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無道,誅暴秦1
七年級上冊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xiàn);了解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以及秦朝滅亡、楚漢之爭的基本歷史知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fā)原因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歸納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zhàn)爭推翻秦的統(tǒng)治。
教學難點: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成語故事應用法
情景創(chuàng)設法
討論法
比較法分析法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大屏幕出示影片《英雄》的宣傳照)同學們,誰能告訴老師大屏幕上的人物是誰?
生:李連杰、陳道明。
師:我想大家已經(jīng)猜到了這部影片的名字是?
生:《英雄》
師:同學們的反映很快,下面我要考考咱們班同學的概括能力如何?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出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
生:答略
師:四名刺客長空、飛雪、殘劍、無名一心刺秦,但最后卻因兩個字而放棄了,誰還記得是哪兩個字?
生:天下。
師:為了天下百姓免受戰(zhàn)亂之苦,他們放棄了。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它采用的歷史背景卻是真實的,反映了戰(zhàn)國末期廣大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種渴望。那么秦王嬴政是否最終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呢?
生: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
師:那么至此是不是就天下太平了呢?(大屏幕出示資料)找一位同學讀以下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強大的秦帝國,嬴政自稱秦始皇。他妄想自己的帝國千秋萬代,但是帝國卻僅僅存在了短短的XX年,秦王朝為什么會曇花一現(xiàn)、迅速走向滅亡了呢?
生:閱讀材料。
師:秦的統(tǒng)一維持了多少年?
生:XX年。
師:不僅如此,希望和平安定的秦朝百姓這時也打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揭竿而起,掀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請同學們跟隨老師共同走進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揭開謎底找出答案吧。ò鍟
講授新課: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62頁,下面我們一起做一個活動“夢回秦朝”,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統(tǒng)治末期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老師將給出四則材料,請同學們結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來到此時的秦朝你會看到什么景象?或者直接以第一人稱“我的╳╳生活”。表現(xiàn)形式不限。4-6人一組合作完成。(出示材料)
材料一:
當時在秦國市場上,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
材料二:
秦朝法律規(guī)定,男子17歲就需要到官府登記戶籍,從此開始服徭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據(jù)估計,當時全國人口有萬,秦始皇北筑長城征調三十萬,南戍五嶺又五十余萬,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又七十余萬,加上修馳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調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
材料三:
秦朝的賦稅,主要有田租、口賦、雜賦三種。這些賦稅加在一起,要占到農民收獲物的三分之二。
生:(閱讀材料,討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