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5.9“傳統工業區”教學設計
【提出問題】根據此圖說出魯爾區在工業部門方面有何顯著特點?
【共同歸納】以傳統工業為主。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并高度集中于少數重工業部門。
【提出問題】這是一種怎樣的生產結構呢?
【學生回答】單一的生產結構。
【教師補充】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生產衰落,將必然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魯爾區由煤炭工業起家,其衰落也是從煤炭工業開始,隨后是鋼鐵工業。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衰落的原因,可設計分層遞進的問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和圖表得到清晰的認識。
【出示投影】“世界能源消費構成的變化”圖
1.煤炭工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使用,煤炭的市場需求量明顯下降;新技術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
2.鋼鐵工業衰落的表現是什么?(世界性鋼鐵過剩)是什么原因造成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越來越多,鋼產品的替代品如塑鋼、合金、工程塑料等的廣泛利用,需用鋼材較少的新興工業的興起,使世界鋼材消耗量急劇減少。)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出現了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也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新興工業蓬勃發展,但許多新興企業卻不愿在魯爾區落戶,這是什么原因?
【學生閱讀回答】(略)
【教師總結】這依然是長期發展傳統工業、生產結構單一的原因。隨著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的衰退,在新技術革命的沖擊下,魯爾區和世界其他傳統工業區一樣,優勢下降、劣勢出現,使其在德國經濟中心的地位下降,工業產值不足全國1/6。因此魯爾區必須開展區域整治。
四、魯爾區的綜合整治
這部分教學的側重點應是使學生理解綜合整治措施的效益,即弄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而不是機械記憶,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結合前面對其經濟衰落原因的分析,大膽提出可行性建議,教師適時結合插圖作出適當的講解。
【提示講解】
1.調整產業結構,這是綜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對煤炭、鋼鐵兩大工業部門進行改造,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從而促使本區經濟結構的多樣化。
【投影圖片】“德國魯爾區的區位”圖
2.調整工業布局。必須打破原有的產業結構,建立新的產業結構;調整原有的工業分布,使新、老產業部門都有較為合理的區位,以提高經濟效益。
【投影圖片】“魯爾區的交通網”圖
3.拓展交通。鐵路、高速公路、天然河流、人工運河交錯成網。
4.發展科技。推進原有企業的技術改造,這是維持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5.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改變了重工業區煙囪林立、污染嚴重的狀況,即注意經濟效益,又注意社會和環境效益。
五、魯爾區綜合整治的經驗
【承轉】經過整治后的魯爾區,經濟重新走向繁榮。其綜合整治的經驗和成果,也是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的。下面以同樣有豐富煤炭資源的我國山西省和魯爾區作一比較:
【出示投影】材料一: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產煤基地。作為能源大省,它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山西省尚未成為我國的經濟大省。
材料二:山西省主要煤礦分布示意圖
【提出問題】
1.和魯爾區相比,山西省較匱乏的自然資源是什么?(水資源)為解決這一問題,正在進行什么工程?(引黃入晉工程)山西省比魯爾區欠缺的區位優勢還有哪些?(便捷的水陸交通,附近有大鐵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