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8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二)》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個方面的內容:書法和繪畫、石窟藝術。它們屬于藝術類的內容,學習此類內容,除了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外,還應該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也是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在教學時,要大膽地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把藝術作品的傳世和作者的品德聯系起來。
學情分析:
學生對書法、繪畫作品比較喜歡,不少同學臨摹過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的作品,通過電視等媒體,欣賞過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藝術,為學習本課打下了基礎。在第一冊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王羲之、顧愷之等藝術類歷史人物,對學習這類人物的方法已有所了解,這都為我們學習這一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學習目標:
1.知道唐朝顏真卿、柳公權、閻立本、吳道子,理解他們的藝術風格和特點。知道莫高窟的藝術地位。
2.掌握學習藝術類人物的基本方法,學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知識的歸類與整理。
3.理解藝術來源于現實這一基本道理,理解創新和繼承的關系,知道藝德對藝術家的重要意義。
學法設計:
“范例導學—自主探究—即時鞏固—拓展提升”教學法
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動手、動口的過程中欣賞隋唐文化的輝煌,并能解讀出隋唐文化繁盛的原因。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前置引橋
我們在七年級上冊學習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了解了這一時期的書法、繪畫、石窟藝術,你還能記住哪些內容?
學生回答到相關問題時,教師投影顯示《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圖片。
學生用約1分鐘的時間進行回顧,并把答案寫在筆記本上,三位同學口頭回答教師的提問。
書法:王羲之,他被稱為書圣,代表作是《蘭亭序》;
繪畫:顧愷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龍門石窟、云岡石窟。
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欣賞教師投影的有關王羲之、顧愷之的作品。欣賞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的佛像藝術。
通過復習舊知識,為本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溫故而知新。通過展示圖片,以直觀的形式喚起學生的記憶。
范例導學
教師將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寫在黑板上(也可以事前制好投影片):
書法、繪畫:生活時代、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石窟藝術:地點、開鑿年代、地位。
學生參與學習內容的探討,跟老師共同確定出學習書法、繪畫、石窟藝術應掌握的基礎知識,掌握學習同類知識的基本方法。
學生對照板書(或投影),進一步明確應從哪些方面進行自主探究。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前面的復習,跟學生一起找出學習同類知識的方法,為學生學會學習打下基礎。
自主探究
我們知道了學習書法、繪畫、石窟藝術應該掌握哪些基本知識,最好采用什么方法對這類知識進行分類呢?
教師在學生設計表格、自學的過程中,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學生完成上述三部分內容的學習后,教師讓學生在班內交流,并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活動一:同學們臨摹顏真卿、柳公權的字貼,能辨別出他們的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