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異彩繽紛的藝術成就(北師七上)
第24課 異彩繽紛的藝術成就教學目的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①建安詩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點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書法家鐘繇和王羲之;④大畫家顧愷之;⑤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2.要求學生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3.通過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的教學,培養學生從文學藝術中了解歷史,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鑒賞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請說一說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哪幾位杰出的科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是什么?
(2)南北朝時期,杰出的無神論者是誰?他寫了《神滅論》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2.導入新課
這一課繼續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內容是文學藝術及其成就。
3.講授新課
一、建安詩人和陶淵明
(1)建安詩人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被曹操迎到許昌后使用的一個年號。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曹操實際掌握著東漢政權。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漢自立。“建安文學”即指漢末到魏初這一時期的文學。
建安時代的前期,社會動亂不止。曹操統一北方后,社會比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學家,提倡文學,愛護文人,為文人自由創作提供了條件。
建安詩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他們是建安文壇的領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學成就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劉楨、阮瑀、徐幹、陳琳、應玚。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學以詩為主,有不少作品從漢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后人以“建安風骨”稱譽這些作品的風格。這些詩篇具有現實主義的特點。這是因為建安詩人,大都經歷過漢末長期戰亂,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亂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馬倥傯中度過的,對社會的情狀了如指掌;曹植長期隨父轉戰,從小生活在軍隊中;七子中的許多人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們都目睹過廣闊的社會畫面,才會寫出風格悲涼慷慨的詩篇,寫出軍閥混戰造成的惡果。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寫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植在《送應氏》中寫了“中原何蕭條,千里無人煙”;王粲的《七哀詩》寫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弊x了這些詩篇,令人毛骨悚然。正如詩人當時說的:“見此崩五內”,“氣結不能言”“喟然傷心肝”。我們應當把這些名句看作史詩。不過,我們不能把建安詩人僅僅看作是時代的悲歌者,還應當看到他們是國家統一的熱烈追求者,他們哀其不幸,怒而奮爭。曹操的《龜雖壽》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最能表達他的心志。曹植在《白馬篇》中描寫了一個青年戰士的高尚精神,他寫道:“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妻與子。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后兩句可以說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曹丕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寫的《燕歌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從內容上看,是描寫一個女子在深秋月夜懷念遠出不歸的丈夫,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征發徭役、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