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示例一
安史之亂,是一場地方節度使發動的對中央政權的叛亂,它對人民來說是一場大災難。安另外叛亂集團代表分裂割據的勢力。這就是安史之亂的性質。安史之亂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是使北方生產遭受摧殘,給人民造成巨大災難。長安城內曾是一片火海,黃河中下游“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洛陽周圍幾百里變成一片廢墟。二是導致了蕃鎮割據(下面要講到)的局面。總之,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三、藩鎮割據(板書)
同學們知道,玄宗時,邊境共設10個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增設了許多節度使。不少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是割據勢力。“雖稱藩臣,實非王臣”。掛出《藩鎮的割據性》表。蕃鎮割據性請同學們看《藩鎮的割據性》表。藩鎮在政治上表現為第“1”、“4”兩點,即自行委派官吏和節度使職位傳子或部將;在經濟上表現為第“2”點,不向中央交賦稅;在軍事上表現為第“3”點,軍隊中聽中央調動。這樣的藩鎮實際上處于獨立地位,是各自為政的割據王國。同學們看課本p41《節度使出行圖》,它說明了什么?(節度使出行,氣盛勢大,顯示其威鎮一方,割據稱雄。)藩鎮割擾的局面,不僅在北方出現,而后遍及全國很多地區,甚至都城長安附近都成了藩鎮的地盤。這好比是一個患有四肢腫大癥的病人,大腦幾乎失去了對四肢的支配能力。藩鎮之間、藩鎮和中央之間,不斷爭戰,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力量。
四、宦官專權(板書)
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寵,四方奏章都要先經過高力士審閱。政事一般由高力士處理,大事才送皇帝裁決。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在位,宦官李輔國開始掌握禁軍。后來,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國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宦官把持。宦官專權加深了唐后期政治的黑暗,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五、“黃王起兵,本為百姓”—唐末農民戰爭
1.原因(板書)請同學們看課文第42頁的小字:“唐僖宗不理朝政……就命人毒打報災的人。”同學看完后教師補充指出,災荒年月照舊催收租稅,百姓若不堪言。唐詩《山中寡婦》對此有過描述,它的大意是:丈夫當兵戰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鬢發枯黃。養蠶的桑林已經殘盡,田地已經荒蕪還要交絲交糧。吃的是野菜、樹根湯,燒的是帶葉的枝條。即使躲到深山無人處,也難逃脫賦稅和徭役。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唐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唐后期,統治者腐朽貪婪,土地兼并嚴重,天災稅重,戰火連綿,農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
2.經過(板書)邊指課文p42《黃巢起義流動作戰圖》(放大)邊講:
(1)875年,王仙芝、黃巢起義在山東,河南爆發。
(2)轉戰大半個中國(講時突出流動性),進入長安,國號大齊。掛出p43《黃巢》放大圖。請同學們閱讀本面小字:“黃巢是山東冤句人……‘甲第朱門無一半’”。黃巢不愧是一位農民起義的英雄。
(3)起義軍沒有乘勝追殲唐軍,唐僖宗反撲,起義軍撤出長安。
(4)884年,黃巢在泰山附近兵敗自殺。
3.特點(板書)流動作戰。(板書)
4.影響(板書)唐末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瓦解了唐朝的統治。9XX年唐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