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異彩繽紛的藝術成就(北師七上)
(3)梁朝畫家張僧繇
張僧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南朝梁畫家。他創作了大量的詩院壁畫,主要是宗教畫。他還善于畫龍,傳說他在寺廟的壁上畫上四條白龍,其中兩條畫上眼眼后,破壁飛去。這就是“畫龍點睛”的典故。這傳說不可信,但反映了他的畫技高超。
五、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1)云岡石窟
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為了加強人們對佛教的宗教意識和膜拜,除到處興建佛寺外,還劈山削崖,開鑿了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的武州山北崖。開鑿于公元460年前后,歷時百年之久。東西連綿1公里。現有洞窟53個,其中主洞21個。總共雕刻了約10萬個佛像、飛天和供養人(指資助佛寺或以修行支持佛教的人),還有其他各種浮雕圖案。石佛大的高至數丈,小的只有幾寸。洞窟宛如佛國世界。第5窟是云岡窟的中心(請看課文插圖),洞內有一尊約55尺高的石佛,腳有14尺長,手的中指7尺長。如此高大,象征著皇帝的權威。其他佛像分列左右,一個比一個小,像征著大小群臣。那些飛天和矮小的供養人,猶如民眾和奴隸。統治者有意在洞窟中設計一幅世俗封建統治的圖像,只不過把它佛化罷了。據考證,其中五所石窟,各鑄造一尊大佛像,就是為了紀念北魏開國的五個皇帝。第20窟的露天大佛,高13.7米(請看書前彩圖),造型雄偉、細致,是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精品。
(2)龍門石窟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仿照云岡石窟,在洛陽市南25里的伊水岸邊,開鑿了龍門石窟。共有洞窟1352座,佛龕785個,數量之多,超過了云岡。開鑿時間之長,也超過云岡,延續室宋朝。龍門石窟的藝術風格基本上和云岡相同。但在佛像姿態上有很大不同。云岡佛教比較威嚴,龍門佛像比較溫和慈祥。龍門石窟的賓陽洞,洞壁上原有兩組浮雕,即著名的《帝后禮佛圖》(請看課文插圖),據說是刻畫魏孝文帝和皇后禮拜佛祖的場面。可恨的是,在1934年,被殖民者盜走,現存于美國的一個美術館。
龍門石窟還留下大量的碑刻,約有3680品。這是研究歷史和書法的珍貴資料。其中“龍門二十品”,是魏碑書法藝術的精品。這方面,也是云岡石窟所不及的。
總之,這兩大石窟是我國雕刻藝術的寶庫。雖然是統治階級出于政治需要而開鑿,但它畢竟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所凝成,是歷代眾多的無名藝術家留下的珍貴的藝術瑰寶,為我們了解歷史和佛孝文化,鑒賞美術提供了實物資料。
4.鞏固小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藝術是發展的,有著輝煌的成就。這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具有各族的特色,而且這些文學藝術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現在把本節課的主要問題簡單歸納一下,請看簡表(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成就簡表(二)
5.作業
(1)簡答建安詩人和陶淵明的詩不同特色。
(2)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的主要成就作一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