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異彩繽紛的藝術成就(北師七上)
(2)東晉“書圣”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瑯邪(今山東臨沂)人。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做過東晉的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他集書法之大成,獨創一家。他的楷書,進一步擺脫隸書的形跡,達到獨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書法的多面手,特別是善寫行書、草書。人們贊美他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我們觀賞他的書法,是一種美的享受,令人贊嘆和陶醉。由于他的書法造詣很深,后人尊稱他為“書圣”。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序》。《蘭亭序》寫于公元353年。這年農歷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40多人,在會稽山陰蘭亭地方游宴興會。這班文人乘興寫了很多詩。王羲之也興致勃勃地揮毫疾書,為詩集寫了一篇序,故名為《蘭亭序》。此序共324字,筆勢開放俊朗,結構十分嚴謹。全文以“之”字最多,計有20個字,字字別開生面,無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歷代書法家也認為這是行書的絕代佳作。
《蘭亭序》原來為王羲之的子孫保存。后為唐太宗李世民所訪得,視為國寶,號召向王羲之學習,王羲之的字體成為書體正宗。可惜的是唐太宗死后,將《蘭亭序》手跡作為紀念品置于墓中。后來墓又被盜,手跡從此失傳!現在我們見到的只是摹本而已。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就名聞天下,慕名求字的人很多,“書成換白鵝”的故事就很典型,請同學們自己閱讀課文介紹。
王羲之的妻子和7個兒子都愛好書法。尤其幼子王獻之,能繼承他的書法藝術,也是筆飛墨舞,人們尊稱他為“小圣”把他父子合稱為“二王”。
北魏時,統治者實行漢化政策,提倡學習漢文化,他們把書法藝術刻在石碑上,讓人們觀摩學習,通稱為“魏碑”,對當時和后世影響很大,因為它是一種重要的書體。
四、傳神的繪畫
(1)三國兩晉南北朝繪畫的特點
這一時期,由于佛教盛行,因而宗教畫占了主要地位。同時,山水畫也開始形成。宗教畫,是以宗教內容為題材的繪畫。山水畫是以寫自然景色為主的繪畫,是中國畫之一種。不過,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只是萌芽狀態。這就是當時繪畫的特點。當然,這時期還有人物畫、肖像畫等畫種。
(2)東晉大畫家顧愷之
顧愷之,字長康,小名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東晉大畫家,他擅長人物畫。所謂人物畫,是指以人物為題材的繪畫。畫人物,難度很大。俗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因為畫人,不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顧愷之的人物畫,其特點是“傳神”和“神氣”,即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主要表現在眼睛上。只他點眼睛,畫中人就象活人一樣要和人說話了。他對藝術非常精心,常常廢寢忘餐,通宵達旦,象發癡一般。而且,他還是一個繪畫的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家。所以,人們贊譽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
這位繪畫大師,他的繪畫題材很廣泛,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都有?上Я鱾飨聛淼闹挥猩倭康哪”荆纭杜敷饒D》和《洛神賦圖》。(請看課文插圖和書前的彩圖。)這兩幅畫,在繪畫技巧上,比較準確地描繪了各種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線條優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時,從畫中讓我們了解到當時貴族婦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側面。這兩幅畫卷是我國藝術寶庫里極寶貴的遺產。但《女史箴圖》摹本,在19xx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被英帝所掠,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國內只能看到此圖的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