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與傳統歷史教學關系的反思
第三類,管他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應該說,絕大部分教師都能按照新課程的標準要求自己,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摸索,調整自己。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仍然有些教師受能力、精力及觀念的限制,用應試教育的方法上著新教材,在他們的課堂上,絲毫感受不到新課程的理念,上課依然口干舌燥滿堂灌,學生依然死記硬背團團轉。如果說有什么新意也不過是多媒體的“機灌”代替教師的“人灌”。象這種固守傳統,落后于時的做法遲早會遭到淘汰。
其實以上三類人代表了三種對傳統教學的態度,第一類幾乎是全盤否定。第二類是明知其有不足,卻又迫于現實游走于傳統與創新之間。第三類則是對傳統教學的堅持與固守。其實傳統教學模式在經歷了長期的實踐以后,其中的利弊大家還是能分清的,它的長處就是在培養掌握基礎知識方面尤為突出,但在學生的思想情感、能力和全面發展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能借鑒傳統教學在培養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方面的長處,再結合新課程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優勢,那真是一種完美的結合。如何結合,那又是一個大課題,本人不敢妄發議論,但無論采取什么方式,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的角度去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而且我們還要結合自身學校的實際和即將到來高中課改專題史的特點,為此,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如下的嘗試:
首先,在學習的空間上,我們除了在教室上課外,還可以根據特定的選題,充分利用校內的圖書室、閱覽室、電教室等地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到一些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革命圣地等地組織學習。
其次,在學習的手段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各類插圖、地圖、掛圖等。在需要時,可利用多媒體教室、校園電視臺的優勢,用錄像、影碟、電視、電腦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學習工具,充分展示歷史學科無窮的魅力。
第三,在學習形式上,我們完全可以打破座位限制,讓學生自由組合,或一人獨學,或二人對學,或多人群學。或自學,或討論,或協作,或商討等。同樣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不同的學習伙伴,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
第四,在選擇教學方法上,我認為不一定要區分哪些是屬于傳統,哪些是屬于新方法。只要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就是好方法。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
三、教學評價:要考試分數還是要綜合素質,是實踐新課改的關鍵
我們知道,配合新課改的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還沒出臺,在它出臺之前,盡管有各種各樣的評價標準,但在實踐的時候,仍然擺脫不了最傳統的標準——分數上。即便是給學生打等級,其等級也是根據分數來判定的。一位歷史教師也打過一個比喻:今天的課改就像當年的戊戌變法,理論家們和教師不過是光緒和康有為,而高考則是實權大握的慈禧。從某種程度上說,高考改革方案將決定著新課改的方向與前途。縱觀一些課改區的歷史教學,即便老師們平時不停地在課堂教學中實踐著新課程的新理念,一旦臨近考試,馬上又“殊途同歸”,為了分數,原原本本“又回歸傳統”了。教師對不聽話的學生還是一罵、二罰、三停課、四不理。
在高考方案出臺前,我們的教學評價恐怕很難有質的突破,傳統的評價方式仍然還會制約著課改的進程,但不管選擇何種評價模式,我覺得都應該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評價標準上,我們要變單一的知識評價為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尤其是歷史學科這樣的人文學科,更不能僅僅以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多少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如大力提倡學生主動答題,對主動答題者,即便答錯了,也要大力表揚,其實這就是對敢于面對挑戰的主動精神的一種鼓勵。其次,還要鼓勵學生敢于發現教材及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錯誤,并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其實這就是對創造力的一種肯定。另外,我們還要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不管答案正確與否,對其中合作較好的學生給予充分表揚,這實質就是對團結合作精神的一種提倡。
其次,就評價的方式而言,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書面考試一種。在平時就可以采用考試考查結合,口試筆試結合,開卷閉卷結合,制訂、記錄完整的學生成長檔案等多種方式,效果應該會十分明顯。
最后,對學生的評價,我們還必須發揚民主精神,決不能僅憑教師一個人說了算。我們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師生共評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我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僅微弱的那么一點。說不定就是因為我們發現了這么一點,學生的命運會因此而改變。
今年的中考,我們歷史學科采取了新的考核方式,這是巨大的進步。不論高考“指揮棒”何時以何面目登場,在這首“無主題變奏”中,老師們在教改之路上盡管有迷惑,盡管還在茫然,但我們仍然要不斷總結,不斷學習,總結傳統教學的利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新課改的新理念和課改區的成功經驗,我想,在即將到來的我省高中新課改中,我們就一定會從容面對,游刃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