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5.9“傳統工業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傳統工業區的主要特點和發展歷程。
2.分析魯爾區的區位優勢、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綜合整治措施。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德育目標強化科學的區位觀念和人地觀念,提高學生關注祖國經濟發展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工業聯系導致工業集聚,工業集聚形成工業地域。在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先后出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工業地域──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其中傳統工業區多形成于第一次和第二次技術革命時期,它們在本國乃至世界工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傳統工業區
理解傳統工業區的概念,關鍵要抓住工業部門(傳統工業)和工業規模(大型工業企業)兩點。可自制“世界鐵礦和煤炭資源分布圖”(用投影片或空白掛圖),并標出主要傳統工業區的分布(如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等)。要落實它們的位置,引導學生讀圖說出其主要的區位優勢:傳統工業區一般接近煤、鐵產地,或接近市場、交通便利的地區,以減少運輸費用,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傳統工業區的突出特點可讓學生討論回答:主要的工業部門有哪些?工業規模如何?
【歸納并板書】
【承轉】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傳統工業區開始衰落,其原因何在?發展的出路何在?下面以魯爾區為例,共同分析傳統工業區發展的一般規律。
二、魯爾區的區位特點
【投影圖片】“德國魯爾區的區位”圖(高中地理圖冊第14頁)
【教師講述】魯爾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位于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的地區,其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3%,人口占全國人口的9%,而工業產值卻占全國的40%,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提出問題】根據圖中內容分析,魯爾區工業發展的優越區位條件有哪些?
【學生回答】(略)對魯爾區五個方面區位優勢的認識,應引導學生充分讀圖,分析得出結果,教師僅作明確提示和簡要補充。
【讀圖提示】
1.豐富的煤炭資源:看投影圖片和課本“魯爾煤田剖面示意”圖,魯爾煤田儲量?(煤海),開采條件?(露天開采,且煤質好)。
2.離鐵礦區較近:鐵礦來源?(初期主要來自法國的洛林鐵礦,后又從瑞典進口優鐵礦石。)
3.充沛的水源:降水豐富,河流眾多。
4.便捷的水陸交通:魯爾區位于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它與德國以及歐洲其他地區聯系緊密;特別是內河航運,天然河流和四條運河聯成一體,而且可直通海洋,為鐵礦石等原料的運入和工業產品的運出提供了便利和廉價的條件。
5.廣闊的市場:德國及西歐發達的工業,便捷的交通,為魯爾區的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三、魯爾區衰落的主要原因
魯爾區的衰落,可引導學生從該區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世界工業發展形勢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應抓住其產業結構問題,說明它是后面原因產生的基礎。
【提出問題】具有這樣的區位條件,比較容易發展哪些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等。
【出示投影】“魯爾區五大工業部門的聯系”圖
【教師講述】魯爾區依靠豐富的煤炭資源,逐漸發展了煤焦、電力、煤化學工業。運進鐵礦石,發展鋼鐵工業;煤炭資源與充沛的水源相結合,促進了化學工業的發展,并在大量鋼鐵和充足電力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制造工業。憑借這幾個大工業部門,魯爾區經歷了約一個世紀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