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的變遷
第二節 (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二)能力目標
①通過了解“大陸漂移說”形成過程,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過“海陸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③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
三、教學方法及教具準備
(一)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法
(二)教具準備
報紙、幻燈片
四、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請一名叫李滄桑的同學起來回答問題。
師:李滄桑同學,你來給大家說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來歷。
李滄桑:滄桑就是滄海桑田,傳說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后人就以這種滄海桑田的變更,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說得好。“滄海桑田”用我們的地理術語說就是指海陸的變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課本p33圖2.10“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思考:
(1)在雄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中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
(板書)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一、海陸的變遷
1、海陸變遷
請同學回答,老師歸納:
(1)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區,在地質時期曾經是海洋,現在變成了陸地,
(2)我國東部海域發現了古河流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了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為陸地,現在變成了海洋。這兩個事例說明了什么呢?說明海洋可以變成陸地,陸地也可以變成海洋。那么,海陸為什么會變遷呢?
(板書)2、海陸變遷的原因
老師拿一本書演示地殼的變動,擠壓,書的中部隆起。
師:喜馬拉雅山就是這樣由海洋變成陸地的。地質工作者認為:中國臺灣海峽經歷過多次海陸變遷,也是受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另外,還受到第四紀冰期的影響。每當冰期,氣候寒冷,海水結冰,海面下降。中國臺灣地區便成為陸橋,每當間冰期,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面上升高,陸橋又被淹沒在海峽了。這說明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地殼的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板書):地殼的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師:除此之外,人類的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板書):人類的活動。
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思考以下問題。
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師: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荷蘭人通過圍海造田,使本國的國土面積不斷擴大,說明了我們人類的活動也能使海陸發生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規模的,而且這種活動還必須順應自然過程,遵循自然規律,否則,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師:從這以上事例中我們知道,海陸是在不斷變化的。那么,就全球海陸分布來看,七大洲和四大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還是經過不斷的變化才形成這樣的呢?
請同學們2.13圖。
20世紀上半葉地學科學史上曾經有過一場爭論,爭論的焦點圍繞“活動論”和“固定論”。到底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