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思想品德全冊導學案4(人教版)
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李靜遇到了哪些困難?
她能夠戰勝困難,靠的是什么?
李靜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她還需要做些什么?
實現理想,需要對人生作出規劃。這個規劃要盡可能長遠,這樣我們就不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因為找不到目標而迷失方向;這個規劃還要盡可能具體,可以按時間遠近、重要程度劃分為若干個階段性目標,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付出努力,理想就不會僅僅是我們的美好愿望。
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赴美留學時,立志要寫出一篇實驗物理論文。他先來到艾里遜實驗室。不久,艾里遜實驗室里傳出笑談:“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一定有楊振寧!”被譽為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一直關注著楊振寧的學術研究,他直率地對楊振寧說:“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 楊振寧認真地思考了兩天。最后,他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確實不強。
楊振寧最終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的打算。作出這個決定之后,他如釋重負,毅然把主攻方向轉入理論物理研究。從此,他踏上了成為物理學界一代杰出理論大師之路。
如果楊振寧不放棄做實驗論文的初衷,結果可能會怎樣?
理想既是明確的,也是發展的。有時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等實際情況,對自己的理想適當進行調整,以縮短理想和現實的之間距離,推動理想的實現。在學生時代,毛澤東古文、歷史、哲學等方面的天賦表現得相當高,但他的數學成績就很一般,對數學的興趣也不大;錢鐘書考清華,國文、外語第一,數學卻只考了15分;臧克家考大學時數學為零分,作文也只有三句話;袁隆平在讀書的時候,對外語、地理、化學很感興趣,最不感興趣的是數學。
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道路卻只有一條,那就是腳踏實地,全力以赴。我們需要不斷增強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質;還需要不屈不撓,堅持不懈……
第二框“理智面對學習壓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實現要靠腳踏實地的努力。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即為理想的實現奠基。來自學習的種種壓力,需要我們理智地從容對待。
學習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上公開課時老師叫我回答問題……
明天要考試,我要取得好成績……
老師期待我進步……
父母希望我考上理想學校……
……
這時,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覺?身體有什么反應?
*感到身體不舒服,頭暈、胃痛等;
*緊張,感到頭腦空白,難以思考;
*
*
調查同學在壓力面前的反應,分析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
學習生活中總會有壓力的存在,感受到壓力是正常的。由于學習壓力而出現一些身心反應,也是大家可能遇到的。
面對即將到來的升學考試,同學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小晨一臉輕松:“下學期我將到外國讀書,再也不用擔心考試成績了!”
小曄平時學習很努力,但每逢考試就緊張,擔心考不好,復習時效率低。
小玉喜歡迎接挑戰,她有條不紊地復習,對自己充滿信心。
面對考試的壓力,小晨、小曄、小玉各持什么態度?
不同的態度會對考試成績產生怎樣的影響?
學習壓力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適度的學習壓力可以激發我們的干勁和潛能,使我們表現得更積極;而過度的學習壓力則會使焦慮不斷增加,影響學習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