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級思想品德全冊簡明教案2
第八課 日月無私照
教學要求
1.認識到從具有天賦的平等權利,每個人的人格尊嚴和權利都應得到同樣的尊重。
2.理解平等的真諦,了解我國政府為實現平等做出的努力。
3.知道平等要受到一定社會條件的制約,正確看待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弱勢群體,正確認識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知識要點
1.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
(1)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為基礎。
(2)人人生而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在種族、民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權利和人格尊嚴。
(3)每個人都應當享有被尊重的權利。現實的境遇,不能成為一個人獲得人格尊嚴的條件。人格尊嚴的獲得,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在社會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都平等地擁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權利。
2.維護社會成員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基本尊嚴和基本生存條件,既是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
維護社會所有成員特別是社會中處境不利的人的基本尊嚴和基本生存條件,使社會每一個成員享有均等的發展機會,獲得平等參與社會的能力,這是一個合理社會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也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只有維護這些權利,才能保證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3.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國人民的平等做出了巨大努力。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為人民當家做主提供了政治保證。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通過政治制度、憲法、法律等手段維護公民的各項權利,使全體人民都能夠表達自身意愿,維護自身權益。
4.我國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還存在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和個人之間的不均衡。
雖然我國公民在基本權利的享有上是平等的,國家也在為公民實現這些權利創造著各種條件,但受到自然和歷史等方面條件的限制,加之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因此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還存在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和個人之間的不均衡。這種現象在一段時期內還將繼續存在。
5.我國當今社會中的一些弱勢群體,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產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從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三個方面的效應:(1)市場競爭要“優勝劣汰”,這樣就使一部分人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強勢人群和富裕者,而另一部分人成為失敗者和貧困者。(2)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迫使一些國有企業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在分配上拉開檔次和差距,使得一些職工的收入水平降低而成為社會弱勢群體。(3)市場經濟要求社會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那些在沒有競爭力的產業中工作的職工,在調整過程中成為低收入者,甚至成為下崗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