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2課
一 學情分析:
1.初一的學生比較喜歡想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造條件,給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
2.本課內容比較抽象,趣味性不強,知識零碎,學生在學習上解有一定困難,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用一條主線—農業的產生和影響來串成知識項鏈,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二 教材分析: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展示了從距今7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遠古歷史。教材所講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黃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教材通過介紹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產生活情況,可以讓學生明白我國南北共同發展,共同構筑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
三 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特征。
知識能力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了解和掌握有關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狀況。
過程與方法:通過比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思想教育目標。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作出的特有貢獻。
我們的祖先最早種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對原始農業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原始社會晚期人際關系的重大變化(出現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從預習入手,讓學生養成自己看書總結重點的習慣,并思考相應問題。什么是氏族呢?(學生答:以血緣為紐帶組成的部落。)其實就是一個大的家庭,對不對。那么我們想,到底這個氏族中是爺爺在領導地位,還是姥姥在領導地位呢?(相當多的學生認為是男人!也有很多人認為是女人。)為什么呢?同意女人占領導地位的舉手,來說說你們是怎么想的?為什么呢?我看看還有誰從來沒有舉手過?……(舉手回答一定要鼓動,讓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你來說說。(因為女人的傳宗接代的作用!)哦!那為什么若干年后女人雖然還是有這個作用卻屈居男人之下呢?……(因為當時生活條件的惡劣,使得當時延續種族的事情更重要。)那么除了女人的這個原因,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我們再想想?(啟發,我們想,一個種族的繁衍,吃是不是最重要的呢?那么,在吃的來源上,是女人的貢獻大?還是男人呢?在啟發下,學生們知道了是女人的采集業是食物的穩定而可靠的來源。)
講授新課:(關于這兩個氏族部落,還是用學生自己歸納的方法,然后用問題導學。第一個班我用學生來講的方式,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耽誤的時間太多。學生歸納的過程中,始終強調舉手回答問題。一定要把半坡和河姆渡氏族的時間地點概括等要素在書中勾畫出來,說全!如果一個同學說不全,其他同學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