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思想品德全冊導學案4(人教版)
第九課 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
103第九課框架結構圖
104第九課對應課程標準
一、本課設計意圖
1.本課學目標
知識目標
我們的最高理想,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集中表現為創業精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大力倡導和弘揚艱苦創業的精神。
2.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引言
“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小康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是鄧小平首先提出來的。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千百年來人們所企盼的小康社會的理想正在我們的眼前一步一步地變為現實。我們是務實的一代,更是憧憬未來的一代,讓我們和祖國一起,共同奔向美好的未來。
引言從“小康”一詞的提出到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再變成可以看到的活生生的現實,引導學生感受改革開放的春風,體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感悟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巨大精神力量。應該明確的是,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標與古代“小康”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長遠目標中的一個環節,有其確定的內涵。這一“小康”目標正一步一步地變成現實。引言這樣立意,主要想引導學生感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一直向往美好的生活、具有追求美好未來的共同心愿,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美好的理想才變成更加美好的現實。
第一框“我們的共同理想”
這一框設兩目,即“走近共同理想”、“同繪小康藍圖”。
第一目“走近共同理想”
理想的社會是什么樣子呢?
一位中學生說:“機器人幫助我們完成家務活。”
一位飽受戰爭之苦的母親說:“人世間要是沒有戰爭,過上太平日子該多好!”
一位年輕人說:“工作不那么累,可以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一個老人想:“人人都相互關愛,家家都幸福快樂,就是好社會。”
l 你能說說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嗎?
經濟上:
政治上:
文化上:
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都有對未來的憧憬。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對未來的向往并不完全一樣。學生自己、家長、周圍的人,他們對于未來有哪些想法?這些想法反映了他們各自什么樣的追求?有哪些共同之處?這一角度出發,教材設計了一個活動,以引發學生思考自己、中華民族對未來的向往之情,從而引起下文。
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共產主義理想一直是激勵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富強的巨大的精神動力。共產主義理想是我們的最高理想。一段時期以來,一些人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有些淡漠,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華民族從沉淪走向崛起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認識有些模糊。這種思想也或多或少影響到青年學生。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不可能過多論及這些問題,但教材在第一個活動之后明確地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指出人類社會終將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二是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什么樣子,即物質極大豐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三是我們的最高理想是共產主義。這三層意思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考慮到中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習負擔,教材不宜在正文中作過多引伸,但教材安排了一個“相關鏈接”和一個探究活動,以引導學生比較全面地理解這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