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閱讀“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關考古、歷史地圖、文物插圖、古史資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識。了解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通過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養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課本與教師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大膽想象,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習用觀察法、閱讀等方法來探究有關問題。教師以啟發式教學引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知道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原始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以此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對考古知識的初步理解,培養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
〖教學難點〗
學生初步接觸歷史地圖、考古知識、古史資料等內容,需要逐步理解;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逐步演進,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華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這一問題比較抽象,需要逐步引導理解。
〖教學過程 〗
導入:非洲起源論
教師活動:曾有一部分歐洲人認為,亞洲人并沒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為侵略亞洲的借口。事實是如此嗎?其實,作為亞洲第一大國的中國,早在170萬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人類的足跡。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我們本國的祖先——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元謀人(從牙齒→元謀人)
幻燈片:元謀人的牙齒
引出元謀人的概念,著重指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170萬年前)。
過渡性提問:是不是在幾十乃至幾百萬年前中國境內只生活著元謀人這一種遠古人類呢?
掛圖: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
引導學生看圖:請數一數,我國有多少處原始人類主要遺址?
從圖上可以直觀的觀察到我國境內分布著很多的遠古人類遺址,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原始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多元化概念)。
提問:從圖上來看,這些原始人類都選擇了什么樣的生活環境?為什么?
教師總結: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黃河、長江、珠江,可指出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過渡性提問:在遠古,既沒有發達的交通,又沒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沒有現代化的娛樂設施,那么他們是怎樣打發一天的時光的呢?下面我們選擇一處最有代表性的遠古人類,來看看他們的生活情況。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時間、地點)
①相貌特征:看圖“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學生回答。(猿的特征)
提問:從外部特征來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為什么稱他為人呢?(學生討論)
②直立行走(人的特征)
提問:為什么要直立行走?(環境改變,解放雙手→勞動→手、下肢及腦的發展)
提問:手、下肢及腦的發展是同步的嗎?在這個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什么?(強調勞動的決定性作用)
③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
提問:大自然給原始人類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
提問:有一天,十幾個北京人圍追一頭鹿,請問,從他們獲得這頭鹿到吃掉這頭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
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沒有,怎么辦?(制造: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