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第四課 草原人家 教案
第四單元 第四課 草原人家課程標準
2-5 通過典型實例,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
2-6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在各自的自然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澳大利亞的大牧場和中國內蒙古大草原兩個內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環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況。能夠從地圖、圖表及教師提供的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不同地區牧民生活的特點。
2. 過程和方法:通過比較的方法分析不同區域的人們在生產、生活方面的特色,把握自然環境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因果關系。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材對澳大利亞大牧場的經營特點和內蒙古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之美,感受牧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進一步認識到人地關系的協調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諧發展人地關系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自然環境對牧業形成與發展的意義。
教學方法: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合作式討論法;用比較的方法,識別不同的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美麗的草原》mtv營造教學氣氛
設問導入:你們剛才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環境?導入第四課《草原人家》
(—) 現代化的大牧場
1.騎在羊背上的國家:1羊多
2澳大利亞發展養羊業的優越條件
設問討論:1澳大利亞的位置有什么特點?
2這種特點對澳大利亞的氣候有什么影響?
3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的分布又有什么特點?由此得出什么結論?
2.澳大利亞的牧業分布: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
特點:1規模很大
2定居生活
3機械化程度非常高,效率高(最突出的特點)
(二)草原風情
導入:草原是哺育牧民生長的搖籃,是牧民們的天堂。從古至今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創作了大量的歌曲,用以表達他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如澳大利亞的民歌《剪羊毛》,然后朗讀內蒙古民歌《敕勒歌》。
接著播放《天堂》mtv,同時教師提問:內蒙古大草原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娛樂文化給我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要學生仔細觀測。
食:牛羊肉、奶制品——飼養牛羊——草原牧業生產
住;蒙古包—— 便于拆裝——適宜在草原的游牧生產和生活
衣:蒙古袍——便于騎馬抵御嚴寒——適宜在草原的游牧生產和生活
行:駿馬等——便于馳騁驅趕羊群——適宜在大草原上大范圍的活動
娛樂:那達慕大會
教師再提問:內蒙古草原的文化與草原牧業生產有怎樣的關系?同時完成上面的內容。
小結:人們在長期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富有各自草原特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