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精選15篇)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1
第24 課 教案之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等。
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從優秀歷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營養,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成就承上啟下,在我國科技史上放射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當代青年應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科技傳統,發揚創新精神,爭取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第21課、22課均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屬姐妹篇。其中本課重點介紹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展現了本時期我國在數學、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祖沖之是十分博學和深邃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過重要貢獻。其中推算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是他最主要的貢獻。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
圓周率及推算涉及復雜的數學概念和方法,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使學生認識祖沖之利用并發展了劉徽的“割圓術”,經過高位數字的極艱苦、繁瑣的推算,終于取得光耀世界的先進成果。要充分利用發揮活動與探究1及“神奇的小棍”的作用。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生動介紹引言中關于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和太陽系中有一顆小行星均以祖沖之命名的令中國人深感驕傲的事實,啟發學生對祖沖之這位世界文化名人及以他為代表的魏晉南北朝優秀科技成果的重視。
2.教師應認真解釋本課標題。說明標題中的“承上啟下” 的內涵是指魏晉南北朝的文化上承兩漢、下啟隋唐,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3.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憶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大發展的總趨勢,思考這一歷史趨勢與本階段重要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何內在聯系。教師可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做必要的闡釋或補充,并投影結構圖示。4.教師可安排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自己概括歸納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最主要成就。
5.教師應重點講解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特別是在推算圓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首先要向學生說明圓周率是圓周與直徑的比例,對測算圓的周長和面積有重要意義。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孜孜探求其接近數值。中國古代的《周髀算經》說“周三徑一”;西漢劉歆求得3.1547;東漢張衡求出3.16;曹魏劉徽求得3.14等。祖沖之利用并發展劉徽創造的“割圓術”,把四周率推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超越了前人的成就,做出了不起的貢獻。祖沖之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日本學者曾建議把圓周率命名為祖率,以紀念這位杰出的中國學者。教師應以祖沖之的卓越貢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教材,讓學生思考討論祖沖之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6.“賈思勰和《齊民要術》”一目,可先讓學生回憶兩件中國古代在農業、畜牧業方面為世界作出貢獻的史實,說明中國自古有發達的農業。然后教師先簡介賈思勰的生平事跡,再讓學生閱讀課文,概括《齊民要術》的內容及評價。教師可做些必要的補充說明。
7.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齊民要術》是一部承上啟下的農學著作?”要求學生結合教材正文與小字進行回答。教師可適當補充些史實,如《齊民要術》引用過一百五六十種書,有些書現已失傳,幸虧《齊民要術》保留了這些書的部分內容以及《齊民要術》對后世影響等。
8.學生閱讀“酈道元和《水經注》”一目課文,思考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水經注》的性質、內容及文字特色?”為幫助學生理解本目課文,教師在講述時應具體說明:大約在漢魏的時候,我國出現一部以全國水道為綱的地理著作《水經》。酈道元認為許多古代地理書籍的記載過于簡單,不能全面詳盡地把祖國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的情況描述下來。于是,他選擇《水經》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寫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這部巨著對后世有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受到后世地理學家的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文學家所重視。
9.如時間允許,教師可指導學生設計并填寫魏晉南北朝重大科技成果簡表。也可讓學生在課下完成。
三、學法指導
1.教師指導學生回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大發展。引導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思考這一階段的時代特征與本課內容“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內在因果聯系,使歷史知識建立在科學系統之上。這一系統認識可概括為下述認識圖式:
2.本課課文中介紹的古代科學家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治學和做人的品質,教師應指導學生從中吸取寶貴精神財富,提高自身的素質。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祖沖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你認為他最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祖沖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他有許多值得后人學習的優秀品質。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鉆研和創新的精神。
活動與探究
1.動動手:用小刀把方木頭或鉛筆削成圓柱體。想一想,怎樣削最圓?然后判斷下列示意圖,哪一個圓形的周長最接近圓的周長?祖沖之計算圓周率,與這里的做法有何類似之處?
在木頭或鉛筆剖面先畫個內切正多邊形,然后用小刀削去邊外木頭。邊數愈多,就愈接近圓形。這就是古人所用的割圓術。
正一百九十二邊形的周長最接近圓的周長。
祖沖之就是運用這種割圓術來計算圓周率的。
2.制表:你能否圍繞魏晉南北朝的科學成就,制作一個簡明扼要的表格?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沖之
南朝
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綴術》
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圓周率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之后七位數字,較國外早近千年
賈思勰
北朝(北魏和東魏)
著名農學家
《齊民要術》
總結我國北方勞動人民生產經驗,提倡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編成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
北魏
杰出的地理學家
《水經注》
寫出綜合性地理學專著。以水道系統為綱,詳細介紹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
參考資料
劉徽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劉徽,魏晉時期著名數學家。曹魏末年,他撰成《九章算術注》9卷,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割圓術!毒耪滤阈g》說“周三徑一”,即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劉徽認為這太不精確,指出“周三徑一”不是圓周率,而是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劉徽發現圓內接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加時,多邊形周長就無限逼近圓的周長,從而創立割圓術,他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劉徽從圓內接正六邊形算起,相繼算出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直至正九十六邊形的邊長,求出正一百九十二邊形的面積,得出圓周率為3.14的結論。后來,他又計算出圓內接正三千零七十二邊形的面積,得到了更精確的圓周率,即圓周率為3.1416。劉徽運用了初步的極限概念,并提出了割圓術,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我國古代杰出的數學家。字文遠。河北涿鹿(今河北淶水縣北)人。西晉末年,祖家從北方南遷。他曾任劉宋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從事,婁縣(今江蘇昆山)縣令;蕭齊長水校尉,掌管禁衛軍守衛京城。曾寫過《安邊論》,建議齊明帝“開屯田,廣農殖”。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自然科學方面,尤其是對圓周率數值的精確計算。祖沖之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學家。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鑲嵌在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
祖沖之最突出的貢獻
祖沖之是大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貢獻。他33歲時提出的“大明歷”,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糾正了當時通行的“元嘉歷” 的誤差。他重造了指南車,發明了千里船和水碓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據《隋書·律歷志》記載:“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 圓周盈數(過剩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朒,nu。朒數,不足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又設開差冪,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圓周率
圓周率,是圓的周長同直徑的比率,通常用希臘字母“π”來表示。圓周率應用廣泛,在天文、歷法、機械等各學術領域,只要涉及到圓的問題,都要運用到圓周率。圓周率是永遠除不盡的無窮小數。求圓周率精確的程度,標志著古代數學水平和科學水平所能達到的程度。
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精確數值比外國要早一千年左右
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三國時期的數學家劉徽等,計算圓周率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祖沖之繼承前人的成果,把圓周率推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準確推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的杰出數學家。直到15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超過他的成果。但是,阿爾·卡西比祖沖之晚了近一千年。歐洲直到16世紀才由德國人奧托和荷蘭人安托尼茲重新算出這一數值,他們比祖沖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祖沖之收集和閱讀了古代大量的天文、數學文獻
在祖沖之以前,我國古代天文和數學方面的文獻主要有:戰國時期楚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人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把這兩部著作合為一部,叫《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断男≌肥菓饑鴷r編成的一部歷法書,基本上保存了夏歷,即以冬至后二月為正月,比較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是當時世界上最進步的歷法。《周髀算經》編寫于公元前1世紀前,《九章算術》西漢成書!妒酚洝分械奶旃贂,記載了許多天文學現象。此外,秦朝有《顓頊歷》,漢武帝時有《太初歷》《三統歷》,劉洪撰《乾象歷》,張衡著《靈憲》。這些天文歷法數學方面的文獻,對祖沖之很有幫助。
圓周率數值的推算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摸索出圓周與直徑的比例,大體為三比一。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圓周率數值的推算也日益準確。從西漢劉歆到齊梁祖沖之,不少人為推算圓周率數值做出過貢獻。劉歆(?—23),字子駿,后改名秀,字穎叔。任中壘校尉,整理文藝群書,對經籍目錄學做出了貢獻。王莽建新政權,歆任國師,后因參與謀殺王莽事件,事敗自殺。通曉天文律歷,著有三統歷譜。劉徽,魏晉時數學家。魏景元四年前后,注九章算術十卷,撰九章重差圖一卷,創造測望推算的方法。他的主要發明是用割圓木求圓周率,計算圓內接正3072邊形的面積,求得圓周率為3.1416。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天文學家,東海郯人。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死。他博通經史,精天文律歷,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對后世歷法影響很大。
賈思勰
賈思勰,我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山東益都人。在北魏末年當過高陽(今山東淄博市西北)太守。他研究前人有關農業的著作,搜集民謠農諺,訪問有經驗的老農,在實際生產斗爭中作了細心的觀察和比較,寫出了《齊民要術》一書。該書是當時中國農業科學的總結,據此書我們得以知道當時農業科學的發達。該書所載,有現在還有用的,有可作為借鑒的。所以,這部書是我國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農書。全書92篇,分為10卷,約11萬字,包括農藝、園藝(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林木、畜牧(家禽、家畜的飼養)、養魚和農產品制造(如釀造、食品加工)及其他農業、手工業等;其中,農藝和園藝占了重要篇幅。從西周以來,我國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技術,在該書中都做了總結性的敘述。在農作物的栽培和種植方面,《齊民要術》強調“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書中記載了主要農作物粟、黍、稷的播種日期,介紹了怎樣選種、浸種和給水稻催芽技術,以及輪作和套種的經驗。該書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的同時,對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術(耕、鋤等)也十分重視,提出要經常保持土壤中所含有的適量水分,增強土壤肥力,要利用農作物吸收養料的不同,進行作物的輪作、間作、混作和套作。應當指出,該書中提出了綠肥輪作的方法。當時歐洲還廣泛實行輪換休耕的耕作方法,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后,歐洲人在農業上才實行綠肥輪作制。在蔬菜栽培方面,認為應高度利用土地,生產上要糞大水勤。在果樹種植方面,詳細介紹了嫁接法。在家畜飼養方面,注意喂料和喂水。該書中還詳細介紹了二十多種造酒的方法。該書引用有關著作156種,在我國農學史和世界農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
酈道元(?—527),北魏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為御史中尉,后任關右大使。雍州刺史蕭寶寅反,被執遇害。性好學,注意地理學。搜集大量地理、歷史材料,引用地方流傳的神話和傳說,寫成了《水經注》一書。
《水經》
《水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漢朝桑欽著。書中記述我國137條河流水道,系統地以水道為綱,記述其源流和流經地方,確立了因水證地的方法。
《水經注》
《水經注》,我國古代地理學名著,40卷。酈道元為《水經》作注而成。該書中水道增加到1250條,注文20倍于原書,引用書目多達四百多種,大大豐富了《水經》的內容。《水經注》系統描述了黃河、長江、淮河等主要水系的源流脈絡、古今變遷及水利開發。并以水道為綱,記載沿河所經地區山陵、原隰、水文、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現象,以及城邑、關津的建置沿革、興衰過程,還有有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神話傳說等等,幾乎包括所有歷史地理的內容。在輾轉抄錄流傳中,《水經注》的經文與注文出現許多混淆與舛誤。清朝乾嘉學者對《水經注》進行了大量的?惫ぷ,如全祖望著《全校水經注》,趙一清著《水經注釋》,戴震校《水經注》。近代楊守敬、熊會貞又著《水經注疏》,注明酈注征引故實,詳述酈注所敘水道的遷流,訂正全、趙、戴諸家校釋,是一部有關《水經注》的很好的參考書。
《水經注》對三峽兩岸猿聲的描寫
譯成白話為: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聲音,那樣哀婉,久久不絕。打魚的人唱歌道:巴東三峽巫峽最長,猿叫三聲就使人淚沾衣裳。
圖畫說明
古代骨算籌
這是1971年陜西千陽縣出土的西漢骨質算籌,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算籌。算籌是我國最早的計算工具,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當時除了骨質算籌外,還有木質、鐵質、銅質等各種材料。人們計算時用算籌擺成橫式、縱式兩種。橫式表示十位、千位、十萬位……縱式表示個位、百位、萬位……依次類推,縱橫相間,便能表示各種數字。如果遇到“零”則不擺算籌,讓這位數字空著,圖中右側的算籌表示的數字是1976。算籌在我國古代使用了近二千年,逐漸被珠算所代替。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2
第24 課 教案之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等。
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從優秀歷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營養,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成就承上啟下,在我國科技史上放射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當代青年應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科技傳統,發揚創新精神,爭取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第21課、22課均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屬姐妹篇。其中本課重點介紹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展現了本時期我國在數學、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祖沖之是十分博學和深邃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過重要貢獻。其中推算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是他最主要的貢獻。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
圓周率及推算涉及復雜的數學概念和方法,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使學生認識祖沖之利用并發展了劉徽的“割圓術”,經過高位數字的極艱苦、繁瑣的推算,終于取得光耀世界的先進成果。要充分利用發揮活動與探究1及“神奇的小棍”的作用。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生動介紹引言中關于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和太陽系中有一顆小行星均以祖沖之命名的令中國人深感驕傲的事實,啟發學生對祖沖之這位世界文化名人及以他為代表的魏晉南北朝優秀科技成果的重視。
2.教師應認真解釋本課標題。說明標題中的“承上啟下” 的內涵是指魏晉南北朝的文化上承兩漢、下啟隋唐,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3.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憶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大發展的總趨勢,思考這一歷史趨勢與本階段重要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何內在聯系。教師可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做必要的闡釋或補充,并投影結構圖示。4.教師可安排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自己概括歸納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最主要成就。
5.教師應重點講解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特別是在推算圓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首先要向學生說明圓周率是圓周與直徑的比例,對測算圓的周長和面積有重要意義。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孜孜探求其接近數值。中國古代的《周髀算經》說“周三徑一”;西漢劉歆求得3.1547;東漢張衡求出3.16;曹魏劉徽求得3.14等。祖沖之利用并發展劉徽創造的“割圓術”,把四周率推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超越了前人的成就,做出了不起的貢獻。祖沖之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日本學者曾建議把圓周率命名為祖率,以紀念這位杰出的中國學者。教師應以祖沖之的卓越貢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教材,讓學生思考討論祖沖之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6.“賈思勰和《齊民要術》”一目,可先讓學生回憶兩件中國古代在農業、畜牧業方面為世界作出貢獻的史實,說明中國自古有發達的農業。然后教師先簡介賈思勰的生平事跡,再讓學生閱讀課文,概括《齊民要術》的內容及評價。教師可做些必要的補充說明。
7.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齊民要術》是一部承上啟下的農學著作?”要求學生結合教材正文與小字進行回答。教師可適當補充些史實,如《齊民要術》引用過一百五六十種書,有些書現已失傳,幸虧《齊民要術》保留了這些書的部分內容以及《齊民要術》對后世影響等。
8.學生閱讀“酈道元和《水經注》”一目課文,思考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水經注》的性質、內容及文字特色?”為幫助學生理解本目課文,教師在講述時應具體說明:大約在漢魏的時候,我國出現一部以全國水道為綱的地理著作《水經》。酈道元認為許多古代地理書籍的記載過于簡單,不能全面詳盡地把祖國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的情況描述下來。于是,他選擇《水經》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寫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這部巨著對后世有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受到后世地理學家的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文學家所重視。
9.如時間允許,教師可指導學生設計并填寫魏晉南北朝重大科技成果簡表。也可讓學生在課下完成。
三、學法指導
1.教師指導學生回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大發展。引導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思考這一階段的時代特征與本課內容“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內在因果聯系,使歷史知識建立在科學系統之上。這一系統認識可概括為下述認識圖式:
2.本課課文中介紹的古代科學家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治學和做人的品質,教師應指導學生從中吸取寶貴精神財富,提高自身的素質。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祖沖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你認為他最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祖沖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他有許多值得后人學習的優秀品質。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鉆研和創新的精神。
活動與探究
1.動動手:用小刀把方木頭或鉛筆削成圓柱體。想一想,怎樣削最圓?然后判斷下列示意圖,哪一個圓形的周長最接近圓的周長?祖沖之計算圓周率,與這里的做法有何類似之處?
在木頭或鉛筆剖面先畫個內切正多邊形,然后用小刀削去邊外木頭。邊數愈多,就愈接近圓形。這就是古人所用的割圓術。
正一百九十二邊形的周長最接近圓的周長。
祖沖之就是運用這種割圓術來計算圓周率的。
2.制表:你能否圍繞魏晉南北朝的科學成就,制作一個簡明扼要的表格?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沖之
南朝
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綴術》
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圓周率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之后七位數字,較國外早近千年
賈思勰
北朝(北魏和東魏)
著名農學家
《齊民要術》
總結我國北方勞動人民生產經驗,提倡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編成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
北魏
杰出的地理學家
《水經注》
寫出綜合性地理學專著。以水道系統為綱,詳細介紹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
參考資料
劉徽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劉徽,魏晉時期著名數學家。曹魏末年,他撰成《九章算術注》9卷,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割圓術!毒耪滤阈g》說“周三徑一”,即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劉徽認為這太不精確,指出“周三徑一”不是圓周率,而是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劉徽發現圓內接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加時,多邊形周長就無限逼近圓的周長,從而創立割圓術,他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眲⒒諒膱A內接正六邊形算起,相繼算出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直至正九十六邊形的邊長,求出正一百九十二邊形的面積,得出圓周率為3.14的結論。后來,他又計算出圓內接正三千零七十二邊形的面積,得到了更精確的圓周率,即圓周率為3.1416。劉徽運用了初步的極限概念,并提出了割圓術,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我國古代杰出的數學家。字文遠。河北涿鹿(今河北淶水縣北)人。西晉末年,祖家從北方南遷。他曾任劉宋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從事,婁縣(今江蘇昆山)縣令;蕭齊長水校尉,掌管禁衛軍守衛京城。曾寫過《安邊論》,建議齊明帝“開屯田,廣農殖”。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自然科學方面,尤其是對圓周率數值的精確計算。祖沖之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學家。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鑲嵌在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
祖沖之最突出的貢獻
祖沖之是大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貢獻。他33歲時提出的“大明歷”,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糾正了當時通行的“元嘉歷” 的誤差。他重造了指南車,發明了千里船和水碓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據《隋書·律歷志》記載:“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 圓周盈數(過剩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朒,nu。朒數,不足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又設開差冪,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圓周率
圓周率,是圓的周長同直徑的比率,通常用希臘字母“π”來表示。圓周率應用廣泛,在天文、歷法、機械等各學術領域,只要涉及到圓的問題,都要運用到圓周率。圓周率是永遠除不盡的無窮小數。求圓周率精確的程度,標志著古代數學水平和科學水平所能達到的程度。
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精確數值比外國要早一千年左右
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三國時期的數學家劉徽等,計算圓周率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祖沖之繼承前人的成果,把圓周率推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準確推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的杰出數學家。直到15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超過他的成果。但是,阿爾·卡西比祖沖之晚了近一千年。歐洲直到16世紀才由德國人奧托和荷蘭人安托尼茲重新算出這一數值,他們比祖沖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祖沖之收集和閱讀了古代大量的天文、數學文獻
在祖沖之以前,我國古代天文和數學方面的文獻主要有:戰國時期楚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人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把這兩部著作合為一部,叫《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断男≌肥菓饑鴷r編成的一部歷法書,基本上保存了夏歷,即以冬至后二月為正月,比較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是當時世界上最進步的歷法!吨荀滤憬洝肪帉懹诠1世紀前,《九章算術》西漢成書!妒酚洝分械奶旃贂涊d了許多天文學現象。此外,秦朝有《顓頊歷》,漢武帝時有《太初歷》《三統歷》,劉洪撰《乾象歷》,張衡著《靈憲》。這些天文歷法數學方面的文獻,對祖沖之很有幫助。
圓周率數值的推算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摸索出圓周與直徑的比例,大體為三比一。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圓周率數值的推算也日益準確。從西漢劉歆到齊梁祖沖之,不少人為推算圓周率數值做出過貢獻。劉歆(?—23),字子駿,后改名秀,字穎叔。任中壘校尉,整理文藝群書,對經籍目錄學做出了貢獻。王莽建新政權,歆任國師,后因參與謀殺王莽事件,事敗自殺。通曉天文律歷,著有三統歷譜。劉徽,魏晉時數學家。魏景元四年前后,注九章算術十卷,撰九章重差圖一卷,創造測望推算的方法。他的主要發明是用割圓木求圓周率,計算圓內接正3072邊形的面積,求得圓周率為3.1416。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天文學家,東海郯人。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死。他博通經史,精天文律歷,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對后世歷法影響很大。
賈思勰
賈思勰,我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山東益都人。在北魏末年當過高陽(今山東淄博市西北)太守。他研究前人有關農業的著作,搜集民謠農諺,訪問有經驗的老農,在實際生產斗爭中作了細心的觀察和比較,寫出了《齊民要術》一書。該書是當時中國農業科學的總結,據此書我們得以知道當時農業科學的發達。該書所載,有現在還有用的,有可作為借鑒的。所以,這部書是我國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農書。全書92篇,分為10卷,約11萬字,包括農藝、園藝(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林木、畜牧(家禽、家畜的飼養)、養魚和農產品制造(如釀造、食品加工)及其他農業、手工業等;其中,農藝和園藝占了重要篇幅。從西周以來,我國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技術,在該書中都做了總結性的敘述。在農作物的栽培和種植方面,《齊民要術》強調“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書中記載了主要農作物粟、黍、稷的播種日期,介紹了怎樣選種、浸種和給水稻催芽技術,以及輪作和套種的經驗。該書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的同時,對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術(耕、鋤等)也十分重視,提出要經常保持土壤中所含有的適量水分,增強土壤肥力,要利用農作物吸收養料的不同,進行作物的輪作、間作、混作和套作。應當指出,該書中提出了綠肥輪作的方法。當時歐洲還廣泛實行輪換休耕的耕作方法,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后,歐洲人在農業上才實行綠肥輪作制。在蔬菜栽培方面,認為應高度利用土地,生產上要糞大水勤。在果樹種植方面,詳細介紹了嫁接法。在家畜飼養方面,注意喂料和喂水。該書中還詳細介紹了二十多種造酒的方法。該書引用有關著作156種,在我國農學史和世界農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
酈道元(?—527),北魏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為御史中尉,后任關右大使。雍州刺史蕭寶寅反,被執遇害。性好學,注意地理學。搜集大量地理、歷史材料,引用地方流傳的神話和傳說,寫成了《水經注》一書。
《水經》
《水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漢朝桑欽著。書中記述我國137條河流水道,系統地以水道為綱,記述其源流和流經地方,確立了因水證地的方法。
《水經注》
《水經注》,我國古代地理學名著,40卷。酈道元為《水經》作注而成。該書中水道增加到1250條,注文20倍于原書,引用書目多達四百多種,大大豐富了《水經》的內容!端涀ⅰ废到y描述了黃河、長江、淮河等主要水系的源流脈絡、古今變遷及水利開發。并以水道為綱,記載沿河所經地區山陵、原隰、水文、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現象,以及城邑、關津的建置沿革、興衰過程,還有有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神話傳說等等,幾乎包括所有歷史地理的內容。在輾轉抄錄流傳中,《水經注》的經文與注文出現許多混淆與舛誤。清朝乾嘉學者對《水經注》進行了大量的校勘工作,如全祖望著《全校水經注》,趙一清著《水經注釋》,戴震!端涀ⅰ。近代楊守敬、熊會貞又著《水經注疏》,注明酈注征引故實,詳述酈注所敘水道的遷流,訂正全、趙、戴諸家校釋,是一部有關《水經注》的很好的參考書。
《水經注》對三峽兩岸猿聲的描寫
譯成白話為: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聲音,那樣哀婉,久久不絕。打魚的人唱歌道:巴東三峽巫峽最長,猿叫三聲就使人淚沾衣裳。
圖畫說明
古代骨算籌
這是1971年陜西千陽縣出土的西漢骨質算籌,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算籌。算籌是我國最早的計算工具,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當時除了骨質算籌外,還有木質、鐵質、銅質等各種材料。人們計算時用算籌擺成橫式、縱式兩種。橫式表示十位、千位、十萬位……縱式表示個位、百位、萬位……依次類推,縱橫相間,便能表示各種數字。如果遇到“零”則不擺算籌,讓這位數字空著,圖中右側的算籌表示的數字是1976。算籌在我國古代使用了近二千年,逐漸被珠算所代替。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3
七年級歷史教學學案
學科
歷史
設計教師
教授內容
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時間預設
1課時問題預設: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有何特點?
2、他認為人物的神態主要表現在眼睛上,因此他畫人物是常常很久不點眼睛,直到考慮成熟了,才畫上去。“點睛傳神”是哪位畫家的做法?
學習目標1、讓學生知道: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2、讓學生欣賞書法與石窟藝術,培養學生藝術修養和文物鑒賞能力,批判地繼承古代優秀文化遺產能力,樹立愛護文物古跡意識!緦W習重點】:書畫藝術和石窟藝術【學習難點】: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知識結構:1、書畫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是“書圣”。2、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3、石窟藝術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展示內容:
領域
代表人物
朝代
代表作品
特點
書法
繪畫
石窟
鞏固達標:1.某校初一年級正在進行歷史知識搶答題,主持人說:“他是東晉人,創造出一種新穎秀麗的書法,后人尊稱他為書圣!蹦阏J為主持人描述的歷史人物是( )a 王羲之 b 顏真卿 c 黃庭堅 d 董其昌2、南北朝時期石窟群的興建是當時哪一種宗教廣為流傳的歷史見證(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蘭教3、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 )a 天下第一草書 b 天下第一隸書 c 天下第一楷書 d 天下第一行書4、當你觀察《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的時候,你發現畫中表現的是( )a 人物 b 山水 c 飛禽 d 走獸5、“遒媚勁健,絕對更無”這是后人對哪一幅作品的贊美( )a 《洛神賦圖》 b 《女史箴圖》 c 《蘭亭序》 d 《九章算術》6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文化藝術中最能體現各民族和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a 繪畫 b 書法 c 詩歌 d 石窟藝術7、“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晉書》,請回答:(1)這是人們對誰的書法作品的贊美?他生活在哪個朝代?代表作品是什么?
。2)、與他同時到的一位著名畫家有“三絕”,他是誰?其代表作是什么?
。3)、從他們身上你受到什么啟發? 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說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你能說出當時佛教盛行的原因么?談談你對佛教影響的認識。
歸納生成1、書畫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是“書圣”。2、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3、石窟藝術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課后反思:
本課以指導閱讀為基礎,思考議論為過程,教師歸納小結為升華,實行自主式、互動式、探究式雙邊活動。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學生能從整體上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全面的掌握,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訓練了能力,也了解和運用了一些基本的史學方法,更培養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
這節課我重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批判地繼承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能力,樹立愛護文物古跡的意識。這節課給了我以下啟示:
1.歷史課堂不應該就是講教材,課程資源應是一切與歷史有關的東西。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者,是益友。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教材中重要的概念、重要的歷史結論及其依據
3、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特長和能力,鼓勵以多種形式表述歷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4
活動目的:
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了解書法的基本常識,掌握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及其代表作,培養學生初步的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樹立勤奮學習精神和善于學習意識。
活動準備:
教師:①電腦制作不同字體的一句名言; ②親自提前書寫一幅或請美術教師(其他書法方面有特長的朋友)幫忙寫一幅所喜歡字體的書法作品(名言)。
學生:①臨摹或自書一幅喜愛的字體的作品;②搜集一幅書法作品和一篇關于書法欣賞的文章。
活動步驟:
1.通過投影“馬”字的不同字體(篆、隸、草、行、楷)演變來回顧漢字發展簡史,引導學生欣賞王羲之《蘭亭序》
2.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組互評
3.評議、討論書法藝術的美
活動過程:
1.師生互動、介紹文字演變
教師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簡介漢字發展簡史與各種書體的基本特點
隸書:“蠶頭燕尾”之波磔筆畫為其顯著特征,體現了漢朝的那種恢宏陽剛之美。
楷書:求規隆法、形體方正。
魏碑:形雄力厚,精輕流麗,千姿百態,具有濃烈的時代特色。
行書:清新流暢、神韻十足
草書:書法藝術的極則,筆隨意走,揮毫縱橫馳騁
2.教師介紹王羲之《蘭亭序》的背景情況及其特點
3.學生展示自己臨摹或書寫的一幅作品,并分組互評王羲之《蘭亭序》
4.評議、討論書法藝術的美學生天地:
。◤木W上等渠道搜集不同字體的書法作品各一幅)
行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因勢簡易、流行故稱。它既不像草書那樣草率而難于辨認,又不像楷書那樣工整而費時費力。因此,自漢末起,通行至今。王羲之《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
魏碑:指南北朝時期以元魏為主的北朝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亦稱“北碑”。字的特點是略帶隸書筆意,風格古樸拙壯,起筆落筆處,如刀切一般平整有力。其結構、筆勢與楷書已很接近!妒计焦煜耦}記》是其典型代表作。
隸書:相傳是程邈所創。其實隸書的發生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秦時民間喜簡便而用之,筆畫方折但無法則,到了西漢末年才漸趨齊整而有波磔,至唐又趨刻板。漢字從篆到隸是一個結構上的重大變革,隸書可視為今天漢字的開端。漢《孔廟碑(局部)》是漢隸中的標準杰作。
楷書:減省漢隸的波磔并糾正草書的漫無標準而形成的一種書體。這種字體從漢末漸趨形成,一直沿用到今天,形體方正,橫平豎直。
草書:為書寫方便迅速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因起于草稿故稱。有草隸、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漢初通行一種“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后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相傳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背景資料:
1. 書法
書法指我國傳統的漢字書寫藝術。主要內容有執筆、用筆、結體、布局等幾個方面。書法與文字有密切的關系,從漢字產生至今,字體幾經演變,其書寫造型經過歷代書者不斷的創造發展,具有十分豐富、美妙的藝術性,成為我國特有的一門傳統藝術。從事書法活動,除講求個人的思想修養、精神境界外,特別注重書寫的方法和技巧,追求視覺所能得到的完善、合理的美感。(楊金鼎主編《中國文化史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p742)
2. 名家論書法
“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某些美學鑒賞范疇,如對參差不齊之美的尊崇,對那些乍看搖搖欲墜,細看則安如磐石的結構的尊崇,這些美學范疇會使西方人大為吃驚……”
──林語堂《吾土吾民》
書法作品的一筆一畫“既流出人心之美,又流出萬象之美”。
──宗白華《美學散步》
經凈化的線條成熟于書法藝術,“凈化的線條如同音樂旋律一般,它們竟成了中國各類造型藝術的靈魂”。
──李澤厚《美的歷程》
“書法藝術沒有五彩斑斕的畫圖,是無聲的音樂,是創作者心底之詩。書法藝術以其簡約的形式,容納下世間博大的內容!
──蔣平疇《中國書畫精義》
3. 書法作品的欣賞
我們要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美妙情趣與飄逸神韻,必須了解以下三點:
、倬條是書法藝術的精髓。
、谛紊袷菚ㄋ囆g建構的要素。
③氣韻是書法藝術的靈魂。
教師小結:
文字演變的過程可以說明:文字從最初起記錄作用的簡單符號逐漸演變為兼具欣賞價值的藝術了(東漢末年)。下面請大家選擇一種喜愛的字體來實際演練、體驗一下這種“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妙藝術吧!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5
教案之一
科技與思想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和閱讀使學生掌握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柱經》;范縝和《神滅論》
教師指導學生制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就簡表》通過學生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科學家,他們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這一問題,提高學生綜合歸納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范縝和《神滅論》以及佛教與反佛教的斗爭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現象、本質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模擬范縝與有神論者的辯論,使學生了解一些辯論的基本方法并培養學生唯物主義研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圓周率、《齊民要術》和《水柱經》內容和世界領先地位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如數學、農學、地理學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領域居世界先進地位。使學生認識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方面的光輝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在當時這是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重要科學成就,也是我們祖先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重點講述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范縝和《神滅論》是一個教學難點 。雖然范縝和《神滅論》一節是閱讀內容,但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斗爭,由來已久。這不僅是思想上的斗爭,還是哲學觀點斗爭。對于初一的學生很難自己理解;此外本課內容有些專門的科學不易掌握和理解也是一個難點。
地位分析
本課的內容就其內容和地位來說不重要。只要使學生明白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對當時和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產生自豪感即可。
教法建議
關于“祖沖之和圓周率”、“酈道元和《水經注》”、“賈思勰和《齊民要術》”三節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在填寫表格的同時自己講述祖沖之和圓周率、酈道元和《水經注》、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等內容。
類別
時代
人物
成就
關于“佛教的盛行和范縝的《神滅論》”雖然是閱讀內容,但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斗爭,由來已久。這不僅是思想上的斗爭,還是哲學觀點斗爭。對于初一的學生很難理解。因此需要教師利用講述法從背景、經過和結果等方面進行講解。
教學設計示例
科技與思想
重點分析: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分析:范縝和《神滅論》。
學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堂過程:
導入 新課: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狀況,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時期的科學文化的發展狀況。
一、大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
1、劉徽
三國時代的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并計算出圓周率為3.14,他的成果,為后人更精確地計算圓周率打下了基礎。
2、祖沖之與圓周率
教師首先提問:祖沖之有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祖沖之在劉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反復的實踐。他認真鉆研古代天文、數學文獻,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終于用割圓術,計算圓內接正10000多邊形面積的方法,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同時他在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貢獻。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前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鑲嵌著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環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祖沖之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小字,幫助學生總結出答案: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反復實踐等)
二、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
教師首先指出:北朝的時候,還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就是酈道元。哪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一下他的生平,估計學生如果進行了預習,會回答出。
2、《水經注》
教師首先指出:《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之后出示《水經》與《水經注》的區別圖表。并提出問題:從原書和注解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著作
河流水道
字數
內容
《水 經》
137
不到1萬
河流流向、水情
《水經注》
1,252
近20萬 引書437種
河流的詳情、沿岸的山川城鎮、風土人情和歷史典故
教師總結學生的答案: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經過長期觀察考證,為《水經》一收作注。名為注釋,實際上是頗具匠心的再創作。《水經注》以全國水道為綱,詳細地記敘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物產、礦藏、風俗以及歷史沿革等,他涉獵的書籍非常廣泛,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種!端涀ⅰ分两袢允茄芯课覈糯乩淼闹匾,這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這部書不僅為地理學家所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城建科學家所重視。同時,為這部書的文字優美,具有文學價值,因此也受到文學家的重視。
三、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賈思勰
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教材后介紹賈思勰。
2、《齊民要術》
教師在指出“齊民”和“要術”的含義后提問:這部書的內容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農作物的種植、家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加工等許多方面。這些經驗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教師最后列出下面的圖表,讓學生依據本節課所學的有關內容,進行填充。
類別
時代
人物
成就
答案:
類別
人物
時代
成就
數
學
劉 徽
三國時期
最早提出圓周率的計算方法。
祖沖之
南朝(宋齊)
1、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2、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地理學
酈道元
北朝(北魏)
著《水經注》我國古代地理學的不可多得的世界名著。
農 學
賈思勰
北魏(北魏東魏)
著《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四、佛教的盛行和范縝的《神滅論》(閱讀)
1、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
教師首先提問:佛教是何時傳入我國的,又是何時開始流傳的?
朝 代
僧 尼
佛 寺
南
朝
宋
齊
梁
陳
3.6萬人
3.2萬人
8.2萬人
3.2萬人
1,900多所
2,000多所
2,800多所
1,200多所
北
朝
北魏中
北魏末
北 齊
北 周
7.7萬人
200萬人
200萬人
近100萬人
6,400多所
3萬多所
3萬多所
1萬多所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圖表:并繼續提出問題:通過此表你可以看出什么?(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為什么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教師在學生討論的結果上總結魏晉佛教盛行的原因:魏晉南北朝時,因為戰亂頻繁,政局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以信佛來尋找精神上的寄托;加上統治者的大力推行,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維護其統治。因此,佛教空前盛行。學生繼續進行討論:人民信教的結果是什么?(人民信教的結果是,不但沒解救痛苦,反而加重了負擔,因此不斷有人反對佛教)
2、范縝和《神滅論》
教師讓學生模擬范縝和有神論者的論戰,在辯論中闡述范縝的主要論點。使學生明白《神滅論》的目的是:論證靈魂不滅的說教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同時指出論戰所帶來的影響:據歷史記載,“此論出,朝野暄嘩”,震動了整個社會。范縝的《神滅論》,從根本上否定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欺騙和愚弄,在政治上動搖了統治階級的精神堡壘。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6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說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學.地理.農學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和動手能力。
。ǘ 過程與方法
本課始終貫穿學生的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以誘思教學為主線。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刻苦鉆研是成功的秘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圓周率及推算涉及復雜的數學概念和方法,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法和學法] 教法采用講述法與誘思法相結合。學法:合作探究討論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祖沖之和圓周率”相關多媒體
[教學設計]
1、 導入:教師可生動介紹引言中關于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和太陽系中有一顆小行星均以祖沖之命名的令中國人深感驕傲的事實(板書課題)
2、講授新課:
一、 祖沖之與圓周率
教師安排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以小組為單位概括歸納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師重點講解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特別是在推算圓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一千年。結合教材,讓學生思考討論祖沖之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二、 酈道元和《水經注》
教師在講述時應具體說明:大約在漢魏的時候,我國出現一部以全國水道為綱的地理著作《水經》。酈道元撰寫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這部巨著對后世有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受到后世地理學家的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文學家所重視。
三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教師先簡介賈思勰的生平事跡,再讓學生閱讀課文,概括《齊民要術》的內容及評價。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齊民要術》是一部承上啟下的農學著作?”要求學生結合教材正文與小字進行回答。
3、小結:提出兩個問題1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幾位杰出的科學家?他們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沖之 南朝 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綴術》 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圓周率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之后七位數字,較國外早近千年
賈思勰 北朝(北魏和東魏) 著名農學家 《齊民要術》 總結我國北方勞動人民生產經驗,提倡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編成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 北魏 杰出的地理學家 《水經注》 寫出綜合性地理學專著。以水道系統為綱,詳細介紹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
4、作業:課后思考題
附:板書設計
一、祖沖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1000多年,著有《綴術》。
二、地理學:酈道元著有《水經注》
三、農學: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7
第23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學習目標:
1. 掌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成就:祖沖之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7位;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
2. 通過繪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科技成就表,培養綜合歸納能力。
3. 培養熱愛科學、刻苦鉆研的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是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
本課的難點:割圓術
課前準備:(1)通過網絡搜集或采訪家長,收集有關農業方面的諺語。
。2)準備鉛筆、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67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紫金山天文臺將該臺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祖沖之星”。祖沖之有哪些突出的貢獻?他生活的時代,還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問世?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23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二、明確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首先我們要明確學習任務,學生齊讀。
三、 自學探究:
。ㄒ唬┳鏇_之和圓周率
時空連線——祖沖之學術報告會
祖沖之穿越時空隧道來到我們學校,應邀作一場學術報告,他的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1) 祖沖之最突出的貢獻是什么?祖沖之推算出的圓周率是多少?這項成就領先于世界多少年?
。2) 祖沖之采用什么方法計算圓周率?
。3) 祖沖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133頁“祖沖之和圓周率”課文,學生自學思考準備:
學生展示:(祖沖之是南朝時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7位數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就領先世界近一千年。祖沖之計算圓周率利用前人創造的“割圓術”。祖沖之著有《綴術》。祖沖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從小就對科學研究興趣濃厚,注意學習前人的成就,但不盲從,敢于創新?炭嚆@研,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教師點撥:
(1)祖沖之為什么要推算圓周率? 先讓一位學生說出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公式中的π表示的就是圓周率。圓周率是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它的應用十分廣泛,只要涉及到圓的問題,都要運用圓周率。應用于數學、天文學、歷法、機械制造等各領域,
。2)“割圓術”是怎么回事?請同學們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把小刀,我們看到,鉛筆是6邊形的,我們用小刀均勻地在鉛筆的每一個棱上削掉一塊兒,使它變成12邊形,用這個辦法再削……我們觀察到隨著鉛筆邊數的增加,會出現什么現象?邊數越多,他的周長越逼近圓的周長,面積越逼近圓的面積,圓周率的數值就越精確。如果按照割圓術計算,要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精確的圓周率值, 這就需要對9位數字以上的大數進行上百次加減乘除和開方運算。這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祖沖之付出了艱苦的勞動。
過渡講解:任何一項科技成果的出現都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還要有堅強的毅力和決心。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曾說過,他的進化論思想是“從一部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得到啟發的。這部百科全書就是賈思勰所作的《齊民要術》。好!我們閱讀第二目: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ǘ┵Z思勰和《齊民要術》
指導學生閱讀134頁“賈思勰和《齊民要術》”課文思考回答:
《齊民要術》屬于哪一門科學?主要內容是什么?歷史地位怎樣?
學生展示:賈思勰的代表作是《齊民要術》,屬于農業科學,主要內容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師點撥:賈思勰非常重視實踐,親自參加農業生產,注意向有經驗的農民學習。他在《齊民要術》中收錄了大量的農業諺語、歌謠。有很多農業諺語至今流傳,指導農業生產。讓學生分組展示收集的農業諺語,提高學習興趣。
回顧古代農業發展情況:(1)我國原始農耕時期,就已經領先于世界種植哪三種農作物?(水稻、粟、蔬菜)我國漢朝農耕技術又有怎樣的發展?(西漢的耕犁已經安裝犁壁耕地,使用耬車播種,掌握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而且大規模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等)
3.酈道元和《水經注》
北朝還有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他就是酈道元,請大家閱讀第三目“酈道元和《水經注》”。 思考回答:《水經注》是一部什么書? 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它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著作。內容以注錄全國水道系統為綱,詳細介紹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
師:投影展示《水經注》書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講解總結:
酈道元是北魏時期杰出的地理學家,他從小喜歡博覽群書、野外旅行。他注重調查和實踐,累了大量的地理知識和大量的第一手地理資料。在前人《水經》的基礎上寫成《水經注》一書,全書約30萬字。《水經注》內容豐富,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250條河流的走向,以注錄全國水道系統為綱,細介紹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它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這部書的文字優美,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四、課堂小結:
教師最后列出下面的圖表,讓學生依據本節課所學的有關內容,進行填充。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貢獻
祖沖之
賈思勰
酈道元
答案: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貢獻
祖沖之 南朝 數學家、天文學家 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7位,著有《綴術》
賈思勰 北朝(北魏和東魏) 農學家 著有《齊民要術》,我國現存第一部最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酈道元 北魏 地理學家 著有《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數學、農學和地理學三方面了解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成就,我們知道了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那么他們為什么能夠取得巨大成就?你認為他們最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ㄋ娜艘恍〗M討論,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并形成初步結論)
學生回答過程略。
師小結:科學家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與他們熱愛科學、刻苦鉆研、親身實踐分不開的。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獻身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六、達標拓展:(先宣布一下規則:我出示題目,說開始后,誰最早舉手,回答正確可以為你們組贏得10分,看哪一組是優勝組。)
1.有一位科學家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7位,莫斯科大學將他的彩色大理石像鑲嵌在“世界大科學家陳列”走廊上,他是( )
a.賈思勰 b.祖沖之 c.張衡 d.酈道元
2.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是(。
a.《九章算術》 b.《綴術》
c. 《齊民要術》 d.《水經注》
3.要了解我國古代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物產、礦藏等情況可以查閱( )
a.《離騷》 b.《水經注》
c. 《齊民要術》 d.《綴術》
4. 閱讀下列材料:
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還要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曾著書總結了我國古代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方法。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材料中的內容反映了哪位科學家的成就?
、谶@位科學家生活在什么朝代?此材料節選自他的什么著作?
、圻@部著作有何重要價值?
答案略
附錄
教師收集的農諺
立春無后霜,插柳正相當。
驚蜇點瓜,遍地開花。(四川)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華北)
谷雨前十天,種棉最當先。(河南)
夏至不過不暖,冬至不過不寒。(北京)
大暑前小暑后,莊稼老頭種綠豆。
九月無霜地也寒。(安徽)
天下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日落云連天,必定有雨天。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油菜開花遍地黃,春雷一響播種忙。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8
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教材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上承秦漢,在數學、農學和地理學等方面的成就超過了前代,這些成就為隋唐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并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一時期,數學、農學等成就在當時的世界也處于領先地位。本課主要介紹祖沖之推算圓周率、《齊民要術》和《水經注》這三個主要的科技成就。 課標要求:知道《水經注》《齊民要術》等重要著作。
講述祖沖之推算圓周率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動手能力; 2、從優秀歷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營養,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成就承上啟下,在我國科技史上放射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我們應為此深深感到驕傲與自豪。
2、還應讓學生明白刻苦鉆研是成功的秘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祖沖之和圓周率
教學難點:圓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教學方法:三五x課堂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解釋課題:我國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雖然發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經濟大大開發,南北經濟的發展,共同促進了這一時期的科技文化繁榮。課題“承上啟下”的涵義是指魏晉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魏晉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視。 2、導入新課:1967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紫金山天文臺將該臺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祖沖之星”。祖沖之有哪些突出的貢獻?他生活的時代,還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問世?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1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讓學生自學本目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插圖《古代骨算籌》、《祖沖之》畫像以及120頁“自由閱讀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 (1) 祖沖之最突出的貢獻是什么?什么叫做圓周率?祖沖之推算出的圓周率是多少?這項成就領先于世界多少年?
。2) 祖沖之采用什么方法計算圓周率?
(3) 祖沖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沖之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什么?學生展示:
祖沖之是南朝時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數學領域求得比較精確的圓周率;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比例叫做圓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7位數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就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祖沖之計算圓周率利用前人創造的“割圓術”。祖沖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從小就對科學研究興趣濃厚,注意學習前人的成就,但不盲從,敢于創新。刻苦鉆研,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祖沖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他有許多值得后人學習的優秀品質。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鉆研和創新的精神。 教師點撥:(1)祖沖之為什么要推算圓周率?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歸納)圓周率是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它的應用十分廣泛,只要涉及到圓的問題,都要運用圓周率。應用于數學、天文學、歷法、機械制造等各領域,
。2)“割圓術”是怎么回事?
請同學們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把小刀,我們看到,鉛筆是6邊形的,我們用小刀均勻地在鉛筆的每一個棱上削掉一塊兒,使它變成12邊形,用這個辦法再削……我們觀察到隨著鉛筆邊數的增加,會出現什么現象?邊數越多,他的周長越逼近圓的周長,面積越逼近圓的面積,圓周率的數值就越精確。如果按照割圓術計算,要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精確的圓周率值,這就需要對9位數字以上的大數進行上百次加減乘除和開方運算。這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祖沖之付出了艱苦的勞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科學方面,除了數學以外,農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其中,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杰出的代表。
探究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 讓學生自學本目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插圖《賈思勰種植農作物》、《賈思勰》畫像等,思考回答: “齊民”和“要術”的含義是什么?《齊民要術》屬于哪一門科學?
“齊民”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洱R民要術》的含義為一般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與出發點則在農業。屬于農業科學。
賈思勰是怎樣寫成《齊民要術》一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學生回答:他一生致力于農業研究,翻閱大量古代農業文獻資料,熟悉農諺、歌謠。他不辭辛勞,四處訪問有經驗的老農。還親自種植農作物。 教師引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齊民要術》是賈思勰把理論和實踐緊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產物。由此,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學生回答:答案一:讀書時一定要聯系實際,不要死讀書。要學以致用。 答案二:經驗只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它才有更實際的指導意義。 主要內容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這部書對于農業生產有什么作用?影響怎樣?歷史地位怎樣?有指導作用。直到北宋年間政府仍用來指導農業生產。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引導學生回顧古代農業發展情況:(1)我國原始農耕時期,就已經領先于世界種植哪三種農作物? (水稻、粟、蔬菜)(2)我國漢朝農耕技術又有怎樣的發展?(西漢的耕犁已經安裝犁壁耕地,使用耬車播種,掌握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而且大規模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等) 前面我們學習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和農學成就,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的地理學也很有特色。酈道元的《水經注》成為地理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詳細內容。
探究三:酈道元和《水經注》教師介紹:大約在漢魏的時候,我國出現一部以全國水道為綱的地理著作《水經》。酈道元認為書中記載過于簡單,不能詳盡地把祖國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的情況描述下來。于是,他選擇《水經.》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寫了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這部巨著對后世有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受到后世地理學家的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家、文學家所重視。 讓學生自學本目內容,思考回答:《水經注》的性質、內容、文字特色是什么? 它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著作。內容以注錄全國水道系統為綱,詳細介紹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特色是文字優美,對景物的描寫如詩如畫。 《水經注》對三峽兩岸猿聲的描寫: 譯成白話為: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聲音,那樣哀婉,久久不絕。打魚的人唱歌道:巴東三峽巫峽最長,猿叫三聲就使人淚沾衣裳。 三、走進歷史 感悟歷史 1、讓學生體會祖沖之“算籌”之法,體會圓周率計算方法之艱巨。 2、你認為祖沖之、賈思勰和酈道元為什么能在科學技術的道路上獲得成功? 通過討論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并體會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在科學研究中刻苦鉆研、注重實踐的科學精神。 3、請結合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特點,探索魏晉時期大量農學和地理學著作產生的原因。 學生討論,教師可作提示:民族大遷徙,特別是大量少數民族遷入中原,面對陌生的環境他們必須借助相應的地理知識才能盡快了解新的生活環境,同時,他們進入中原以后必須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由游牧轉向農耕,這也就使得農業科學技術成為內遷各族人民的首要需求。既與前邊的圖示教學法相呼應,又讓學生在社會大背景之下加深理解所學知識。 四、達標測評:《同步探究》 五、師生小結、反思鞏固教師提供列表,學生展示完成:(也可引導學生獨立制作《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科技成就簡表》,使學生學習制作圖表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圖表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貢獻
祖沖之
南朝
數學家、天文學家
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7位,著《綴術》
賈思勰
北朝(北魏和東魏)
農學家
著《齊民要術》
酈道元
北魏
地理學家
著《水經注》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9
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學習目標
1.了解“書圣”王羲之、畫家顧愷之以及石窟藝術的一些基礎知識。
2.提高鑒賞各類書法、繪畫和石窟藝術作品的能力。
3.通過欣賞王羲之、顧愷之的書畫作品以及我國古代的石窟藝術,培養藝術審美的情趣。
學習重點: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洛神賦圖 »«女史箴圖»
學習過程
一、獨立試航(預習課文,自主完成基礎知識,記下發現的問題)
1. “書圣”是指___,他的代表作是___。
2、東晉著名的畫家是___,他的代表作有 和 。
3.山西大同的___石窟和河南洛陽的___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4.思考:“動腦筋”(115頁)、“練一練”(117頁)和“活動與探究”。
二、合作探討(生生互助,師生互動,點撥釋疑,共同提高)
1、討論解決“動腦筋”。
2.思考、討論:北朝的石窟藝術有什么特點?
三.扣標整合(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形成網絡)
書圣___,代表作___,書法特點___。
承上啟下的魏晉 書畫藝術
畫家___,代表作___,繪畫特點___。
南北朝文化
。ǘ 兩大石窟___、 。
石窟藝術
石窟特點___。
認識:書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字造型藝術,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使我國的書法升華到一種高級藝術形式,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聞名世界的古代藝術寶庫,它們以令人驚嘆的浩大工程、無比雄偉的氣魄和優美動人的藝術形象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量。
四.達標測評(我達標,我快樂)
1. 書法成為一門藝術始于( ) a.東漢末年 b.三國時期 c.西晉 d.東晉
2.被人們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藝術是( )
a.陶潛的詩 b.顧愷之的繪畫 c.王羲之的書法 d. 曹操的詩
3. «女史箴圖»是誰的作品?( )
a.吳道子 b.顧愷之 c.張擇端 d. 齊白石
4.位于今天河南洛陽的著名石窟是( )
a.云岡石窟 b.龍門石窟 c.莫高窟 d. 樂山石窟
5. 云岡石窟位于哪個城市?( )
a.西安 b.洛陽 c.南京 d. 大同
6.下列藝術品問世時間距離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遠的是( )
a. «蘭亭序» b. «洛神賦圖 » c. «女史箴圖» d.龍門石窟佛像
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我國古代有位畫家認為,人物的神態主要表現在眼睛上。他不僅擅長繪畫,文章和詩也寫得很好。他做事又非常認真,有時達到癡迷的程度。因此,當時人稱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和癡絕。
請回答:
。1)這位畫家是誰?
(2)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知識拓展(知識拓展遷移,開闊視野,提高能力)
他從小習書,年輕時就以擅長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著稱。后人贊美他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將他的作品視為書法藝術的最高典范。
—— 摘自華師大版«中國歷史 »七年級上冊
我的新收獲:這位書法家是誰?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認為他取得成功有什么“秘訣”?請你講一個有關他的故事。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10
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學習目標】
1、王羲之與《蘭亭序》(∨)
2、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3、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知識梳理】
1、王羲之與《蘭亭序》
的王羲之,人稱 ,代表作有 ,有的 美譽。
2、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的顧愷之,代表作有 。
3、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南北朝所鑿的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陽的 石窟,是我國著名的兩大石窟。
【自主檢測】
一、選擇題
1、《蘭亭序》是誰的代表作( )
a.王獻之目 b.顧愷之 c.王羲之 d.顏真卿
2、以下哪些是顧愷之代表作a《女史箴圖》b《洛神賦圖》c《步輦圖》d《清明上河圖》( )
a.ab b.bc c.ac d.bd
3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里的雕像主要是吸收了下列哪些宗教的優點( )
a. 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蘭教 d.道教
4、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難體現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a.書法 b.繪畫 c.詩歌 d.石窟
二、非選擇題
吸收前人精華,獨創一家,其字端秀清新,“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回答問題:
(1)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人的成就?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稱?
(3)后人怎樣尊稱此人?
【拓展視野】
1.(江蘇揚州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作品中,被稱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是( )
a.顧愷之的畫 b.王羲之的書法 c.敦煌壁畫 d.龍門石窟浮雕
2.(山東濟南卷)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品有( )
、佟杜敷饒D》、凇短m亭序》、邸堵迳褓x圖》、茉茖叩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知識梳理】
1.東晉 “書圣” 《蘭亭序》 “ 天下第一行書”
2.東晉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3.云岡石窟 龍門
【自主檢測】
一.選擇題
1.c 2.a 3.a 4.c
二.非選擇題
、磐豸酥
、啤短m亭序》 “天下第一行書”
、恰皶ァ
【拓展視野】b c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11
第25 課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詩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南北朝民歌的特點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書法家王羲之;大畫家顧愷之;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通過對建安詩人和詩歌、陶淵明的田園詩;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填寫“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成就”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所學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從歸納總結的結果中體會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方面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時使學生明白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建安詩人和陶淵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建安詩人和陶淵明又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學生了解了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詩歌史是經過了詩經、楚辭而魏晉而唐詩的演進過程;
石窟藝術是本課的第二個重點。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文化遺跡,它的營建與當時佛教盛行緊密聯系,也體現了北方民族融合的進程。
教學難點
建安詩人和陶淵明詩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古詩詞的欣賞不僅要明白其字面之意,更應該理解詩的意境,這對于初—的學生來講,比較難。
地位分析
本課的地位比較重要。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藝術是我國文化成就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的文化史上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學好它有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石窟藝術”建議教師利用電教手段向學生出示充足的龍門石窟和云岡石窟的圖片及視頻資料,使學生自己認識到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灌輸健康的審美觀念。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建安詩人和陶淵明”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建議教師采取講授的方法,直接點題,介紹其內容,列舉出其代表作,通過作品來加深學生對它的印象并歸納出它的特點。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建安詩人和陶淵明;石窟藝術
教學難點 :建安詩人和陶淵明詩的特點
學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說一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杰出的科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是什么?南北朝時期,杰出的無神論者是誰?他寫的《神滅論》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教師導入 :通過大家的回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如同一幅幅光彩奪目的圖畫映入我們的眼簾。的確,我國古代人民所創造出來的燦爛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當我們看到這些,一種驕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為我們都是中國人而驕傲、自豪。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內容是文學藝術及其成就。
一、建安詩人與陶淵明
1、建安詩人:“三曹”與“建安七子”
教師首先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成就最高的要屬詩歌。在我國詩歌史的發展史上,這個時期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建安詩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詩歌的發展不僅植根于當時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詩歌的影響。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建安詩人植根于當時政治經濟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詩歌的影響,那么哪位同學能夠說一說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情況的特點是什么?前代詩歌指的是什么?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動蕩;漢樂府民歌。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出問題:為什么稱這一派詩人為建安詩人?建安詩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這個時期的文學稱作建安文學,因此這一時期的詩人稱為建安詩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詩》。
教師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詩》,并讓學生討論、分析建安詩人作品的特點是什么?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是曹操描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給社會所帶來的災難:鎧甲成了蟲蟻的棲身之所,成千上萬的人倒斃疆場,無人收葬,白骨遍野,裊無人煙,活命的還不足百分之一,想起來使人斷腸。)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保ㄟ@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將李催、郭汜作亂關中的景象:戰亂波及之處,民不聊生,一個饑餓的婦人,把親骨肉拋棄,聽到嬰兒的哭啼聲,硬著心腸擦著眼淚走開。)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結果上加以總結:建安詩歌一方面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人民渴望統一的愿望。悲涼慷慨,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這種特色被稱為“建安風骨”。
2、陶淵明與田園詩
教師出示陶淵明畫像,讓學生根據預習和閱讀教材,簡單介紹一下陶淵明。然后教師出示陶淵明的詩,提出問題“對比建安詩歌來談一談陶淵明詩的特點”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獨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教師加以概括:在陶淵明之前,從沒有—位詩人寫過這樣多的詩來歌詠農村風光、生活,他獨創的這類詩歌被稱為田園詩。田園詩的特點是清淡自然,真實動人。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一組詩。陶淵明的文賦也寫得非常好,代表作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陶淵明的詩文以及他那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唐朝的大詩人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經熱心地學習他;他筆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們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詞。 陶淵明的成就,使他成為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
二、王羲之和顧愷之
1、“書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教師出示王羲之畫像和《蘭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學生講解:東晉王羲之,東晉瑯邪(今山東臨沂)人。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做過東晉的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他集書法之大成,獨創一家。他的楷書,進一步擺脫隸書的形跡,達到獨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書法的多面手,特別是善寫行書、草書。人們贊美他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我們觀賞他的書法,是一種美的享受,令人贊嘆和陶醉。由于他的書法造詣很深,后人尊稱他為“書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序》!短m亭序》寫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筆勢開放俊朗,結構十分嚴謹。全文以“之”字最多,計有20個字,字字別開生面,無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歷代書法家也認為這是行書的絕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個兒子都愛好書法。尤其幼子王獻之,能繼承他的書法藝術,也是筆飛墨舞,人們尊稱他為“小圣”把他父子合稱為“二王”。
2、“三絕”顧愷之
教師出《女史箴圖》并講解: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擅長人物畫。所謂人物畫,是指以人物為題材的繪畫。畫人物,難度很大。顧愷之的人物畫,其特點是“傳神”和“神氣”,即刻畫人物質性格和內心世界,主要表現在眼睛上。只要他點眼睛,畫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樣。他對藝術非常精心,如醉如癡。而且,他還是一個繪畫的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家。所以,人們贊譽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這位繪畫大師,他的繪畫題材很廣泛,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都有?上Я鱾飨聛淼闹挥猩倭康哪”荆纭杜敷饒D》和《洛神賦圖》。這兩幅畫,在繪畫技巧上,比較準確地描繪了各種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線條優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時,從畫中讓我們了解到當時貴族婦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側面。這兩幅畫卷是我國藝術寶庫里極寶貴的遺產。但《女史箴圖》摹本,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被英國所掠,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國內只能看到此圖的復制品。
三、石窟藝術
1、云岡石窟
2、龍門石窟
教師強調一下石窟開鑿的時間、地點,之后出示有關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的圖片,使學生對石窟藝術有直觀的印象,自己學習。
小結:
項 目
人 物
朝 代
代表作品
建安詩歌
曹操父子 王粲等建安七子 蔡文姬
三 國
《蒿里行》、《七哀詩》。
田 園 詩
陶淵明
東 晉
《歸園田居》、《桃花源記》
書 法
王羲之
東 晉
《蘭亭序》
繪 畫
顧愷之
東 晉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板書設計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12
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學習目標:
、偻ㄟ^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酈道元和《水經注》等。
、谕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從優秀歷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取精神營養,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
學習重點:祖沖之和圓周率
難點:圓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復雜數字概念主方法
學習過程:
1、自主學習課文正文和小字部分,完成下列題目。
填空:
①祖沖之的生活時代是______,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經后的第______位,也就是在______和______之間, 項成果領先于世界近______年。
②北朝的______寫了《齊民要術》一書,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重要地位。
、郾蔽旱模撸撸撸撸撸呤俏覈糯艹龅牡乩韺W家,他寫的______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1、 合作探究
祖沖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你認為他最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3、課堂檢測
選擇題:
。1)它的作者是賈思勰,它是我國現在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它是。
a、《齊民要術》 b、《水經注》 c、《本草綱木》 d、《天工開物》
(2)下列著作由北朝人撰寫的是。
、佟毒Y術》 ②《水經注》 ③《齊民要術》 ④《論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下列不屬于《齊民要術》內容的是。
a、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 b、要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
c、農業生產要要遵循自然規律 d、總結了我國南方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文化進步發展的主要客觀因素包括。
、倌媳狈礁髯迦嗣竦娜诤 ②江南經濟的開發 ③佛教的盛行 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①
(2)下列關于祖沖之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生在北朝時代的數學家 ②最突出的成就是數學領域求得比較精確的圓周率 ③利用并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 ④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八位 ⑤編寫成《綴術》一書
a、 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列表題:
人物
生活時代
主要貢獻
祖沖之
賈思勰
酈道元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13
教案之一
科技與思想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和閱讀使學生掌握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柱經》;范縝和《神滅論》
教師指導學生制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就簡表》通過學生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科學家,他們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這一問題,提高學生綜合歸納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范縝和《神滅論》以及佛教與反佛教的斗爭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現象、本質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模擬范縝與有神論者的辯論,使學生了解一些辯論的基本方法并培養學生唯物主義研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圓周率、《齊民要術》和《水柱經》內容和世界領先地位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如數學、農學、地理學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領域居世界先進地位。使學生認識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方面的光輝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在當時這是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重要科學成就,也是我們祖先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重點講述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范縝和《神滅論》是一個教學難點 。雖然范縝和《神滅論》一節是閱讀內容,但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斗爭,由來已久。這不僅是思想上的斗爭,還是哲學觀點斗爭。對于初一的學生很難自己理解;此外本課內容有些專門的科學不易掌握和理解也是一個難點。
地位分析
本課的內容就其內容和地位來說不重要。只要使學生明白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對當時和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產生自豪感即可。
教法建議
關于“祖沖之和圓周率”、“酈道元和《水經注》”、“賈思勰和《齊民要術》”三節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在填寫表格的同時自己講述祖沖之和圓周率、酈道元和《水經注》、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等內容。
類別
時代
人物
成就
關于“佛教的盛行和范縝的《神滅論》”雖然是閱讀內容,但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斗爭,由來已久。這不僅是思想上的斗爭,還是哲學觀點斗爭。對于初一的學生很難理解。因此需要教師利用講述法從背景、經過和結果等方面進行講解。
教學設計示例
科技與思想
重點分析: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分析:范縝和《神滅論》。
學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堂過程:
導入 新課: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狀況,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時期的科學文化的發展狀況。
一、大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
1、劉徽
三國時代的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并計算出圓周率為3.14,他的成果,為后人更精確地計算圓周率打下了基礎。
2、祖沖之與圓周率
教師首先提問:祖沖之有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祖沖之在劉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反復的實踐。他認真鉆研古代天文、數學文獻,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終于用割圓術,計算圓內接正10000多邊形面積的方法,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同時他在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貢獻。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前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鑲嵌著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環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祖沖之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小字,幫助學生總結出答案: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反復實踐等)
二、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
教師首先指出:北朝的時候,還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就是酈道元。哪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一下他的生平,估計學生如果進行了預習,會回答出。
2、《水經注》
教師首先指出:《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之后出示《水經》與《水經注》的區別圖表。并提出問題:從原書和注解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著作
河流水道
字數
內容
《水 經》
137
不到1萬
河流流向、水情
《水經注》
1,252
近20萬 引書437種
河流的詳情、沿岸的山川城鎮、風土人情和歷史典故
教師總結學生的答案: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經過長期觀察考證,為《水經》一收作注。名為注釋,實際上是頗具匠心的再創作。《水經注》以全國水道為綱,詳細地記敘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物產、礦藏、風俗以及歷史沿革等,他涉獵的書籍非常廣泛,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種。《水經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這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這部書不僅為地理學家所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城建科學家所重視。同時,為這部書的文字優美,具有文學價值,因此也受到文學家的重視。
三、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賈思勰
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教材后介紹賈思勰。
2、《齊民要術》
教師在指出“齊民”和“要術”的含義后提問:這部書的內容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農作物的種植、家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加工等許多方面。這些經驗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教師最后列出下面的圖表,讓學生依據本節課所學的有關內容,進行填充。
類別
時代
人物
成就
答案:
類別
人物
時代
成就
數
學
劉 徽
三國時期
最早提出圓周率的計算方法。
祖沖之
南朝(宋齊)
1、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2、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地理學
酈道元
北朝(北魏)
著《水經注》我國古代地理學的不可多得的世界名著。
農 學
賈思勰
北魏(北魏東魏)
著《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四、佛教的盛行和范縝的《神滅論》(閱讀)
1、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
教師首先提問:佛教是何時傳入我國的,又是何時開始流傳的?
朝 代
僧 尼
佛 寺
南
朝
宋
齊
梁
陳
3.6萬人
3.2萬人
8.2萬人
3.2萬人
1,900多所
2,000多所
2,800多所
1,200多所
北
朝
北魏中
北魏末
北 齊
北 周
7.7萬人
200萬人
200萬人
近100萬人
6,400多所
3萬多所
3萬多所
1萬多所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圖表:并繼續提出問題:通過此表你可以看出什么?(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為什么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教師在學生討論的結果上總結魏晉佛教盛行的原因:魏晉南北朝時,因為戰亂頻繁,政局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以信佛來尋找精神上的寄托;加上統治者的大力推行,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維護其統治。因此,佛教空前盛行。學生繼續進行討論:人民信教的結果是什么?(人民信教的結果是,不但沒解救痛苦,反而加重了負擔,因此不斷有人反對佛教)
2、范縝和《神滅論》
教師讓學生模擬范縝和有神論者的論戰,在辯論中闡述范縝的主要論點。使學生明白《神滅論》的目的是:論證靈魂不滅的說教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同時指出論戰所帶來的影響:據歷史記載,“此論出,朝野暄嘩”,震動了整個社會。范縝的《神滅論》,從根本上否定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欺騙和愚弄,在政治上動搖了統治階級的精神堡壘。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14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識記要求
了 解
王羲之和《蘭亭序》、顧愷之和《女史箴圖》《洛神賦圖》、范縝和《神滅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基本歷史事實
體 會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藝術與思想成就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認識文字發展線索
通過學習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聯系認識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體的發展變化
閱讀分析概括提煉
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概括提煉本課的基本知識點,結合制作填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藝術與思想成就表》,提高綜合歸納能力
手腦并用知動學習
指導學生臨摹114頁插圖中的“永”字,感知王羲之書法的特征;同時臨摹“馬”字四種字體,領會我國文字造型變化無窮的魅力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正確審美藝術修養
王羲之的書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書法是我國特有的文字造型藝術,我們應當重視漢字書法的練習
民 族情 感
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聞名世界的古代藝術寶庫,它們以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動人的藝術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量
批判繼承傳統文化
顧愷之的人物畫和兩個石窟的藝術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傳迷信的消極成分,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教學重點 王羲之和《蘭亭序》、輝煌的石窟藝術 教學難點 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請簡要介紹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貢獻
祖沖之
南朝
數學家、天文學家機械制造家
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7位,著《綴術》
賈思勰
北朝 (北魏和東魏)
農學家
著《齊民要術》
酈道元
北魏
地理學家
著《水經注》
2、過渡講解:上一課講的是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這一課將介紹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 指導學生閱讀114-116頁“導入框”和《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課文以及插圖“王羲之和《蘭亭序》”、“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文獻資料·后人贊《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動手活動或思考回答: 1、請五位同學到黑板臨摹114頁插圖中的“永”字和“馬”字的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字體。 2、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特征怎樣?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書見長,其字或端莊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游龍”。代表作是《蘭亭序》。) 3、根據“導入框·書成換白鵝”的故事,你怎樣理解王羲之書法承上啟下的作用?(王羲之愛鵝,是喜歡看白鵝劃水的姿勢,因為他可以從白鵝劃水的姿勢中聯想到自己寫字的執筆運筆姿勢?傊,他練習書法很專注,幾乎不放過任何機會,認真汲取前人的書法特長,融匯成自己的風格,為后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說他的書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4、顧愷之繪畫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顧愷之的繪畫題材很廣,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5、王羲之和顧愷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稱呼來贊譽他們?(他們從小就對書畫藝術執著地追求,都有孜孜不倦、大智若愚、“難得糊涂”的特色,后來終成大器。后人尊稱王羲之為“書圣”、顧愷之有“三絕”。) 過渡講解:這時的文化名人有書畫界的王羲之和顧愷之,還有思想界的范縝等。 佛教的盛行和《神滅論》 指導學生閱讀116頁“佛教的盛行和《神滅論》”課文,思考回答:《神滅論》的作者是誰?這部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作者是范縝。主要內容是揭露統治階級利用佛教欺騙人民的事實,系統闡述無神論的思想。) 過渡講解:佛教的盛行,導致范縝《神滅論》的寫作,也導致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開鑿。 輝煌的石窟藝術 指導閱讀116-117頁“輝煌的石窟藝術”課文及其插圖《龍門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國、南北朝統治者開鑿了哪兩個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點?(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其中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115頁“動腦筋”:有關王羲之的故事,你是否內能講出一兩個來?你還知道王羲之其他的書法作品嗎?(王羲之為老太太畫扇子、王羲之在酒杯中練字的故事等。其他的書法作品還有《黃庭經》、《樂毅論》等。) 2、118頁 “自由閱讀卡”:文房四寶指的是哪四樣物品?它們為什么被稱作“文房四寶”?(文房四寶指的是筆、墨、紙、硯。因為它們是我國書法藝術的主要工具。) 3、117頁“練一練”:下列藝術品問世時間距離諸葛亮生活年代最久遠的是(d) a.蘭亭序 b.洛神賦圖 c.女史箴圖 d.龍門石窟佛像 4、填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藝術成就表》:
項目
主要代表
歷史地位
書法家
王羲之寫《蘭亭序》
“書圣”,天下第一行書
畫家
顧愷之畫《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
“三絕”
石窟藝術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古代藝術寶庫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篇15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數學計算工具之一“算籌”的基本情況,并大致了解我國古代運用算籌進行籌算的方法。
2.通過活動體驗,激發學生探究古代歷史奧秘的熱情,理解祖沖之取得將圓周率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成就的不易,認識對科學的熱愛、堅韌不拔的毅力是祖沖之成功的秘訣。
活動準備:
學生:準備圓桿鉛筆一支,直尺一把,牙簽若干根。
教師:1.查閱有關祖沖之的資料,詳細了解他計算圓周率的過程和方法。
2.查閱算籌的有關知識,了解我國古代使用算籌計算的基本方法。
活動步驟:
1.學生用測量的方法取得手中圓桿鉛筆圓截面的周長和直徑的數值,并求出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2.了解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方法。
3.了解“算籌”表示數的方法。
4.模擬“算籌”進行演算。
5.結合模擬演算活動,談學習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體會。
活動過程:
一、測量鉛筆圓截面周長與直徑并計算它們的比值
1.教師提出第一個活動任務:用直尺測量出你手中圓桿鉛筆圓截面的周長和直徑的數值,然后計算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直徑可以測量,而圓的周長無法用直尺直接測量。調動學生思維,想辦法借助其它的線性工具,完成圓截面周長的測量。學生求得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大都在3.3以上。
2.提出問題: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有數學名稱嗎?為什么大家求的比值不一樣呢?
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就是圓周率。比值不一樣的主要原因是測量的誤差較大,計算不精確。如何精確呢?
3.提出問題:圓周率的數值是多少?誰被稱為圓周率之父?
二、學習了解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成就及方法。
計算圓周率的關鍵,是如何求出圓的周長。祖沖之繼承了西漢劉徽的割圓之術,采用計算圓內接正多邊形周長的辦法計算圓的周長。他將圓的直徑固定為一丈,通過多種方法,主要是勾股定理的方法,求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他是如何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祖沖之的那個時代,進行體驗。
三、結合課文中“自由閱讀卡”的內容,了解算籌表示數的方法。
1.學生閱讀課本中的“自由閱讀卡”和資料一,知道什么是算籌。
2.組織學生動手用牙簽模擬:數字0—9的兩種表示方法。
3.了解“算籌”表示數的方法。
用縱式表示個位、百位、萬位……用橫式表示十位、千位、十萬位……如果遇到“0”數,則空位不擺算籌,十進位制,從右到左。
4.模擬表示數。
范例:137
練習:
5428 32591 60837924
四、模擬算籌進行演算
算籌可以進行加減乘除的計算,也可以進行乘方、開方等復雜運算。
嘗試加法運算,要求用算籌表示算式。(注:其中加法符號與等號采用現代數學的表示法)
范例:137十5428
練習
1.2356十4789
學生完成示意圖:
2.426758十324051
學生完成示意圖:
3.78345278十13297844
學生完成示意圖:
五、結合模擬算籌活動,談學習祖沖之用算籌計算圓周率的感受
1.學生閱讀資料二,詳細了解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情況。
通過資料我們知道,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工作是異常艱難的。下面僅以最簡單的圓內接正四邊形為例,繼續模擬體驗。
2.師生共同模擬演算圓內接正四邊形的邊長。
出示:圓內接正四邊形
我們選取圓內接四邊形是因為它很特殊。它的對角線相互平分且垂直,可以直接用勾股定理計算邊長,不需要做多次運算。
以上是用手算并采用阿拉伯數字的開方算式,其開方法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資料了解,由于它太復雜了,手算開方早已被平方根表、計算器所代替。祖沖之那個時代沒有阿拉伯數字,只有算籌,請大家試著用算籌模擬以上的開方算式。
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完成模擬演算。
計算最簡單的正四邊形的邊長就如此麻煩,更何況是24576邊形。其他正多邊形的邊長都需要多次運用勾股定理,多次乘方,多次開方,計算復雜程度是我們現代人難以想象的。為什么要計算到正24576邊形呢?我們再來觀察一下。
剛才正四邊形的邊長是0.7071,其周長是
0.7071×4=2.8284(丈)
直徑為一丈,這樣計算出的圓周率還不足3。因此我們知道了,只有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其周長才越接近圓的周長。祖沖之為了圓周率數值的精確,他堅持計算到了24576邊形。為此他花了整整一年的光陰,終于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了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其中的酸甜苦辣通過我們的模擬活動相信大家有了一定的體驗。
問題:祖沖之采用的計算工具就是同學們今天模擬的“算籌”。請你們結合自己模擬算籌進行計算的體驗,談一談祖沖之成功帶給你的感受。
學生1:祖沖之肯定有驚人的恒心和毅力。因為用算籌進行計算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稍不注意就會前功盡棄。如用數籌表示數字要準確,擺好的算式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要重來,一個復雜的算式可能要成百上千次的計算才能成功。
學生2:祖沖之很勤奮。用算籌進行計算繁瑣枯燥。不僅要熟練地掌握計算的規則,還要經常練習,才能計算得又快又準。
學生3:祖沖之不迷信前人的成就,敢于創新。前人已經有了3.14的結果,可是他還要驗算,并且想辦法努力使計算結果更精確。
學生4:祖沖之計算圓周率時一定需要很大的場地和強壯的體魄。因為我在模擬活動中課桌不夠用,最后是在地上擺放演算的。而且據資料介紹,算籌比牙簽長多了。
學生5:我認為祖沖之很喜歡數學。一是從他個人的成就可以看出,他不僅精確計算了圓周率,還寫了《綴術》,編制了歷法等和數學有關的工作;二是只有熱愛才能如此不怕困難,一個不喜歡數學的人是不會用這么長的時間,忍受嚴寒酷暑,反復做這樣單調的計算的。熱愛數學是祖沖之取得杰出成就的最根本原因。
你們通過自己的體驗、感受和反思,發掘出了祖沖之身上這些可貴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品質。這些精神和品質正是值得我們永遠牢記的。
學生天地:
1.你由算籌表示數字的方法、進位制等,聯想到哪些事物?
2.通過模擬算籌活動,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背景資料:
算籌簡介
算籌是中國獨特的一種計算工具。它是一種竹制、木制或骨制的小棍。把算籌放在地面或盤中,就可以一邊擺弄小棍,一邊進行運算。“運籌帷幄”中的“運籌”就是指移動籌棍,當然運籌還含有籌劃的意思。
算籌的發明是在結繩記數等記數方法的基礎上逐漸產生的。它最早出現在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在春秋戰國,算籌使用的已經非常普遍了。
用算籌進行計算很方便,在古代中國使用的也很普遍,秦始皇及張良等政治家都親自進行過算籌計算。
算籌有縱式和橫式兩種不同的擺法。這是因為十進位制的需要。所謂十進位制,又稱十進位值制,包含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十進制”,即每滿十數進一個單位,十個一進為十,十個十進為百,十個百進為千;二是“位值制”,即每個數碼所表示的數值,不僅取決于這個數碼本身,而且取決于它在記數中所處的位置。如同樣是一個數碼“5”,放在個位上表示5,放在十位上就表示5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5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5000龐在我國商代的文字記數系統中,就已經有了十進位值制的蔭芽,到了算籌記數和運算時,十進位值制更標準。
按照中國古代的籌算規則,算籌記數的表示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以此類推,就可以用算籌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由于位與位之間的縱橫變換,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擺法,所以既不會混淆,也不會錯位。這種算籌記數法和現代通行的十進位制記數法是完全一致的。
中國古代十進位制的算籌記數法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把它與世界其他古老民族的記數法作一比較,其優點是顯著的。古羅馬的數字系統沒有位值制,只有七個基本符號,如要記稍大一點的數目就相當繁難。古美洲瑪雅人雖然懂得位值制,但用的是20進位;古巴比倫人也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進位。20進位至少需要19個數碼,60進位則需要59個數碼,這就使記數和運算變得十分繁復,遠不如只用9個數碼便可表示任意自然數的十進位制來得簡捷方便。中國古代數學之所以在計算方面取得許多卓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歸功于這一符合十進位制的算籌記數法。馬克思在他的《數學手稿》一書中稱十進位記數法為最妙的發明之一。
割圓不盡十指磨出血,周率可限青史標美名──圓周率是怎樣算出來的?
祖沖之得罪了朝廷權臣,賦閑在家,心里郁憤難平。他深感當時的世道要干成一件事實在難。當時他才36歲,于是就想搞點與政界牽涉不大的事一研究數學。他先為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作了注。《九章算術》成書于公元四、五十年間,集我國古代數學之大成,歷代有不少人曾為它作注,但都碰到一個難題:那就是圓周率。很古時候,人稱“徑一周三”,即π=3。王莽新朝時精確到3.1547,東漢時張衡又精確到3.1466,三國時劉徽為《九章算術》作注,則認為最精確的應是3.14。
祖沖之一接觸到圓周率問題,便被困擾得坐臥不安。這周徑之比是如何得出的呢?他研究劉徽注的那本《九章算術》。這時屋里還有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他是祖沖之的兒子,叫祖暅。別看他小小年紀,卻天資聰穎,戲耍之余常愛在父親身邊推算那些數字和圖形。今天他看到地上許多圓圈感到很新鮮,便單腿在地上跳起圖來。突然聽到父親拍案喊道:“有了!”將他嚇了一跳,忙跑過去拉著父親的衣袖問道:“什么有了?”“辦法有了。暅兒,你看劉徽這里不是明明寫著割圓術嗎?只要將一個圓不斷地割下去,內接上正多邊形,求出多邊形的周長,不就有了圓周率了嗎?暅兒,你會嗎?”
“我會,用爸爸教過的勾股定理去求就是了。”
“道理簡單,算起來可就費動了。從今天起,咱倆就來辦這件事,你可要十分仔細。”
說完,祖沖之到院里搬來幾根大竹子,操起一把刀破成細條,又一一斬成短截,整整干了兩天,地上堆起了一座竹棍的小山,F在聽起來奇怪,搞計算怎么先干起竹木活來?原來,當時既沒有阿拉伯數字可以筆算,也沒有算盤可以珠算。運算全靠算籌的這種原始工具。今天遇到這么大的算題,平時的那些算籌哪里夠用?
祖沖之將這一切準備好以后,便在地上畫了一個直徑為一丈的大圓,將圓割成六等分,然后再依次內接一個12邊形、24邊形、48邊形……他都按勾股定理用算籌擺出乘方、開方等式,一一求出多邊形的邊長和周長。把直徑定為一丈,這樣就省掉再除一次的程序。不斷求出多邊形的周長,也就不斷逼近圓周率了。祖暅也在那個大圓圈里跳進跳出地幫他拿算籌,記數字。就這樣直算得月落鳥啼,直算得雞鳴日升,那竹棍擺成的算式從桌上延到地下,又滿地轉著圈子,一屋上下全都是算籌。這批算籌又都是些新破的竹子,還沒有來得及打磨,祖沖之用手捏著、想著、擺著,不消幾日,指頭漸漸都被磨破,那綠白相間的新竹竟染上了紅紅的血印。
他們父子這樣不分晝夜地干著。接到第96邊形時,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當年劉徽就是至此卻步,而將得到的3.14定為最佳數據。夜靜更深,小祖暅睡了。祖沖之推開窗戶,深吸了夜深時分甜甜的空氣,看了一回星空,又轉過身來看看地上的那大圓。那內接的96邊形,與圓都快接近于重合了。按說能算到這一步已經實在不易,用這個數字再去為《九章算術》作注,也就完全可以了。他用拳頭捶了捶酸困的后腰,又摸摸纏了布條的手指,向墻邊的書架踱去,忽然背后刷拉拉一陣響聲。他猛一回頭,哎呀!原來剛才未關窗戶,一陣夜風吹起窗慢,把竹籌擺起的許多算式掃得七零八落,拋灑一地。這式子剛擺完還沒有來得及驗算,也未抄下得數。要知每算一遍就要進行十一次加減乘除和開方,多么繁重的勞動。∽鏇_之一下撲在地上,用還滲著血的十指捧起一掬算籌,對著深邃的夜空,低聲喊道:“老天!你怎么如此欺人!”他一甩衣袖,索性將桌上的殘式全部拂去,又重新擺布起來。就這樣不知又過了多少天,只知花開花落,月缺月圓,父子倆把地上那個大圓直割到24576份,這時的圓周率已經精確到3.14159261。祖沖之知道這樣不斷割下去,內接多邊形的周長還會增加,更接近于圓周,但這已到了小數點后第八位,再增加也不會超過0.00000001丈,所以圓周率必然是3.1415926<π<3.1415927。當時祖沖之就把圓周率定在“上下二限”之間。這上下限的提法確是祖沖之首創,他得出的圓周率精確值在當時世界上已遙遙領先,直到一千年后才有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的計算超過了他。所以國際上曾提議將圓周率命名為“祖率”。
算籌與算盤的關系
算籌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數,還能夠進行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等復雜的計算問題。當時,人們對“算籌”是非常珍視的。木、竹、骨都可以制。為了減少反復制作的麻煩,方便攜帶,還專門做了算袋或算子筒。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展,需要計算的數字越來越大!八慊I”用起來就顯得很不方便了。為了避免算籌的丟失,減少在地上擺放搬移籌棒的麻煩,人們便設法使“算籌”連結到一起,固定在一定的物體上。于是,便想出了用一粒粒算珠代替籌棒,用細棒把算珠穿起來,固定在木框上,用手指撥動算珠代替移動籌棒。這樣“算盤”就發明了!
最初的算盤是什么樣子,也無法知曉。明代初年的算盤,中間是一根細木片將上下珠隔開。明代中葉,橫梁(隔片)才加固漸寬。明朝末年的算盤,已和近代相同了。
到了現代,人們為了減少撥珠清盤的麻煩,對算盤又作了一些改進。由原來上檔兩株變為一珠,并加上了清盤裝置。算珠的形狀、大小更適于操作。在計算器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算盤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仍有它特有的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數理化通俗演義》梁 衡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