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回延安(精選3篇)
語文教案-回延安 篇1
《回延安》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 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里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范讀全詩。
(1)教師范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于“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根據這一部分內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后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后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徒著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后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盡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夸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為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布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3.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語文教案-回延安 篇2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生聯想,然后詩人展開聯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 (略)
語文教案-回延安 篇3
【基礎知識點】
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節】
新詩創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環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而創作的一篇優秀作品。
〖整體感知〗
1. 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 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節〗
1. 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 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 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親山親水有親人(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
*夸張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雙手摟定寶塔山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以上兩個夸張句)
* 其它修辭
(指導學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環節〗
山丹丹開花滿山坡,
咱陜北變成金銀窩。
寶塔山高延水長,
共產黨是我們親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給毛主席聽》
指名學生讀以上摘錄詩節,鞏固理解信天游特點。
〖布置作業 〗
運用信天游形式,自創一首新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