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yǎng)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標
1.通過列舉海陸變遷的證據(jù),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過程,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教學方法
討論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讀圖分析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階段目標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
入
新
課
[大屏幕]題目
上課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大屏幕]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圖
問題:1.請你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到黑板上指出)
2.《西游記》中“東海龍宮”中的“東!笔悄硞大洋的邊緣部分,那這個大洋是哪個?
導入:
大家有沒有想過遼闊的東海有一天會變成陸地呢?我這里有一個關于東海的傳說,大家請看大屏幕。
[大屏幕]滄海桑田(板書)
大海變成桑田有沒有可能?
[大屏幕]東海的古河流遺跡
這個圖片說明什么問題?
[大屏幕]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這幅圖片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通過上面兩個例證說明,滄海桑田是的的確確存在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板書)
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可能或不能
喜馬拉雅山地區(qū)曾經(jīng)是海洋
海
陸
變
遷
的
實
證
和
原
因
提問:
喜馬拉雅山為什么會由海洋變成陸地呢?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喜馬拉雅山由海洋變?yōu)殛懙厥怯傻貧さ淖儎右鸬摹?nbsp;
[大屏幕]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
提問:
東海的幾經(jīng)滄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小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提問:除了這兩個主要原因外,還有沒有其它的原因?
[大屏幕]荷蘭的圍海大壩
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全國有四分之一的陸地國土面積低于海平面,而且過去的一百年里荷蘭的陸地國土一直在擴大,這是為什么?
也就是說人類活動也可以引起小范圍的海陸變化。
誰能再舉出人類活動引起海陸變化的例子來?
當然人類活動造成的這種變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規(guī)模的,而且這種活動還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否則,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誰還能舉出一些海陸變遷的實證來?
我這里還有一些資料(大屏幕顯示)。
[大屏幕]
科學家考察,在我國的太行山麓,許多的螺、蚌殼的化石沿水平方向排列著。
地質工作者研究認為:中國臺灣海峽經(jīng)歷了多次海陸變遷。2億多年以前為海洋,在距今約4000萬年左右,第一次上升為陸地,以后,海峽地區(qū)的地殼時升時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