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示例一
1.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板書)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內部兵力空虛。
直接原因:節度使勢力日益強大。
唐初,為了加強邊防,在邊地曾設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邊。高宗時,都督“帶使持節”,直接代表皇帝,稱為“節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XX年,睿宗開始設置節度使。玄宗時,邊境設有10個節度使。他們不僅是軍事長官,還掌握政治、財政大權。雖然一般還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漸形成獨立于中央政權之外的封建割據勢力。安祿山是胡人,原來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財貨賄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愛的楊貴妃,甚至于甘當楊貴妃的干兒子。還無恥地對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顆忠心。”取得唐玄宗對他的極度的信賴,不斷給他加官晉爵,先任平盧節度使,后來兼范陽和河東節度使,掌握北方三鎮的大權。他有近20萬軍隊,成為“兵雄天下”割據一方的勢力。從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析可知,一場節度使企圖奪取中央政權的叛亂已是不可避免的。
2.安史之亂的經過(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p39“安史之亂”一目。然后教師掛出“安史之亂”放大地圖。提問:安史之亂是以何人為叛亂首領在何時何地起兵?(755年節度使官祿山在范陽起兵。)請一位同學手持教鞭指著《安史之亂》放大地圖,邊指圖邊回答:叛軍的主攻路線是哪條,當時玄宗的情況如何?叛軍南下洛陽、潼關,長安一片混亂,玄宗攜楊貴妃等想向西逃往蜀地。叛軍攻下長安。玄宗行至距長安不遠的馬嵬驛,隨行將士們殺死了楊國忠,又逼唐玄宗縊死楊貴妃。玄宗逃往蜀中。p40《玄宗逃往蜀地》就是他們逃難的情景。為什么說楊國忠罪有應得?楊貴妃被縊也不過分?真正造成天寶危機的罪魁禍首是誰?楊國忠身兼40多職。在經濟上,他搜刮百姓,聚斂財富;在政治上,他排斥異己,專橫跋扈,還不惜讓幾十萬人慘死疆場。他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奸相。楊貴妃至少是助長了玄宗的荒淫誤國,也應受到懲罰。但是寵信楊氏兄妹,放縱他們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應是唐玄宗。叛軍對待人民的態度是怎樣的?唐朝軍民是如何反南叛軍的?(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唐朝軍民進行了激烈的抗擊。常山太守顏杲卿率軍攻占了井陘關,河北各郡紛紛響應,重新歸附唐朝。后來顏杲卿在常山戰敗被俘,他在叛軍面前,正氣凜然,至死罵不絕口)。叛軍內部矛盾重重有哪些表現?(叛軍內部為了發權奪利,相互殺戮。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事隔一年,其子安慶緒殺安祿山即位。史思明是安祿山親信。突厥族人。安史之亂中被安任為范陽節度使。對安慶緒殺父不服,降唐。不久又起兵反唐,759年正月殺死安慶緒,在范陽稱大燕皇帝。761年在洛陽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安祿山、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之流都是一些見利忘義的野心家,暴虐百姓的劊子手。這就注定了他們的‘亂’必敗無疑。)叛軍是怎樣失敗的呢?(唐朝派兵平叛。玄宗入蜀,太子在靈武即位,他就是唐肅宗。肅宗任用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平叛,又借回紇兵幫助,收復了長安、洛陽。后來,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打敗叛軍。這場持續八年(755—763)的戰爭——安史之亂終于結束。)
3.安史之亂的性質和影響(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