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的變遷(第1課時)
5.提出問題 有人預言,幾千萬年以后,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將會從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一下嗎?
6.指導讀圖 先讓學生在課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圖”上查找紅海和地中海。再對照“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看看紅海和地中海分別在哪兩個板塊之間,并觀察這些板塊上交界地帶的箭頭,根據板塊運動的方向去思考紅海和地中海將來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7.組織討論 讓學生根據以上的觀察,用課本當作板塊,分成學習小組邊演示,邊討論,作出解釋。
8.演示分析 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電腦邊演示印證,邊分析說明。
(1)電腦展示課本p38圖“東非大裂谷”。指圖說明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由于兩大板塊運動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殼板塊發生張裂運動,于是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大,紅海也就在不斷地擴張。
(2)電腦動畫演示課本p38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紅海從裂谷到海洋乃至繼續擴張成為將來新的大洋的過程: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海洋出現(紅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3)電腦展示課本p39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指圖說明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由于兩大板塊運動的方向不同(相對),使地殼板塊發生擠壓,歐洲或非洲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斷地縮小,將會慢慢消失。
9.提出問題 在上節課演示喜馬拉雅山由海洋變成陸地的原因是地殼的變動,地殼為什么會變動?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瑪峰為什么還在不斷升高?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10.讀圖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共同分析,作出解釋。
(1)指導學生從“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圖上觀察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地帶的推擠方向(相對)。
(2)指導學生觀察課本p40圖2.24“喜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圖”并結合上節課喜馬拉雅山由海洋變成陸地的演示,按ad的順序認識喜馬拉雅山從海洋到高山的整個過程。
(3)讓學生觀察“根據衛星照片制成的喜馬拉雅山電子影像圖”,同“世界地形圖”加以對照。并指導學生推擠課本,體會珠穆朗瑪峰還在繼續長高。
11.歸納板書 通過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們認識到了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一個整體,所有的板塊都在不斷地運動之中。當地殼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會使地表發生斷裂,形成裂谷、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當地殼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時,會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脈。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總之,板塊的運動,使地球表層像個有“生命”的東西,在漫長的不斷運動變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回憶本節的主要內容,強調重點,并鼓勵大家發奮學習,去發現探索地球的奧秘。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做一個小實驗,把一個有裂縫的雞蛋煮熟,觀察出現什么現象。通過這個實驗,體會和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