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起源
七年級上冊•第1課•教學建議、教學案例及參考答案
【特別提示】
導學案只是老師教學的一個輔助,千萬不能完全一成不變地依據導學案來教學,如果機械使用導學案,課堂教學過程將毫無生氣,也不會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單元分析】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單元的特點
時段:從早期人類約170萬年至距今約4000多年前。
特點:“中華文明的起源”這一單元敘述了從元謀人、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演進過程,勾畫了中華大地早期人類進化的輪廓。中華文明遍布各地,呈現了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的特點。炎、黃作為傳說人物成了炎黃子孫的人文始祖,反映這一時代的巨大進步。
(二)第一單元的重點和難點
本單元下設4課:
第1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正文有三目,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北京人是重點。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點,農耕文化的特征是難點。
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與黃帝、堯舜“禪讓”、大禹治水。炎帝與黃帝是重點,“禪讓”是難點。
第4課“破解彩陶之謎”是一堂學習與探究課。
(三)第一單元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1.為什么以“中華文明起源來概括?”而不以“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遠古時代”來命題?
(1)強調歷史的連續性。說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續,以求表現中華文明發展的特點。
(2)強調人性化。以祖先創造的實際成果入手(如用火,種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對后人的恩澤,較“母系氏族繁榮期”為好。
(3)強調貼近生活。“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專業用語太難,而“中華文明”貼近學生生活,容易引起學生興趣。
(4)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由于采取主題單元式安排教材,同一個單元內應相互照應。以“中華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課內容。
2.誰是中華大地最遠古的人類?
目前一致公認的是元謀人。另有重慶的巫山人(240萬—180萬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萬年前)。
3.農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是中華民族古代的兩種不同文明,存在著互補性。
農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榮期,是指以農耕生產為主的一切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農耕技術、石器、陶器生產,定居方式、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等方面內容)。
半坡聚落與河姆渡聚落均屬農耕文明階段。
“聚落”一詞與以往稱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類的定居地。“氏族”又稱“氏族公社”,是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群體(集團)。聚落從地域意義上說,它應包含著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個氏族組成的一個大公社、一個大的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