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先進的科學技術(一)
〖教學目標〗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認識中國古代科學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知道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知道《九章算術》。〖教學建議〗讓歷史課外小組幾個學生仿造古代造紙術過程,教師錄制過程在上課時播放,并且把學生的成果在講述古代造紙術過程中展示。同時把學生在這學期的年級活動到中國科技館參觀的成果展示給學生,如科技館中四層"中國古代科技"展品展示。增加"文字演變"的內容設計文字與書寫材料演進表。文物古跡:有甲骨文。有文字的彩陶。鐘鼎文(金文)。石鼓文。秦代竹簡。漢代木簡。居延漢簡。長沙的吳簡。敦煌文書。資料有范曄《后漢書•蔡倫傳》。范曄《后漢書•華佗傳》。陳壽《三國志•華佗傳》。算盤。龜算。八卦算等等。
〖能力培養〗讓學生能把古代造紙的工序流程與現代造紙工業的工序流程區別,并且能夠指出現代造紙工業比古代造紙先進之處。
〖重點難點〗古代造紙術及造紙術傳播對世界文化事業的貢獻;《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的講解。
〖教學過程〗
先把歷史課外小組錄制好的造紙術錄像片在課上播放。并指出科學和技術的區別:科學:是指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原理;技術:是包含方法、經驗、能力和創造。
提問:有人說中國的四大發明不是科學是技術,你是否同意,請講出理由。
一、造紙術
先提問學生:①紙在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攜帶方便。
②紙對環境有什么危害?環境的惡化,人們生存的環境被壞。
③假如沒有紙會不會影響你的生活?帶來生活不便。
1.書寫工具的演進:結繩上古記事(是文字產生之前的一種幫助記憶的方法)、陶器刻畫符號(是人們在制作或使用器物時有意識地刻下的記事符號)、甲骨商朝文字(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青銅商周金文(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竹木簡和帛(春秋戰國秦漢)。
2.造紙術的發明:
紙的起源與養蠶有關,古人把質優的蠶繭用于抽絲,質差的用于制絲棉。制絲棉時,須將蠶繭放在浮于水面的竹席上用棍子敲打漂洗。事后,總有一些殘絮粘在竹席上,干了就形成薄薄的絲棉片。人們將其揭下,稱為“紙”。西漢初期為大麻紙,以后又有了西漢麻絮布料繩頭紙,到了東漢中期蔡倫發明了植物纖維紙。關于蔡倫改進造紙術主要記載在范曄《后漢書•蔡倫傳》中,“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橬帛者謂之紙。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蔽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自1933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多次發現漢代古紙,而且多在蔡倫之前。因此我國造紙術發明于漢代,此時多為"麻紙"——是以大麻。亞麻等麻類植物纖維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紙。此后為韌皮纖維紙、莖桿纖維紙、草紙、混料紙。讓學生參照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90頁《造紙流程圖》來描述蔡倫造紙的過程。現代造紙的定義是:把植物纖原料經人工機械——化學作用制成純度較大的分散纖維,與水配成漿液,經漏水模具濾水,是纖維在模具上交織成薄膜,再經干燥脫水形成的有一定強度的纖維交織結成的平滑薄片,可以用來書寫、印刷和包裝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