忙整衣。從這里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
師:你從前見誰前,這樣整整衣著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時。
師:從這一細節可見劉備注重禮節,對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會觀察。
生(2):剛才影片中,書童三次想去叫醒諸葛亮,劉備三次勸阻他不要打擾。表明劉備特別尊重諸葛亮。還有張飛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說明劉備十分有耐心。
師:這里張飛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時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課文有幾處寫到張飛呀?
生:四次,寫張飛的魯莽,沒耐心,對比出劉備的禮賢下士的誠心和耐心。
師:那我們把張飛與劉備的對話讀一遍,讀出張飛的魯莽和劉備誠心誠意。(學生練讀課文)
小組(5):……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這里的“趕緊下拜”可以看出劉備禮賢下士,誠心到忘記了自己是“皇叔”。還有“謁見”,謁見是指見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長輩,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
小組(6):課文中省略了一個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諸葛亮開始沒有答應出山,這時劉備就下跪,而且“淚沾袍袖,衣襟盡濕”。
師:請同學們把這個重要片段齊讀一遍。(學生有感情的齊讀)
師:“如蒼生何!”“蒼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這句話是說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辦?
師:你真聰明,平時你肯定讀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師:這時劉備的誠心表現到了極點,諸葛亮被他的誠心和憂國憂民的品質打動了。
。úシ庞捌翱酌鞒錾健逼危
師(總結):劉備用他那至真至誠的心,三顧茅廬,終于打動了諸葛亮。正因為劉備的仁義愛才,所以后來諸葛亮為劉備,為蜀國鞠躬盡瘁,幫劉備成就了大業,他自己的滿腹經綸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價值得以體現。
師:學了“三顧茅廬”后,你們有什么收獲和啟發呢?
生(1):我們對待別人一定要誠心誠意。
生(2):我們現在也要像劉備一樣尊重人才。
師(補充):我們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
生(3):我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上述教學過程 中,教師根據班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實際,大膽引進許多相關課程資源——宋詞、《三國演義》原著、《三國演義》電視劇,讓學生自主探究中學習語文。擺脫了“課本為中心”的做法,充分體現了以“課本為重要憑借,落實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引進相關課程資源,促進語文學習”的新課改思想。整個教學過程 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生動活潑地發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到原著、電視劇,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一、讓語文教學過程 成為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堂課,不論是課前小組學習原著,還是課堂中小組討論與全班分小組匯報中,師生始終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說明劉備禮賢下士,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來共同探究學習的。這樣就讓學生成為了語文學習的主人,讓語文教學過程 成為了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二、突破了以往 “課本為中心”的做法,使相關教學資源得到有機整合
合理地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是《新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教科書、電視電影、網絡、圖書館等等都是語文課程的資源。本節課中,教師根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實際,把宋詞、《三國演義》原著和電視劇片段引入到語文課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這些教學資源都成為了學生研究的對象,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課堂重點探究問題服務的,使它們得到有機地整合。這樣,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開放性,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形和式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
三、課堂上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又有力地指導了課外閱讀
培養學生廣泛的課外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目標,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要想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就應該鼓勵他們用課外閱讀中獲得的知識,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創設一種使他們能夠獲得成功的條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養他們課外閱讀的自信心,才能激發他們的閱讀主動性。《三國演義》是學生們喜歡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師借學習課文《三顧茅廬》的這一契機,以探究性學習方式為依托,讓他們把課文與原著相互結合、相互滲透起來學習。課堂中,他們課外閱讀的知識得到運用時,課外閱讀能力得到老師和同學肯定時,獲得了一種成功的喜悅,必然會增強他們閱讀原著的信心。同時教師也借此機會了解了班級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又給他們課外閱讀做了及時、有力地指導。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7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在談到“對語文新課改中一些問題的思考”時指出,我們教師要正確處理用好教科書和引進相關課程資源的關系,用好教科書可以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目標,做到“下要保底”,可謂雪中送炭,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礎上,適當引進必要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多學一點,學得更好一點,做到“上不封頂”,可謂錦上添花。那么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如何來貫徹這一新課改精神,讓我們學生在“保底”的基礎上“多學一點”呢?在11月份,我!靶羌壗處焹炠|課”評比中,筆者根據班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堂大膽的語文閱讀課。
以下是筆者《三顧茅廬》第二課時的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復習一下昨天學習的一篇宋詞,誰來有感情的吟誦一遍?
指名一位學生站起來背誦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接著讓全班學生有感情地齊背。
(該班學生從四年級開始學習背誦的古詩詞,如今已學習背誦了一本《古代傳統韻語》、一百三十多首古詩,《菜根譚》二十余篇,這學期中又已學習宋詞十篇,班級學生學習背誦古詩詞的興趣高,并且具備了一定地古詩詞閱讀能力。)
師:“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時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嘆服不已,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學生接著吟誦)周瑜是英雄,劉備、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課我們初學課文《三顧茅廬》后,已感受到了劉備邀請諸葛亮時的'誠心誠意,那么劉備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我們更深入地去細細體會。我們首先來學習“一顧茅廬”,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指名一個小組讀)
生(1):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把瞿健钡囊馑际蔷囱鏊寄,劉備當時是“皇叔”,諸葛亮還是一個“村夫”,可見劉備十分虛心。
生(2):“劉備上前敲門”,古代像劉備這樣的身份,應該叫關羽或張飛上前敲門的。
師:昨天黃老師還把網上下載的《三國演義》原著“三顧茅廬”這一章節復印給同學們,讓同學們昨晚分組共同自學。我們把原著改編得很簡單,原著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意嗎?(我校屬于寄宿制學校)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生:“張飛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略唬骸掖瑫r!眲涿髦T葛亮今天不會回來,但他還不死心,還要“待片時”。
師:同學們,你們自己默讀下面的劉備“二顧”、“三顧”茅廬,認真思考,哪些詞句中能表現劉備能禮賢下士,對諸葛亮誠心誠意呢?并把這些語句讀好,還可以用原著來補充。
。▽W生自學后,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分小組向全班匯報)
小組(1):(有感情朗讀)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睆膭渖鷼狻俺庳煛睆堬w可以看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不辭辛勞。(全班分角色齊讀這兩句話)
小組(2):(有感情朗讀)“當時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劉備輕叩柴門”當時天氣這樣寒冷,劉備都不在乎,說明他十分誠心,同時也想讓諸葛亮知道他的誠意,還有“輕叩”,可以看出劉備的禮賢下士。
小組(3):原著中對當時惡劣天氣的描寫更具體。“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保ㄗx得很精彩,學生不由鼓掌)這里更可以看出劉備為表現自己的誠心,不畏嚴寒。
師:“朔風凜凜”是什么意思?
生:北風很寒冷。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的。
師:你真能干!坝翊亍笔侵甘裁?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種頭飾,是插在頭發上的。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課外書中學到的。
師:你課外讀的書肯定不少,真不錯!
師:同學們,你們能讀好這句話嗎?讀出當時白雪皚皚,天氣特別嚴寒嗎?(齊讀原著) 師:《三國演義》寫作有一個特色,作者總是在小說中插入一些詩歌來增加小說的藝術價值。原著中還有一首,它的重點也是突出劉備“二顧茅廬“時天氣十分惡劣的。
生:(朗讀)“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
師:哪句是描寫風雪很猛的?
生:“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
。ㄓ懈星辇R讀后,并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備兄弟三人冒著大雪二顧茅廬的片段)
小組(4):(有感情讀)“……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不行!约狠p輕走過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門階下等孔明醒來!眲湓陔x茅廬半里外就下馬步行,他原本騎馬走這么多路就很累,還下馬步行。諸葛亮在睡覺,劉備“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著等他醒來,這些說明劉備對待諸葛亮就像自己的長輩、老師一樣,很像“程門立雪”中的學生。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段《三國演義》的電視劇片段,考考你們會不會看電視。從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播放“三顧茅廬”時劉備下馬整衣到諸葛亮醒來這一電視劇片段)
生:劉備下馬后不僅自己整衣,還幫兩個兄弟整整衣。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又慌忙整衣。從這里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
師:你從前見誰前,這樣整整衣著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時。
師:從這一細節可見劉備注重禮節,對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會觀察。
生(2):剛才影片中,書童三次想去叫醒諸葛亮,劉備三次勸阻他不要打擾。表明劉備特別尊重諸葛亮。還有張飛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說明劉備十分有耐心。
師:這里張飛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時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課文有幾處寫到張飛呀?
生:四次,寫張飛的魯莽,沒耐心,對比出劉備的禮賢下士的誠心和耐心。
師:那我們把張飛與劉備的對話讀一遍,讀出張飛的魯莽和劉備誠心誠意。(學生練讀課文)
小組(5):……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這里的“趕緊下拜”可以看出劉備禮賢下士,誠心到忘記了自己是“皇叔”。還有“謁見”,謁見是指見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長輩,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
小組(6):課文中省略了一個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諸葛亮開始沒有答應出山,這時劉備就____,而且“淚沾袍袖,衣襟盡濕”。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8
《三顧茅廬》已經學習完畢,重點帶領學生學習的第三顧茅廬的情景,也是文章的重點部分。總結自己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效果,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探討。
1、催發學生主動閱讀的熱情。
整節課上,我始終飽含著期待,滿懷著贊許,用真誠鼓勵與學生一起討論、思考和學習,試圖促成學生同文本、教師的主動“對話”,試圖將學習的過程變成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粗⒆觽冘S躍欲試的神情,愉悅興奮的表情,求知若渴的態度,我相信他們一定和我一樣,享受到了體驗和再創造的快樂,蓄積起了投入新學習任務的熱情。
同時,在教學中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讀、思、議、看,也能使學生提高參與的熱情。比如學生在找到并交流“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候,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边@一句話時,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劉備可能會對兩個弟弟吩咐些什么,又會用怎樣的口氣怎樣的態度?學生想象的語言很豐富,模仿的口氣也很像。有的說:“二弟三弟,你們且在門外等候,我先進去。”有的說:“三弟,你性情急躁,現在門外等候,莫要驚擾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币蛔忠痪洌┟钗┬,可見,學生已經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對文章里生動的記述和描寫也能產生強烈的感受了,已在腦子里喚起相應的形象,已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樣,學生就會被形象的言語所吸引,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在閱讀當中得到樂趣。
2、注意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文章中的關鍵性詞語,是作者為表達主旨而經過反復斟酌推敲選定的?芍笇W生利用工具書、聯系文章上下文來品一品,讀一讀,當然還可以通過補充相關的知識輔助理解,等等。這些方法的運用,能使學生在閱讀中較為準確地理解詞語,領會中心。而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些方法的教授,相信學生也會遷移至其余文章的學習當中,成為自己的東西。
而對文章整體的研讀把握,我則側重于那些集中表現文章中心內容的段落!度櫭⿵]》的最精華所在,最能體現文章中心的當屬第三顧茅廬的情景,所以此段作者花了心思,花了筆墨來重點描寫。孩子們便不僅能明白文章要有詳略的意圖,更知道應在哪個部分側重學習,重點研讀了。
3、在師生合作中適時引導
這堂課中,學生和老師的關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們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討論,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領會中心,最后還自由組合匯報。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況下,看似形散但神卻不散,因為孩子們始終圍繞著“劉備誠心誠意”這一主線展開學習的,萬變不離其中。
但如何使學生的發言、討論、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層次?這就使老師在孩子們的學習活動中“應變”、“點撥”甚至“周旋”等的引導工作便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教學中,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中,我經常會適時地追問一句,以期有更佳的學習效果: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薄鞍肜锏氐臅r候就下馬了,這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T追問:“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繼續問:“這么遠,諸葛亮又看不到,為什么這時候就要下來呢?”
S們想了想,大聲喊:“劉備下馬步行不是做給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誠意地尊重他!
T再問:“當時什么人才騎馬?”
S:“將軍!薄坝猩矸莸娜恕!
很多S馬上領悟到:“劉備這樣做是降低身份,和諸葛亮這一村民平起平坐,表示尊敬。”
而在教學“謁見”一詞時,學生進能解釋詞語的意思,但我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向學生提供了當時劉備和諸葛亮懸殊的身份地位,還告知他們劉備當時已經47歲,而諸葛亮年僅27歲,讓學生領悟到劉備顛倒軍臣之禮,顛倒長、晚輩的身份就是想讓諸葛亮知道自己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老師抓住機會追問,提供背景材料,甚至是利用文本空白啟發學生想象,都能起到很好的點撥作用,能促成學生思維的深入,理解的深入。
當然,本堂課中遺憾之處還有不少,最使我耿耿于懷的便是沒有放手讓學生來演一演:讓學生體會劉備“趕緊下拜”的動作時,學生坐在座位上模仿動作,造成他們有表演的欲望,卻沒有表演的空間,“下拜”做不到位,感悟也不到位了。在劉備遇見諸葛亮時說的那一番有誠意的對話也可以讓孩子們來模仿、表演,相信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氣氛會更熱烈。所謂以演助讀,可以將平面的文字“還原”為可感的場景,還原的過程即是感受體悟的心智歷程。而我卻恰恰忽略了學生的這一心理歷程,心理需要。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斥責”“拜見”“恭恭敬敬”等詞的意思。
2、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為。
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讀劉備三顧茅廬時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語句,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2、開放文本,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2、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教學準備:投影設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了《三國》嗎?你知道劉備是什么人嗎?(相機示劉備圖片,介紹劉備資料)
2、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個關于劉備的故事---(示課題)《三顧茅廬》。課題中“顧”是什么意思?“茅廬”呢?誰能來解題?(提示說清人物、地點、事件)
二、初讀課文
1、漢室皇叔劉備為什么要一請、二請、三請這個一介草民諸葛亮?請同學們大聲地讀一讀課文,將讀不準,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是什么原因?書上是怎么說的?哪一小節告訴我們?(指名讀第一小節)
三、聚焦劉備
1、請你讀讀2---4自然段,劃出有關句子,圈出有關詞語,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神態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預設交流:
a:“我冒著風雪,就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氣這么冷,還去——說明誠心誠意。(還有那些寫天氣的詞?數九寒天、雪花紛飛,還有天寒地凍)
b:“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
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師導:是呀!諸葛亮在溫暖的被窩里呼呼大睡,劉備卻恭恭敬敬地候在門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師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樣子,持續5秒鐘)
師導:我想,劉備的人是傻傻地站著,他的腦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轉著。你想,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d: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從“劉備生氣地說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
b、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c、劉備和張飛的關系,能說的具體一些嗎?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
d、是啊,為了諸葛亮,劉備竟然生氣地說自己的兄弟。在課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節)
我和你一起來讀讀好嗎?(老師讀張飛的話,學生讀劉備的話。)
e、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
e、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a、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快步,表現處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說明他很誠心誠意。
b、劉備為請諸葛亮怒斥張飛,冒著風雪寒冷,三顧茅廬,還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馬步行,還在房門外恭候多時,終于見到了諸葛亮,趕緊見面……現在,你是諸葛亮,你耳聞目睹了劉備的所作所為,你會怎么想?
c、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就走上了為了國家統一大業的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張飛
1、同學們除了從劉備的言行中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請你們再讀讀課文,你們還從哪里也能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張飛的無理)
找出描寫張飛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讀一讀,你體會張飛是什么性格?
b、課文不是在寫劉備嗎?作者為什么要來寫張飛,能不能不寫他?(四人小組討論)
。ㄗ髡卟捎脤Ρ确匆r寫法,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2、你們認為作者描寫張飛是為了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那你們用朗讀來告訴我。
對比讀(出示劉備張飛的對話,選擇合作讀——點名讀)
理解劉備為什么對張飛要“斥責——大聲斥責”?
四、拓展延伸
1、討論問題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節)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a、“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
b、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c、這句話作者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讀。
2、同學們,劉備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議論,更敬佩他了,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請教,就答應了。
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勝仗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
(2)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戰略計劃,逐漸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后來劉備稱帝蜀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10
作者:江蘇省揚州市郊江區實驗小學 徐麗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48
《三顧茅廬》巧記“撥”與“拔”
江蘇省揚州市郊江區實驗小學 徐麗
教學《三顧茅廬》,讀到“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這一句時,全班將近一半的學生把“撥”讀成了“拔”,看來學生對“撥”與“拔”嚴重混淆不清。我隨即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撥”與“拔”,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
師:同學們,漢字中有許多形近字,比如“撥”與“拔”就是一對同胞兄弟,你看它們長得像不像;
生:(齊)像。
師:那你們看得出誰是哥哥嗎?
生:(先一愣,然后豁然開朗,爭先恐后地說)撥!
師:為什么?
生:因為“撥”比“拔”多一短豎。
師:(啟發學生想象)你覺得這一短豎代表哥哥的什么呢?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多吃一碗飯。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長得高一截。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的力氣大一點。
師:是呀,如果弟弟要用力“拔”,那哥哥只需要輕輕用手一“撥”就行了。(生大笑)
師:讓我們再來讀讀剛才那句話,看看文中請來的是“哥哥”還是“弟弟”。(生齊讀,再沒有人讀錯。)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以上教學片斷巧妙地利用了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及已有的生活知識,在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辨別了“撥”與“拔”,增強了識記效果。
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搜索!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1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自儀征漫網站 點擊數:307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1、放錄音范讀全文。
2、指名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ㄗx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后,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么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后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么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ㄅc“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边M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ㄋ伎迹簭倪@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4、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F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詞語的意思。
2、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通過細節描寫體現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的品質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4、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文中三處比喻的意義。
5、能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教學重難點:抓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 談話。
同學們,這個戰火紛飛、風云際會、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造就了這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
2、板書課題
3、學生用文中詞語解釋課題意思。
二、回顧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說說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解決了什么問題?
2、交流反饋: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師小結。
三、 細讀課文,推敲重點,品讀感悟。
。ㄒ唬┳“誠心誠意”品劉備的尊重人才
1、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從那些語句可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圈劃出重點詞句。
2、 小組交流,互學互促。
3、交流反饋:“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劉備的誠心誠意?”指名朗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并相機交流感受。(生用“我從----------------中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因為-----------”的句式表達自己的體會。老師相機引導:讀劉備的話,體會劉備的內心;從劉備的神態中體會到了什么?從劉備的動作中體會到了什么?)
4、領讀: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他(生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環境描寫和三處比喻品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師過渡:劉備當時已47歲,貴為皇叔,諸葛亮僅有27歲,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禮賢下士,值得嗎?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大名鼎鼎的臥龍先生。我們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讀看到了什么。
3、交流:這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生答)找到這段環境描寫的中心句,發現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進行交流。讀這段中的比喻句,說說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從這個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讀這段環境描寫。
5、說話訓練:我們來到-------,只見--------的柳條--------,--------的小草---------,--------的花兒--------,--------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6、討論:你對諸葛亮有了什么了解?從哪些語句中還可以認識到諸葛亮的才能?(引導發現另兩個比喻句)指名讀比喻句,說說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說明了什么?
7、討論:“云霧”“青天”分別指什么?“魚”和“水”分別指誰?
8、指名讀這三處比喻,說說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師補充諸葛亮出山后對劉備的輔佐(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擺設八陣圖,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盡心盡力輔佐劉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10、生說說對諸葛亮的認識。
四、 課外延伸,拓寬文路(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并深情朗讀)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先帝不以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讀。
2、這段短文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3、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五、 總結全文,引向課外。
1、說話訓練:劉備真是尊重人才,他--------------;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運用文中詞語進行說話訓練。)
2、發散:除了《三顧茅廬》外,你還知道哪些三國故事?
3、總結:同學們,讓我們走進三國城,認識更多的三國英雄,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英雄用他們的壯舉寫下了許多感人的篇章,我們從中會有很多收獲的。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訪賢才
劉備 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魚得水創大業
《三顧茅廬》課堂實錄 篇1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齊讀課題。
聯系舊知導出課文引發學生研讀興趣。
二、自讀課文
出示自讀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檢查自讀情況。
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按要求自讀課文。
分段讀課文。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宜:與“宣”比較。
交流詞語的意思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明確提出自讀要求,使得學生學習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較和交流中深化字詞的理解,為理解課文做鋪墊。
三、再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放錄音范讀全文。
問: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后,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聽錄音,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么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后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出示《出師表》節選。)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
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對學生要求不必過高,能聽懂多少是多少,這樣能減少學生壓力使得學生能暢所欲言。
二、細讀課文
問: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么呢?
組織交流。
出示: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出示: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引導比較:
。ǖ攘税肷喂Ψ颉值攘艘粋時辰……)和(“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保
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說明什么?
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
齊讀第五自然段
比較和朗讀中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讀中升華,進一步感受和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三、小練筆。
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說理能力。
四、作業
課后繼續完成并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寫的信,互相提意見修改。
板書:
三顧茅廬
兩次拜訪沒見到 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劉備: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訪的經過 見面前
見面后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