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學案) 輝煌的隋唐文化(一):
“19xx年,絲綢道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在整修洞窟時,發現了一個秘密的復窟,里面堆滿了古寫本和古畫。這個自公元366年開窟,共有洞窟469座的千佛洞,每座都充滿了自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間畫家和雕塑家們留下的藝術杰作。這座文物藝術寶庫的發現,很快引起了帝國主義者的注意。19xx年,替英國工作的匈牙利人馬克·斯坦因風聞此事后,馬上帶著中國翻譯蔣孝琬,跑到千沸洞來。他千方百計誘騙千佛洞住持王道士,揀選了24箱古寫本,5箱古畫和絲繡品,計1萬余件,全部運抵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而他為這些希世奇珍只付給王道人500兩銀子和交了130鎊稅金。19xx年,斯坦因又從這里騙走5大箱手稿,計有600多卷佛經。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剛經》,是印刷史上極為罕見的瑰寶。斯坦因是一個極為貪婪的所謂“漢學家”,他對我國西域文物進行了三次掃蕩,歷時XX年,盜騙走了足以裝滿一個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和文書。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結合觀看李、杜、白三人畫像插圖和“文獻資料、詩句摘錄”,然后討論回答:
1、唐詩繁榮的情況怎樣?
2、哪三位詩人的成就最突出?
3、說說他們的詩歌風格為什么有所不同?
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欣賞三位大詩人的作品,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及所處的不同的社會背景,從中品味三位大詩人詩歌的不同風格。
〔歸納總結〕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唐都長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術
發明過程
唐朝印制《金剛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李白 (作品及特色)
杜甫 (作品及特色)
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探究活動〕
1.讓學生扮演一名導游設計一篇趙州橋和唐都長安城的“導游詞”。(必須包括地點、建筑名稱、建造者、特點、地位等)
要求:語言簡潔優美、富有感染力,能夠引人入勝。
2.利用網絡查找世界著名橋梁的資料及圖片等,以古今中外橋梁建筑為專題,選出自己喜歡的二、三座橋梁,做重點介紹,進行研究性課題探討。
3.以印刷術的發展為專題進行研究性課題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