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先進的科學技術(一)
3.造紙術的傳播:
公元2世紀末,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和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逐漸外傳,首先傳到越南,公元4—6世紀,朝鮮就開始生產麻紙,到9世紀高麗王朝統一朝鮮半島,朝鮮人學會了制造韌皮纖維紙,并通過貿易手段輸入中國內地,這種紙稱為“高麗紙”日本開始造紙是在公元6XX年。造紙的技術傳到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泰國、柬埔寨等國,使這寫國家的書籍制作材料由使用貝葉改為用紙,書籍的生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公元751年,唐朝與大食發生軍事沖突,在這次戰役中,隨著一些手工業工人,包括造紙工人出身的唐朝士兵被俘,中國的造紙技術由此傳到了西亞。公元793年,阿拉伯國家在報達建立起的第一家造紙廠,公元9XX年,在今埃及的開羅開辦造紙廠,公元11XX年,北非的今摩洛哥也開始有造紙廠。公元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公元1189年,傳入法國,公元1276年,經過阿拉伯國家向北,造紙術從另一方面傳入了歐洲大陸。
二、醫學和數學:
1.醫學
中醫是通過長期和廣泛的臨床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人體生理機能和各種病因進行斗爭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的較量,“正氣”是指人體的抵抗力和適應機能,“邪氣”是指病因。最簡明的診斷術就是望、聞、問、切四法。中國古代著名的醫書書籍為《黃帝內經》、《難經》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張仲景家族在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傷寒,因此他博覽群書,廣泛吸收先人的成果,采納了《黃帝內經》、《難經》等醫書的精髓,根據傷寒發病的起始變化過程以及病邪侵害腑脈絡的程度,結合患者內在正氣盛衰,總結傷寒發展規律和辯證施治原則,形成了《《傷寒雜病論》》。
2.數學
我國最古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書中采用周公與商高對話的形式,對戰國以前的數學成就作了很好的科學總結,商高定理(勾股定理)的特例就是在這本書中提出來的,比歐洲畢達哥拉斯定理早6XX年。主要是利用周髀(立桿)測定日影,再用勾股法推算太陽高度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推算了夏至日和冬至日以及太陽離地面的高度。讓學生看圖畫出《周髀算經》中原圖,可以在課外討論解答。
《九章算術》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一部數學專著,一共分為九個章節:“方田”38問題四則運算;“粟米”46問題主要是比例;“衰分”20問題按比例分配;“少廣”24問題開方和開立方;“商功”28問題工程計算方法;“盈不足”20問題雙設法;“方程”18問題正負加減運算等。
〖參考資料〗
1、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2、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3、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4、司馬遷(漢代)《史記•秦始皇本記》
5、賈誼(漢代)《過秦論》
6、蘇洵(北宋)《六國論》
7、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鑒》
8、柏楊(中國臺灣)《中國人史綱》
9、柏楊(中國臺灣)《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鑒》
10、王力
11、朱漢國劉軍主編的《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
教案點評: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1、重視情境設置。利用直觀、新穎的錄像和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問題來設置情境,使教學充滿趣味性和哲思性。2、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主體參與和合作探究。3、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4、注重挖掘當地歷史人文資源,如安排學生參觀中國科技館。5、在設計問題、陳述意見時能照顧到優、中、學困三類不同水平的學生。
總言之,本節課的設計和組織較好地體現了課改和新標準、新教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