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通用13篇)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觀察各種洗劑用品在水里的溶解的現象。
2、幼兒動手嘗試使用各種洗劑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3、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發水、等常見洗劑用品
2、人手一杯水喝一根小木棒、吸管
3、柜子上貼有各種洗劑用品的標記圖。
活動過程
1、提問引起幼兒的興趣。
(1)老師: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師試著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提問:可以用什么辦法作出能吹泡泡的水呢?)
。3)引導幼兒討論: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讓水變成能吹出泡泡的水,(支持幼兒的各種想法。為幼兒提供他們能想到的洗劑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導幼兒的觀察各種洗劑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現象。
(1)請幼兒吧自己想要的襲擊用品加入裝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攪拌。
(2)引導幼兒觀察洗劑用品加到水里水會發生什么變化。
老師:洗衣粉、洗潔精、肥皂沫怎么不見了,現在杯子里的水發生什么變化。
3、比較加入不同洗劑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潔精、洗發露、沐浴露、洗手液的水還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和肥皂沫的水卻變混濁了。
4、吹泡泡,體驗濃度對吹泡泡水的效果影響。
(1)用吸管來試試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老師: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那個小朋友用了和他一樣的東西?(用另一個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試一試)
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卻吹不出?引導幼兒發現濃度影響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換一換,看看誰做的泡泡水吹的泡泡多。
。4)收拾整理物品,請小朋友按標志圖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到柜子里。
小結:幼兒能過嘗試用各種洗劑用品制作泡泡水,
活動延伸:繼續觀察各種洗劑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的泡泡,觀察泡泡的形狀、顏色。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現糖和鹽能溶解于水的現象,同時發現攪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兒知道有的物體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體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養幼兒對溶解這一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激發幼兒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活動準備:
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一支吸管。
2、每組一個大盆、一把大勺、抹布兩條。
3、實驗材料:白糖、鹽、奶粉、大米、大豆、石子、溫水。
活動過程:
一、情景故事“小鴨子買糖”導入。
故事內容:一只小鴨子相幫媽媽做事,媽媽讓她幫忙買一袋白糖,小鴨子答應了。小鴨子高高興興地買了白糖,到了河邊,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鴨子會游泳,連忙到河里去撈,可是她在河里翻了個遍,也沒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嗎? 二、實驗操作:溶解現象。
1、教師示范實驗
。1):觀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現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鴨子袋子里的白糖和鹽哪兒去呢?(河水里去了)
、畔扔眯∩滓ㄒ簧装滋欠湃肟毡永铮層變嚎纯幢永锏陌滋穷伾托螤。(白色的.、顆粒狀。) 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看不見了、溶化了)
、谱層變簢L嘗溫水的味道,是無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溫水,讓幼兒觀察白糖在水里,教師用小勺攪拌幾下,這時幼兒觀察,白糖有啥變化?(白糖不見了)那白糖到哪兒去了呢?(跑到水里了)
、亲層變簢L嘗杯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變甜了)
⑷教師小結:白糖在水里過一會不見了,水變甜了,我們就說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還能看見、不溶化)
問: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么東西放進水里也能溶化?(鹽、果珍、奶粉等)
(3)出示ppt (奶粉、鹽、綠豆、紅糖圖片))圖片上的東西會不會溶解呢?
2、幼兒動手操作實驗,進一步探索。
⑴教師提出操作要求:老師為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個杯子、一把小勺。每組都有好多實驗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溫水,一把大勺。操作實驗時自己自由選擇
一樣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組的小朋友所選的材料應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溫水,用小勺攪拌,看這些東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鹽一樣,在水里就不見了,溶解了。操作時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爭搶。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讓每個幼兒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如何。
3、讓幼兒做小實驗(任選一種)
4、提問個別幼兒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3)交流實驗結果: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
⑷教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干,都發現了有的東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東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
掌握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
探索用自然物測量樹干、樹枝、樹葉的不同方法,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用測量的方法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
難點:會用不同的“量具”進行正確的測量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教具:示范紙一張,筆1支。學具:每人一張記錄紙,各種測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繩子、紙條、布條、毛線等)
教學過程
一、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組織幼兒來到小花園,向小樹問好,親親小樹。
二、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嘗試活動)
1.目測:小樹的樹干有多高呢?(幼兒討論)
2.引出測量:我們用筷子來量一量好嗎?
3.幼兒嘗試測量,老師指導,提醒幼兒在測量時對小樹要有禮貌,小心測量。
4.分享:你是怎么用筷子來測量樹干的?教師簡單小結。
5.幼兒再次用筷子以正確的方法測量,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并記錄幼兒測量的結果。
三、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第二次嘗試活動)
1.幼兒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長度的“量具”測量同一棵樹干的高。
2.討論:測量同一棵樹,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多?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少?
得出結論:測量同一棵樹,工具越長量的次數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數越多。
四、自由選擇工具進行測量(第三次嘗試活動)
幼兒自由選擇“量具”為小樹測量,并互相交流測量情況。
教師作個別指導。
延伸活動
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回活動室測量室內物品。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對物體沉浮產生好奇心。
2.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小藥瓶1個并將藥瓶裝一大半多的水。
2.一個大的透明飲料瓶,并裝一大半水。
活動過程:
1.出示小藥瓶激發幼兒的奇心。
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
幼:藥瓶
師:對,老師要用這個小藥瓶來玩一個游戲,小朋友們想看嗎?
幼:想。
3.教師操作實驗,引導幼兒觀察并請幼兒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大膽表達。
教師將一大瓶水拿出,將小藥瓶放入大瓶水中,擰緊瓶蓋,再收用力擠壓水瓶,看看會發生什么?
小結:這是因為擠壓水瓶時,壓力會增加,水會進入藥瓶內,使得藥瓶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所以就會往下沉,松開手后壓力釋放,重量變輕,所以藥瓶就浮起來了。
4.教師請幼兒操作,并在邊上巡回指導
5.活動結束。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樂于參與探究活動,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2、通過操作感知孔越多,噴泉噴得越低;孔越少,噴泉噴得越高。
二、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一樣大小的瓶子、瓶蓋(孔的大小相同、數量不同)、大小粗細相同的針管、水、水盆、地毯、報紙、記錄表格、抹布。
2、幼兒經驗準備:會玩噴泉。知道用力大,水噴得高;用力小,水噴得低。
三、活動過程:
(一)一個孔和兩個孔的噴泉哪個噴得高?
1、提出問題:
幼兒充分體驗玩“噴泉”的樂趣,并提問:“一個孔和兩個孔的噴泉哪個噴得高?為什么?”
2、幼兒猜想并記錄:
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3、實驗驗證:
教師注意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問題和發現并給以適時的支持與幫助。
預想與對策:
(1)玩的過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問題,如噴泉的水柱總是噴到臉上、手上,有時瓶子愛倒:幫助幼兒發現操作技巧中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沒有注意到要進行比較才能分辨出哪個噴泉的水柱噴得高: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指導幼兒合理的分工與合作,輪流使用操作材料,邊操作邊觀察。
4、結果與討論:
鼓勵幼兒大膽與同伴交流,關注每個幼兒的發現和感受,獲得一個孔的噴泉噴得高、兩個孔的噴泉噴得低的經驗。
(二)幾個孔的噴泉噴得最高?
1、提出問題:出示三個孔的噴泉,并提問:“幾個孔的噴泉噴得最高?“文章·出自教·案網·"幾個孔的噴泉噴得最低?為什么?”
2、幼兒猜想: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并能闡述自己的理由。
3、實驗驗證:(預想與對策同上)
4、結果與討論:
知道一個孔的噴泉噴得最高、三個孔的噴泉噴得最低,并能夠歸納出孔越少噴泉噴得越高、孔越多噴泉噴得越低的新經驗。
。ㄈ┯螒颍嚎凑l的噴泉能噴到報紙上
。ㄋ模┗顒友由欤涸鯓硬拍苁箛娙乃畤姷酶撸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是在學習了《指南》之后設計的,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選材取自于孩子們常見的噴泉,幼兒都熟悉,但卻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這樣有生活經驗的基礎,又有探索的空間,孩子們很感興趣。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在演繹著科學家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模式,先猜想,再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后總結。老師只是把問題拋給孩子,孩子們便循著這一線索探索起來,每個孩子都是活動的主體,都在積極的參與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樂噴泉,都特自豪。相信他們以后會愛上科學探索活動的。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對平衡現象感到好奇,有探索的欲望。
2、嘗試保持平衡的方法。
活動準備
水彩筆,蝴蝶20只,每組回型針、橡皮泥若干。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操作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探索興趣。
師:蝴蝶想穩穩地停在我的手指尖上,行嗎?
2、操作探索。
3、相互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4、引導幼兒觀察手指抵在蝴蝶的什么部位,才能保持平衡,并在此位置上用筆作上標記。
二、第二次操作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探索興趣。
師:不抵在這個部位,但能讓蝴蝶穩穩地停在我的手指尖上,行嗎?
2、操作探索。
3、相互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4、得出結論:將手指抵在加上重量的翅膀一側。
三、第三次操作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探索興趣。
師:在蝴蝶的一側加上重量,蝴蝶還能穩穩地停在我的手指尖上嗎?
2、操作探索。
3、相互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4、得出結論:在蝴蝶另一側加上相同重量的物品。重心移動,將手指抵在加重的翅膀一側。
四、結束部分
1、給蝴蝶涂上顏色。
2、在音樂聲中,蝴蝶停在幼兒手指尖上翩翩起舞。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指紋的種類和用途,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的。
2、簡單了解指紋的特點、作用,豐富詞匯:指紋。
3、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4、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圖片:指紋;
2、泡沫印泥、放大鏡、白紙每人一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談話,引起幼兒興趣
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個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讓幼兒觀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開
1、引導幼兒認識指紋
(1)了解指紋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訴幼兒(教師指著手指肚)這里叫手指肚。
。2)仔細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膚上有什么?
(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有細紋)小結:這些細紋我們叫它指紋。豐富詞匯:指紋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指紋
(1)你和旁邊的小朋友比較一下,你兩個的指紋一樣嗎?
(2)請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泥將指紋印在紙上
。3)請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自己手上的指紋和紙上印的指紋說一說指紋是什么樣的,像什么?
3、討論指紋的形狀指紋的形狀有:
箭形水波形旋渦狀等告訴幼兒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世界上的人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指紋,每個人的指紋一生都不會變,因此可以用指紋辨別人。
4、發現觸摸過的地方能留下指紋
。1)教師演示蘸有紅色印泥的手指觸摸玻璃杯請幼兒說出有什么發現?
小結:當我們的手指和物體接觸時,將會留下指紋。
。2)教師演示手指不蘸印泥去觸摸這些東西請幼兒說出有什么發現?
。ㄓ變河懻摚簳粫粝轮讣y呢?)
小結: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也會留下指紋,會留下許多汗孔,汗腺分泌出的汗通過汗孔在到達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體時就會留下指紋。
5、引導幼兒說出指紋的用途
教師小結:你可別小看指紋,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紋由皮膚上許多小顆粒排列組成,這些小顆粒感覺非常敏銳,只要用手觸摸物體,就會立即把感覺到的冷、熱、軟、硬等各種“情報”通報拾大腦這個司令部,然后,大腦根據這些“情報”,發號施令,指揮動作。
指紋還具有增強皮膚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緊緊地握住東西,不易滑掉。我們平時畫圖、寫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夠那么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這里面就有指紋的功勞。
不會寫字的可以按手印。
三、結束,手指印畫讓幼兒用手指沾上印泥,印出各種圖案。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水娃娃漫游記”初步了解水娃娃的三態變化。
2、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水娃娃漫游時變化的順序;顒訙蕚洌
水娃娃一個、課件《水娃娃漫游記》、筆、幼兒操作材料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自主探索水娃娃漫游的過程
1、教師出示水娃娃,并介紹故事的名稱。討論:什么是漫游?
2、欣賞故事“水娃娃漫游記”
3、討論:水娃娃漫游時經過了哪些地方?水娃娃把自己變成了哪幾種模樣?水娃娃為什么會不斷地變模樣?
4、出示操作材料,請幼兒根據故事內容,記錄水娃娃漫游時的過程。
二、介紹、談論
1、幼兒互相介紹自己的記錄,說說水娃娃去了哪里漫游?
2、請幼兒比較各自采用的不同的方式。
3、師帶領幼兒根據故事內容排列圖片(梳理故事內容)*水娃娃的老家在哪里?(大海)
*他們請太陽公公幫什么忙?(放出強烈的光和熱)
*水娃娃變成了什么?到哪里去了?(水汽娃娃到天上去了)*在天上,水汽娃娃們很團結抱成一團變成了什么?(白云)
*這時冷空氣爺爺來了,水汽娃娃們冷得發抖,堅持不住地變成了什么?(小雨點)
*有的水汽娃娃們雖然堅持著,但是后來身上結了冰又變成了什么?(冰雹)*這些小雨點和冰雹掉到山上、陸地上變成了(地下水娃娃)
*這掉到河里的變成了河水娃娃。那掉到江里變成了(江水娃娃),(掉到湖里的變成了湖水娃娃)。
4、小結:
我們把所有的這些叫做淡水娃娃,淡水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不僅自己要節約用水,還要提醒自己的家人朋友也要節約用水。
5、師與幼兒一起邊看課件邊完整地講述水娃娃漫游的過程。
三、水的小實驗
1、幼兒分組玩說的小游戲“瀑布”在盛滿水的紙杯的不同高度戳洞,水從洞里溢出,形成噴泉。
2、說說自己在游戲中有趣的發現。
活動反思:
1、整個活動從整體的活動效果看,幼兒基本都能了解水娃娃的漫游過程,大多數幼兒能說出水娃娃的三種不同形態,并嘗試記錄。但是記錄的順序有點提前了,我覺得可以稍微往后一點,讓孩子們更加了解水娃娃的三種形態以后再去記錄,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們影響更加深刻一點,這節課的記錄環節在中間,有些孩子可能還是不太理解,沒有能記錄出來。
2、“水娃娃漫游記”這個故事貼近幼兒生活,能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幼兒有話可講。環節一中通過圖片的形式導入故事,再請幼兒利用操作材料自主地探索水娃娃漫游的經過,使幼兒在一種積極的狀態下進行探索與學習,讓幼兒始終處于輕松、愉快有興趣的學習氛圍中。水娃娃的三種形態,孩子們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他們看見過水、云,這樣再結合故事,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水娃娃的三種形態。
3、活動不足的地方是在水的試驗中,如何引導幼兒之間進行交流和互相合作也是我在本次活動中欠缺的地方。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能發現、再現物體的序列,體驗不同的排序方法;
2.能在操作活動中有規律地繪畫圖案,提高動手能力;
3.培養幼兒思維的多樣性,初步感知數學中的規律美。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小熊的圖片一張
3.幼兒領域的操作用書
活動過程:
一、感知規律。
出示圖片,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今天小熊搬新家了,它請了三位好朋友到家里去做客,看看它們是誰呀?(小兔,小貓,小狗)
師:去小熊家有三條不同的路,三位好朋友各走了一條小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走的是怎樣的小路呢?
小兔:不同顏色一隔一的排序
小貓:不同大小一隔二的排序
小狗:不同形狀一、一、一的排序
。ㄒ龑в變喊l現并講出其中的規律。)
二、出示PPT,引導幼兒體驗學習不同排序方法。
引導幼兒按規律排列。
師:三個好朋友都到小熊家了,小熊可開心了,為小動物們準備了它們最愛吃的食物呢!可是想吃這些食物可沒那么容易哦!小熊還為小動物們提供了沒有裝飾完的盤子呢,我們只要把小熊的盤子裝飾完,最愛吃的東西就會出現了。
小兔:不同實物一隔一的排列下去(說對了出現蘿卜)
小貓:不同大小一隔二的排列下去(說對了出現小魚)
小狗:不同形狀一、一、一的排列下去(說對了出現骨頭)
三、幼兒動手操作。
(一)簡單介紹活動內容。
師:小熊還要請我們小朋友去做客呢,但是小熊為小朋友出了一道題,闖關成功的小朋友才可以到他家做客。小熊出的題在老師手上,叫按規律畫。畫對的小朋友才可以到小熊家做客。
。ǘ┙處煹氖痉吨v解。
(三)幼兒動手操作。
提出制作要求:
按一定規律排序
保持安靜,完成后舉手告訴老師。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10
教材簡解
幼兒天生充滿著好奇,他們對藕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吃的層面,而對于藕中大小不同的孔是否通的這一現象還不知。而《指南》中的科學領域目標之一為: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因此在“有趣的藕”的科學探究中,幼兒認識藕,探索藕,從而發現藕的很多秘密。
設計理念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而大班幼兒通過科學探索能察覺到植物的外形特征等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系。因此,幼兒的科學活動需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支持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見物質、材料的特性和物體的結構特點,同時也調動了幼兒參與探索的積極性。
目標預設
1、根據藕洞的大小合理選擇提供的材料運用適合的方法發現藕的大洞都是通的,小洞有的通有的不通,對探索藕產生興趣。
2、在觀察和討論中了解藕的基本特征和用途,體驗藕的有趣。
3、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活動準備
1、鮮藕若干;
2、吸管、水(裝在小塑料瓶里)、玻璃絲線、毛線;
3、有關藕的PPT。
教學過程
一、感知藕的外部特征
1、師出示一節藕:看,老師帶來了什么?(藕)
2、師:請你們看看、摸摸、聞聞藕,它是怎么樣的呢?(幼兒從顏色、形狀、氣味等方面來說。)
3、師:藕是乳白色的,摸上去比較光滑,看上去像一根棍子,也像小朋友的小手臂。
(評析:科學活動應為幼兒選擇貼近他們生活,能使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并能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材料。而藕是幼兒非常熟悉的一種植物,通過看看、摸摸、聞聞藕,幼兒感知了藕的外部特征,并用語言大膽表述。)
二、感知藕的內部特征
1、發現藕中有孔。
師:你們想不想看看藕的里面是什么樣的呢?師把藕切開,看看里面是怎樣的?
教師慢慢打開切開的藕,在投影儀上幼兒觀察交流。
。1)里面有一根長長的絲連在一起。
(2)藕里面還有孔,孔的大小不一樣。
2、數數藕中有幾個孔。
(1)在投影儀上出示幾段藕,請你們說說圍繞中間的孔,它的周圍有幾個比較大的孔。
(2)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藕中孔的大小和個數是不同的,圍繞中間的一個孔,周圍有9個孔。
(評析:幼兒對藕的內部特征充滿好奇,隨著教師將藕慢慢切開這一環節,幼兒的好奇更是上升到極點。通過觀察,幼兒發現藕的幾個內部特征,即:藕斷了還有絲連著;藕中孔的大小和個數是不同的;圍繞中間的一個孔,周圍有9個比較大的孔。)
三、試試藕的孔是不是通的。
1、師:我們已經知道藕中有孔,那么這些大小不同的洞洞到底有多深,能不能通到下面呢?請你猜一猜?
2、師:可以怎樣知道它們是通的呢?
3、幼兒利用材料探索藕中孔是不是通的。
第一次探索:
教師提出操作要求:
、賻煟豪蠋煘槟銈儨蕚淞诵枰墓ぞ撸形堋⒂兴乃芰掀,請你們用工具來證明藕的孔是通的還是不通的。
②兩人一份材料,可以一人拿住藕,一人使用材料分工合作,一起完成。
幼兒探索,教師巡回指導。
交流操作結果。
①師:你是怎么使用這些材料的?幼兒用材料演示。
、趲煟哼@些材料為什么能證明藕的孔是通的?
③師:因為水是流動的,水從藕的這邊的孔流進,從那邊的孔流出,所以就能說明這個孔是通的;同樣的原因,用吸管從藕的這邊的孔吹風,而在那邊的孔感覺到了有風,所以也就證明了這個孔也是通的。
④師:這些小孔也能用這些材料證明也是通的嗎?你有好的方法嗎?
(評析:第一次探索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是吸管和裝在塑料瓶中的水,通過使用這兩種材料,幼兒感知了材料的特性,同時也發現藕中一些比較大的孔是通的,而那些比較小的孔卻不能用這兩種材料證明,這也為之后的探索提出的問題。)
第二次探索:
教師提出操作要求: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選擇合適的工具,來證明小孔是否也是通的。同樣兩人一份材料,相互合作完成。
幼兒探索,教師巡回指導。
交流操作結果。
①師:這次你又用了什么材料?幼兒用材料演示。
、诿為什么沒有用?
、蹘煟哼@些比較硬的線才能穿過藕的小孔,就能證明藕的小孔也是通的。藕的小孔是不是都通的?
④師:藕的大孔都是通的,小孔有的通有的不通。
。ㄔu析:第二次探索提供的材料相比第一次更具層次性,有軟硬和粗細不同的毛線和玻璃絲線,在使用這兩種材料中,幼兒也發現只有比較硬的而且不會分叉的玻璃絲線才是適合的材料。同時他們也發現藕的小孔有的通有的不同。)
四、介紹藕的生長和功效。
1、師:你知道藕生長在哪里?
2、出示PPT,了解藕的生長。
師:春天到了,人們將藕苗橫放在河水中的泥土里,藕的莖一節一節的,藕節往下長就長出了根,往上長就長出了荷葉。夏天到了,就開出了美麗的荷花,同時埋在泥土里的藕越長越大、越結越多。秋天到了,藕就成熟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藕。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對動物嘴巴的認識,了解一些動物嘴巴的明顯外形特征和特殊用途,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2.有進一步了解動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PPT課件、收集各種不同特征的動物(如啄木鳥、蜂鳥、河馬、鴨子、兔子等),嘴巴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救救蘋果樹》PPT,引起幼兒談論動物嘴巴的興趣。
教師有感情地講述后提問:是誰救了蘋果樹?為什么啄木鳥能救蘋果樹?
(二)了解動物嘴巴的外形與生活習性之間的關系。
教師:啄木鳥長著一張什么樣的嘴巴?這樣的嘴巴有什么特殊的本領?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嘴巴有特殊的本領?他們的嘴巴是什么樣的?
(三)觀察PPT圖片,引導幼兒了解動物世界的神奇,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教師:圖片上的動物嘴巴有什么特殊的本領?它們是靠身體的什么地方完成特殊任務的?(鵜鶘是靠它的大嘴巴來捉魚的,蜂鳥是用管子一樣的嘴來吸食花蜜的)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也有一張奇怪的嘴巴?他們的嘴巴是什么樣的?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收集圖片、音像資料,在科學區探索交流,增長知識。
游戲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觀看《動物世界》,引導幼兒繼續關注動物的嘴巴,滿足幼兒對動物的觀察興趣。
附故事:救救蘋果樹
在一個果樹林里,有一棵很大的蘋果樹,這棵大蘋果樹每年都會結出許多又大又紅的蘋果,小動物們都很喜歡到這里摘蘋果。
可是,有一天,小動物們看不到樹上的紅蘋果,樹葉也變得枯萎了。"蘋果樹生病了,快給蘋果樹找醫生吧!"小動物們非常著急地說。
就在這時,從遠處飛來一只啄木鳥,它輕輕地飛落在蘋果樹身上。先用嘴巴在樹干的不同地方啄了幾下,然后對準一個地方用力地啄,很快,就啄出了一條大蟲子,蘋果樹又能夠結出紅蘋果了。
《動物的嘴巴》是針對幼兒的年齡和認知特點,通過游戲讓幼兒主動參與了解一些小動物嘴巴特征,從而萌發愛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小動物的家的情感.因此,針對這一活動意圖,我充當好活動的引導者,讓幼兒輕松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小動物是幼兒很感興趣的,他們也是滿懷新奇。整個活動,幼兒始終處于輕松、愉快、自然的活動氛圍中,特別是游戲活動將幼兒所觀察到的動物的特征說出來,增加了幼兒的活動興趣,有利于增進幼兒熱愛動物的情感,寓教于樂,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取得了好的活動效果。
小百科: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征(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態和地理分布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為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發現并比較不同葉子的差別,有重點地說出葉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條件給葉子分類,了解幾種特殊的葉子,感受葉子的多樣性和奇特性。
3、培養細致的觀察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采集的葉子
2、PPt課件(不同的葉子實物和圖片)
3、分類盒、紙、筆
4、實物投影儀
活動過程:
1、分享交流采集葉子的成果。
(幼兒的桌上陳列有采集來的各種葉子實物)
教師:大家來相互說一說,你采集到了什么葉子,它是什么樣的?
2、比較不同葉子的差別,有重點地說出葉子的特征。
。1)教師:這些葉子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說出葉子的不同之處,并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比較有關葉子。
教師小結:葉子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形狀、大小、葉脈、邊緣都不一樣。
(2)教師:葉子有共同的特征嗎?
教師小結:每片葉子都有葉肉、葉脈和葉柄。
3、給葉子分類(實物)
。1)教師:你會給葉子分類嗎,看看誰和誰一家?為什么要這樣分,給他們做個標記。
幼兒在分類盒中將葉子分類,并制作分類標記。
。2)請幼兒講述分類情況。
4、了解幾種特殊的葉子(PPt)
。1)了解可以吃的葉子。
教師:葉子可以吃嗎?你吃過什么樣的葉子?
教師(出示一些蔬菜):你吃過這些菜的葉子嗎?你還吃過哪些菜的葉子?
(2)了解有特殊本領的葉子。
教師(出示盆栽含羞草、豬籠草和毛氈苔、合歡的圖片):你認識這是什么植物嗎?他們的葉子可有著特殊的本領。
教師演示、介紹這四種植物葉子的特殊本領。
5、總結談話
教師: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葉子,覺得大自然奇妙嗎?大自然中是個神奇的大寶庫,有許許多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發現。
活動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樹葉,使孩子積累有關葉子的經驗。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較高,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活動過程過度自然,各環節有序進行,基本完成目標要求,小朋友們也都很開心,但美中不足的是幼兒園里的樹木種類不是很多,如果能多收集一些特殊的葉子讓幼兒觀察、從而認識更多不同的樹葉應該會更好。
活動中能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老師作為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會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幫助。教育不斷在更新發展,也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們才能在其中得到培養,慢慢成長。
幼兒園 科學公開課教案 篇13
設計意圖:
該活動為特征的課程組織,強調活動的價值,注重活動的過程體驗,以改變幼兒學習方式為突破口,優化教與學的方式。活動取材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臨近畢業,孩子們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小書包、在書包的選擇上他們往往關注的是款式、名牌、色彩、功用等,而忽視書包肩帶的寬窄,忽略小書包對自己身體的保護作用。因此,教學活動--背背小書包,從幼兒身體的自我保護入手,與科學小知識:壓力不變,受力面積越大,壓強越小相結合,重在幼兒的體驗探究過程,將科學知識淺顯、易懂的傳遞給幼兒,并能在生活中去有效運用,進一步激發幼兒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受不同寬窄肩帶的書包,帶給身體的不同體驗。
2、積極探索,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
重點:感受不同寬窄肩帶的書包,帶給身體的不同體驗。
難點:發現寬肩帶比窄肩帶的書包背起來更輕松的小秘密。
活動準備:
材料:不同肩帶的書包若干、圖書若干
小實驗:兩塊海綿和小椅子
活動過程:
一、不一樣的小書包--發現不同
引出話題:
1、這些都是小學生的書包,它們一樣嗎?
2、說說它們哪里不一樣?
3、小結:小小書包,有這么多的變化,你一定能找到一個你喜歡的小書包。
二、背背小書包--體驗感受,發現秘密
1、剛才,你們發現了書包的肩帶有的寬,有的細窄,如果在這兩個書包里放入一樣多的圖書,背在我們的肩上,哪個會更舒服、更輕松呢?
2、請你們2人合作,一起完成一個任務。
小提示:2人合作--在書包中分別放入5本圖書--兩人輪流背背小書包,慢慢繞走一大圈。
3、幼兒合作探索,相互交流。
4、交流分享?說說感受,哪個書包背起來更舒服?
你覺得可能是什么原因?
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小實驗,海綿代替我們的肩膀,小書包背在我們的肩上有什么變化?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
細肩帶書包壓在我們的肩上,會刻出深深的痕印,我們背起來會覺得痛,很不舒服,而寬肩帶的書包不會把我們的肩膀勒疼,背起來舒服和輕松。通過小實驗,我們知道了寬寬肩帶的書包能保護我們的肩膀,讓我們背起來更舒服,所以,我們以后選擇小書包的時候,要盡量選擇寬寬肩帶的書包。
三、遷移運用--嘗試運用,拓展生活經驗1、這是細肩帶的書包,我們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它變寬,讓我們的肩膀背起來更舒服、輕松呢?
2、出示加肩帶的書包,加上一個小小的寬肩條,就能讓我們背得更舒服。
3、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一些這樣的好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請你想一想它什么部位加寬了?加寬了以后有什么用處?
活動反思:
教學活動在張弛有序的過程下逐一展開,幼兒學得很快樂、很輕松,教學環節的設計為教學活動目標而服務,活動的有效性得到體現;顒幼⒅赜變旱捏w驗和探索;注重科學小實驗的論證,讓幼兒在即時有效的觀察中,得到論證,達成共識;注重科學道理與生活的結合,將科學知識淺顯化、生活化的傳遞給幼兒,活動中的延伸環節,讓幼兒更多地關注自己生活周圍的事物,去發現更多這樣的好方法,科學和生活的結合更具有教學的意義。
活動評析:
活動取材源于幼兒的生活,過程中注重幼兒的探索和體驗過程,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將科學道理淺顯、生活化的傳遞給幼兒,幼兒在快樂中學習,獲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