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導學案(精選3篇)
三顧茅廬導學案 篇1
《三顧茅廬》導學案(課前預習)
一、掃清攔路虎。
讀準并寫好下面的詞語。
輔助 晌午 諸葛亮 三顧茅廬
策略 蜿蜒起伏 茅塞頓開 秀麗宜人
二、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茅塞頓開:
蜿蜒起伏:
三、熟讀課文。
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文中出現了幾個人物?你喜歡誰?為什么?
四、資料搜集!
搜集有關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理清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之間的關系。
《三顧茅廬》導學案(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揭題解題,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
2、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脈絡,知道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
4、學習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
學習過程:
一、揭題解題。
1、結合課文內容,理解“顧”、“茅廬”的意思。
2、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課文時代背景。
二、展示自學成果,了解課文大意。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學生自由上黑板教學生字。
3、小組討論: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文中有幾位人物?主要寫了哪些人?你喜歡誰?為什么?
三、理清文章脈絡。
1、你讀懂了什么?
2、誰來告訴大家哪三次拜訪?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脈絡
四、學習“一顧”、“二顧”。
1、讀第一段,劃出劉備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再讀讀第一段。
4、談談你對“一顧”、“二顧”中劉備的印象。
《三顧茅廬》導學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2、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學習過程:
一、復習展示,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劉備“三顧茅廬”的目的是什么?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等來理解。)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的句子。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重點落實字詞句,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板書:尊重人才 求賢若渴)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板書:粗魯)
。3)小組討論:文章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
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3、劉備“三顧茅廬”值得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體悟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4、找出文中寫劉備與諸葛亮關系的打比方的句子,討論比喻句的深刻含義。
三、課外延伸,激發興趣。
1、你知道諸葛亮的故事嗎?講一講。
2、你還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其它什么故事?
四、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顧茅廬導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2、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3、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通過劉備的神態、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活動方案】
活動一: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自由讀課文2~5小節:
1、劃出能體現劉備誠心誠意的句子。
2、用心讀一讀這些句子。
3、小組交流一下自己讀完這些句子的感受。
活動二: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自讀課文,理解下面兩句話:
(1)、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提示: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小組交流)
。2)、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2、把課前搜集到的關于諸葛亮用兵如神的小資料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活動三:體會隆中的人杰地靈。
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
(1)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幾句話。
(2)討論:這里的景色描寫是為了襯托什么?
。3)試著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自己喜歡的景色。
【檢測反饋】
1、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2、用“來到…… ,只見…… ”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三顧茅廬導學案 篇3
課題
8、三顧茅廬
課時
第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備課教師
李嬌嬌
學習
內容
學習
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學會兩個多音字。
3、感知課文大意,按事情起因、經過、經過給課文分段。
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學會兩個多音字。
課前
準備
學案卡
學
習
過
程
一、知識鏈接:(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組交流)
1、同學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最聰明的人大家知道是誰嗎?
師 諸葛亮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各諸侯國都想請他出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三顧茅廬》來了解諸葛亮是怎樣被請出山的。(板書:三顧茅廬)
二、設問自學:(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組交流)
1、讀課題,說說“顧”、“茅廬”的意思?
2、誰來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干,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懇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諸葛亮盛情難缺,答應了。
3、指名說一說自己的姓名?諸葛亮姓啥名誰?這就是復姓我們知道的有(公孫 諸葛 司馬 東郭 歐陽 令狐)
4、學生以小組自己的方法自學本課生字?
三、交流釋疑(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組交流)
1、(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義。重點理解“半晌”“青翠欲滴”“茅塞頓開”等詞語的意思
統一中國 蜿蜒起伏
清澈見底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半晌
群雄紛爭 茅塞頓開
如魚得水 輔助 邀請
重點提醒兩個多音字,多音字“著”“塞”
2、默讀課文,概括課文大意?
3、全文共五個自然段,以事情發展情形為序,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略寫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沒有見著。這一部分簡要交代事情:兩次拜訪,都未見著。同時必須重視的是劉備拜訪的態度和目的:誠心誠意,輔助自己。這一部分也為第三次拜訪定下基調。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具體敘寫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按照事情的先后順序,層次分明地展開:先寫出發之前。突出了關羽、張飛和劉備的不同態度,顯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為下文具體描寫作了鋪墊。其次寫見面之前。隆中的優美自然景色映襯了諸葛亮的高雅不俗;接著寫劉備在半里多遠處“下馬步行”,適值諸葛亮午睡未醒更不敢驚動,繼而是階下等候滿含恭敬,最后才堂見面,這兒環環連接,突出了劉備的求賢謙恭之態。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敘寫劉備對諸葛亮的親密之情和敬重之意,反映了劉備賢才的正確認識好真誠態度。這一部分其實不是“三顧茅廬”的直接體現,卻是帶來的良好效應,所以不宜詳寫,略作點染就順勢收篇了。
四、鞏固提升(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組交流)
《目標練習》知識達標 1、 看拼音 寫詞語
五、拓展延伸(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組交流)
《目標練習》中
1、寫出下例詞語的反義詞
2、搭配詞語
板書
8.三顧茅廬
茅 葛 恭
兩次 未見著
求賢謙恭
真誠態度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