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的我》說課設計
快樂源于想像,成功來自創造
——《夢中的我》說課設計
老師們,我說課的課題是《夢中的我》。我從以下三方面來談談我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說教材體系
《夢中的我》是江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第六冊第二十一課的內容。本冊教材在課程編寫上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遵循孩子學習美術的認知規律,注意培養和發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體現了美術課程的價值。
2、說教材內容。
《夢中的我》是一節“想像創造”課。“夢”對于所有的孩子來說都是一個興趣盎然的話題。《夢中的我》一課,可以讓孩子選取各種工具,用各種畫法來畫,是對孩子繪畫的訓練;《夢中的我》一課,引導孩子對夢的追憶,對夢的描述,根據自己的夢想進行豐富的聯想,鼓勵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斗,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表現和創造的能力。《夢中的我》的課題本身注入了美術課活動的趣味和感情,將會成為孩子難忘的一課。
3、說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聯想和幻想,讓孩子真正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思想,由對夢的描繪引發對美好夢境的追憶,并對夢有較科學的理解。
操作目標:引導孩子在敘述夢境的過程中,選擇喜愛的繪畫工具與制作方法,表現出自己的美好夢想。
情志目標:從欣賞的角度去面對孩子的每一幅作品,多方面地評價孩子,通過孩子對夢的追憶和對理想的追求,培養孩子永不放棄自己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人生態度。
4、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孩子暢談自己的夢想,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
教學難點:讓孩子的作品力求新穎、生動,富有藝術美感,同時真切地表達他們的想法。
5、說教學準備:
(1)讓孩子準備繪畫的畫筆、顏料等。(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多媒體課件(3)便于孩子展示交流作品的實物投影儀。
二、說教法、學法。
依據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本節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的幾方面理念。
(一)從生活情境出發,讓情境萌發孩子的想像。
《夢中的我》一課,我通過優美的動畫創設熟悉的生活場景,由夜入夢,引入新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給孩子提供更多、更廣的想像創作的空間。
夢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說過:“夢境總是美的”。孩子的夢千姿百態、斑駁陸離、紛繁變換、美不勝收。用夢來啟發孩子的想像力,讓他們體驗創作的快樂。在教學中引導孩子追憶夢、描繪夢、理解夢,為孩子開啟了想像的大門。他們的創作激情被喚起、提高。在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下,孩子開始自由馳騁于想象的王國之中,并進入創作的忘我境界。
(二)運用電教手段,引導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在《夢中的我》一課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系統。“看一看”,通過多媒體動畫場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想一想”讓孩子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回憶自己奇特的夢。 “說一說”、“畫一畫”先通過語言交流,再用筆、用各種色彩來描繪夢,來表達孩子自己獨特的感受。這些嘗試取得了好的效果,調動了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培養了他們的想像力。
(三)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讓孩子體驗想象創作的快樂。
孩子的繪畫作品是充滿個性化的。在教學評價時我努力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作品評價不作硬性統一,因人而異,實行孩子自評、互評,體現主體地位。在優秀作業上我寫下 “心靈手巧”、“魔幻色彩”、“獨具匠心”等給孩子成功的喜悅;在表現一般的作業上寫上“別泄氣”、“慢慢來”、“相信下一張會很精彩”等激勵性語言,相信孩子的內在潛能,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開放的導向、激勵、反饋、調節作用。
三、說教學程序。
在教學中,我準備把《夢中的我》處理成這樣四大模塊進行操作。
(一)創設情境,引出夢的話題。
(二)引導孩子追憶“夢中的我”。
(三)指導孩子描繪“夢中的我”。
(四)用各種形式評價“夢中的我”。
下面我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相關理念,具體談一談我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夢的話題。
1、課一開始,電腦播放flash動畫。(音樂是兒童熟悉的小星星)。
動畫場景:一個寧靜的夜晚,蔚藍色的天空上,可愛的小星星調皮的眨著眼睛。月亮從云朵中露出笑臉。透過敞開的窗戶,看到明明熟睡在小床上。忽然,明明發出一陣快樂的笑聲。
2、師:小朋友,你們猜猜看,明明為什么會在睡夢中發出笑聲?(讓孩子猜猜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開始是師生譜寫一曲優美的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在課開始的階段,創設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孩子們進行猜想,能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課的開始播放一些優美的背景音樂,容易使孩子進入角色。
孩子們可能說:明明做了一個很開心的夢。
也可能會說:明明做一個非常奇異的夢。
3、電腦繼續播放flash動畫。
動畫場景:明明醒了:“媽媽,你快過來。我做了一個非常奇特的夢。我夢見我變成了一座山。”出示教科書的《夢中的我變成了一座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