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教學設計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時事法)
師:在剛剛結束的奧運會上,除了奧運健兒們頑強拼搏的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震撼,在開幕式上,我國燦爛文化也給世界帶來了全新的感覺。接下來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其中我認為最精彩的一段。(播放開幕式《文字》部分)[來源:第一范文網]
剛才我們簡單的領略了祖國文字的發展演變。那么你知道我國的文字經歷了哪些變遷嗎?書寫工具又有什么樣的變化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參觀一下我們歷史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看看陳列在這里和文字有關的歷史文物。看看 能學到什么。
二、教學過程
展廳一:文字的演變
1.提問:想一想,在沒有文字以前,人們靠什么來記事呢?學生可能會回答:結繩記事,特殊符號等.
教師展示陶器上的符號若干圖片,(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另外回顧:半坡彩陶上的刻畫符號是我國早 期文字的雛形這一知識點。
2.甲骨文
(1)小組合作一起了解甲骨文
①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嗎?②刻寫些什么內容呢?(自由閱讀卡)③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
(2)小組一起動手、動腦
①認讀幾個簡單的甲骨文[來源:z##]
②造字:學生自己造幾個簡單的甲骨文,展示和介紹造字的意圖,比比哪個組造的字合理,并和真正的甲骨文對照
師:在已考證的甲骨文 中,37%的字屬象形文字。 除此之外,指事、會意 、形聲等今天主要構字法,甲骨文中都已齊備。這些構字法同后世文字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們說甲骨文是我們今天漢字的基礎。
3.[過渡: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此后書寫工具又是怎樣演變的呢?]
學生:有青銅器,竹簡,絲帛,紙等。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教師過渡:接下來,我們看看另一個展廳,帶大家進入一個科學的世界:
展廳二: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
1.當一回夏商周斷代工程考古學家:看資料推斷
資料一: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下來,百姓嚇得四處躲藏,官吏乘做馬車沒命的狂奔
資料二:“(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資料三:1997年3月9日,在我國新疆北部發生了20世紀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發生時正好是天亮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