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精選5篇)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篇1
第5課
點擊新目標
1、熟記與唐朝友好交 往的兩個國家和五個人物;
2、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發展的原因;
3、歸納鑒真和玄奘的相同之處,以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鏈接舊知識
1、憶一憶:唐朝的民族關系怎么樣?舉例說明;并說明原因
2、想一想:唐朝的對外關系會怎樣呢?
課前小熱身
1 、請同學們認真看書,勾出重點知識,圈點出五個重要人物,對疑惑點做出批注;完成知識建構:
譴 目的:密切關系,學習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
唐 次數:十多次
唐與日本 使 代表 人物:( )、( )、( )。
目的:( ),
( )東渡 意義:促進了日本( )的提高。
唐朝的對外交流 (1)天竺是指今天的( ),是( )的發源地。
唐與天竺 時 間:
(2)( )西行 目的:
意義:
2、師 生交流完成情況。
課堂進行時
情景創設
學生講《西游記》中的精彩片段;問一問:《西游記》中唐僧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現實中真有唐僧其人嗎?真有幫他渡過道道難關的仙嗎
新 課解讀
1、議一議:聯系前面所學知識,找找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發展的原因?
①
②
③
④
2、讀一讀:郭沫若贊鑒真詩,并思考日本為何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3、談一談:日本譴唐使、鑒真、玄奘三人有何共同點?你從鑒真、玄奘身上學到了什么?
4、畫一畫: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的線路
5、議一議:開放與繁榮的啟示
課堂小結
寫一寫: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發展的重大史實:
兩個國家:( )、( );
三件大事:① ② ③
五個人物:( )、( )、 ( )、( )、( )
〈 課堂大練兵
1、 練習冊選擇題
2、 材料題:
材料一:他孤 身一人騎馬穿越莫賀延嘖…..他經歷千難萬苦,才終達天竺……..
材料二:他率弟子、工匠等,啟程東渡,…….第六次東渡,終于到達九洲,受到熱烈歡迎,留居奈良………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又是誰?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3)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哪些優品質?
(4)你認為唐朝對 外關系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啟 示?
課后談收獲
1、我記住了
2、我懂得了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篇2
第5課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知識要點
1. 唐朝時,中日交往頻繁。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訪問、學習。其中著名的有空海(平假名)、阿倍仲麻呂(晁衡)、吉備真備(片假名)。
2. 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應日本佛教界邀請,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為中日兩國的交流做出突出貢獻,留下了唐招提寺和干漆坐像,被定為日本的國寶。
3.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唐朝貞觀年間,玄奘到天竺學習佛學,求取佛經。回國后,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
隨堂練習
1. 閱讀:唐朝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唐朝實行開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答: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對周邊國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 閱讀:唐朝開放政策的表現有哪些?
答:選官制度開放、民族政策開放、對外交往開放、文學藝術開放。
3. 請舉出唐朝時對外交往中有代表性的事件(不少于三件)。
答:①日本遣唐使來華(唐朝時,日本官方十多次派使節到唐朝訪問,其代表人物有空海、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
②鑒真東渡日本(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應日本佛教界邀請,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為中日兩國的交流做出突出貢獻,留下了唐招提寺和干漆坐像,被定為日本的國寶);
③玄奘西行天竺(中國古代稱印度半島為天竺。唐朝時僧人玄奘從長安出發,到天竺學習佛學,求取佛經,他和他的弟子還把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④天竺熬糖法傳入中國(唐太宗時)。
———————————————————————————————————————————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4. (1)請你說出圖中兩位歷史人物是誰?
答:左圖是鑒真,右圖是玄奘。
(2)這兩位歷史人物都在某些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請你說說哪些是他們共同的貢獻?
答:都弘揚、傳播了佛教文化,都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3)他們具有的哪些優秀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答:有遠大的理想,不辭辛勞,不畏艱險,百折不撓。
————————————————————————————
圖中兩位歷史人物是______(左)、______(右)。
這兩位歷史人物共同的貢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們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優秀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5. 627年(貞觀元年),玄奘踏上西行的道路。……進入沙漠后,他迷失了方向,又打翻了水袋。在返回取水的途中,他想起了自己“寧可西行而死,決不東歸以生”的誓言,又毅然回頭西進。……631年,終于到達了目的地。玄奘到達印度后,刻苦學習各種佛教經典,掌握了佛學理論,在印度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但是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決心回國。……645年(貞觀十九年),他帶著研究佛學的成果,終于回到了闊別19年的祖國。回國后,玄奘謝絕了唐太宗的召用,潛心翻譯佛經,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和佛經翻譯家。問:玄奘為什么能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和佛經翻譯家。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
6.( )唐朝時,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國的國家是 a.朝鮮 b.日本 c.大食 d.波斯
( )天竺戒日王對玄奘說:“弟子聞彼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復有何功德,致此稱揚?”你知道“秦王”是誰嗎 a.秦始皇 b.漢高祖 c.李淵 d.唐太宗
( )唐朝時有一位日本留學生,在唐朝考中進士,官至三品,死后葬在長安,他是
a.空海 b.吉備真備 c.阿倍仲麻呂 d.鑒真
( )東渡日本的唐朝高僧的法名是 a.空海 b.阿倍仲麻呂 c.吉備真備 d.鑒真
( )下列唐朝與國外友好交往的史事,發生在唐玄宗時期的是
a.日本第一批遣唐使來到中國 b.鑒真東渡 c.玄奘西游 d.唐朝人到印度學習熬糖技術
( )“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備受后人稱頌,其主要原因是
a.不畏艱難的可貴精神 b.具有高深的佛教學識 c.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 d.弘揚佛學的執著追求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篇3
第六學習主題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5課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學習目標
1.了解唐朝對外交流的兩個國家(天竺和日本)和在對外文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兩個人物(玄奘和鑒真),掌握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和鑒真東渡的基本史實。
2.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唐朝對外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2、難點:唐朝對外關系發展的原因
自主學習:
1、 唐與日本的交往: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來華,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有:空海、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
2、 鑒真東渡日本:鑒真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3、 玄奘西行:中國稱古代印度為“天竺”,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4、 唐朝對外開放的影響和原因:唐朝開放的社會,帶來了社會進步;唐朝社會經濟發展、繁榮,國家統一,政權穩固;
閱讀課文,完成填空
(一)遣唐使來華
1.唐朝時,中日交往頻繁。日本官方先后十多次派 來華,隨行的還有僧人和留學生等。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空海、 和 。
2.日本僧人 在中國住了20年,回國后,借鑒漢字草書,創制了日文的草書字母,即“平假名”。
3.日本人 在唐朝考中進士,并與著名詩人王維、李白交往密切。
(二)鑒真東渡
唐朝高僧 應日本友人之邀,不畏艱難,六次東渡,到日本講授佛學,促進了日本 、 、建筑和 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兩國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三)玄奘西行
1.印度半島古稱天竺,是 教的發源地。唐朝高僧 西游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2.《西游記》中唐僧這一人物原型是唐朝僧人 。
合作探究: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來華的目的、次數、代表人物、作用。
2、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人物有哪些?
(二)鑒真東渡
1、鑒真除佛學理論外還傳播了哪些中國文化?
2、比較鑒真和玄奘。
(三)玄奘西行
1、玄奘的主要貢獻。
2、唐朝的開放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3、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
練習反饋:
a
1.下列人物,為日本文字“平假名”創制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是 ( )
a.空海 b.鑒真 c.阿倍仲麻呂 d.吉備真備
2.李白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中的“晁卿”是 ( )
a.空海 b.阿倍仲麻呂 c.吉備真備 d.玄奘
3.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某些風尚的是 ( )
a.新羅人 b.印度人 c.波斯人 d.日本人
4.鑒真之所以受到中日人民的尊敬,是因為他 ( )
①不畏艱難,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②博學多才,人品高尚
③長途跋涉,求取佛經 ④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發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鑒真東渡日本后,講授的是 ( )
a.《詩經》 b.唐詩 c.儒家經典 d.佛學理論
6.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到天竺學習佛學的是 ( )
a.鑒真 b.玄奘 c.空海 d.晁衡
7.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的日本人不包括 ( )
a.空海 b.玄奘 c.阿倍仲麻呂 d.吉備真備
8.六次東渡日本的唐朝高僧是 ( )
a.鑒真 b.玄奘 c.空海 d.晁衡
9.中國古代稱印度半島為 ( )
a.波斯 b.大食 c.大月氏 d.天竺
10.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發源地是 ( )
a.中國 b.日本 c.印度 d.歐洲
11.《西游記》中的故事家喻戶曉,它用神話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
取經的歷程,故事中的唐僧人物原型是 ( )
a.鑒真 b.玄奘 c.僧一行 d.空海
12.“唐玄奘西天取經”,這里的“西天”是指當時的 ( )
a.波斯 b.日本 c.新羅 d.天竺
13.下列有關玄奘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曾歷經艱險到天竺學習佛學 b.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
c.是我國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 d.他生活在隋朝時期
14.753年,鑒真和尚東渡到達日本時,當時在位的唐朝皇帝是 (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b
15.讀右圖回答:
①這兩個人物分別是誰?
②結合所學,找出兩個人有何共同之處?
③他們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6.閱讀下列材料,正確回答問題:
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記》
(1)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什么樣的國家?
(2)為此,日本人是怎樣做的?
17.列舉唐朝時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四位人物。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篇4
第六學習主題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 5 課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學習指南】
1.了解遣唐使來華的原因、代表人物和影響。
本內容是本課的重點,為此我們設計了【歸類探究】中的例1;【課時作業】中的第1、2、10、11、13題,加以鞏固。
2.掌握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的有關情況。
本內容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為此我們設計了【歸類探究】中的例1、例2、例3;【課時作業】中的第3、4、5、6、7、8、9、12、14、15題加以鞏固。
【知識管理】
1.遣唐使來華
目 的:唐朝時,為密切兩國關系,學習先進的經濟文化,日本官方十多次派遣使節到唐朝訪問,隨行的還有僧人、留學生等。
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侶、吉備真備。
意 義:
①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②對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仿照隋唐制度進行了政治改革;仿照中國漢字創造了日本文字體系;生活方式上保留了唐朝風尚。
2.鑒真東渡: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他主持設計的唐招提寺是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顆明珠,保存至今。
3.玄奘西行
天 竺:指古代印度半島,是佛教的發源地。
玄 奘:通稱三藏法師,本名陳祎。唐貞觀年間,從長安出發西游天竺學習佛學19年。回國后,他和弟子又用19年時間,在長安大慈恩寺等處翻譯從天竺帶回的佛經1300多卷,成為研究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他還和弟子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記錄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情況,是一部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
4.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
(1)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2)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3)發達的對外交通;
(4)對外貿易頻繁和國際交往的需要。
【歸類探究】(例題選擇題3道, 非選擇題1道)
類型之一 正確闡釋歷史事物的本質
例1:日本官方曾十多次派遣使節到唐朝訪問,其根本目的是 ( )
a.建立外交關系 b.援助中國
c.征服中國 d.學習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
d【感悟】隋唐時期中國先進的經濟文化對世界有巨大的吸引力。
類型之二 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
例2:(•深圳市)XX年 5月10日,訪日的最后一天,參觀了有著唐朝風格的世界文化遺產——唐招提寺。下列哪一事件最能說明中日友好關系源遠流長 ( )
a.張騫出使西域 b.鑒真六次東渡
c.玄奘西游天竺 d.鄭和七下西洋
b【感悟】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中日友好關系源遠流長。
類型之三 對有效信息進行準確、合理的解讀
例3:(•岳陽市)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紀印度的歷史,下列資料中最值得查閱的是 ( )
a.《史記》 b.《大唐西域記》
c.《馬可•波羅行記》 d.《資治通鑒》
b【感悟】7世紀正值我國唐朝時期,與印度歷史有關的重要資料當然是《大唐西域記》。 解答歷史問題必須注意時間。
類型之四 嘗試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4:讀圖回答問題:
(1)說出圖中兩個歷史人物是誰?
(2)這兩個歷史人物都在某些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請你說說哪些是他們共同的貢獻?
(3)他們所具有的哪些優秀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左圖是玄奘、右圖是鑒真。
(2)都弘揚、傳播了佛教文化;都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3)他們有遠大的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他們不辭辛勞,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言之成理即可)
【課時作業】(選擇題 13道 非選擇題2道)
1.隋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中國佛學、文學和書法,回國后借鑒漢字草書,創制了日文草書字母的日本僧人是 ( )
a.鑒真和尚 b.高僧玄奘
c.阿倍仲麻呂 d.空海
d【解析】日本僧人空海隋遣唐使來華潛心鉆研佛學和中國文學、書法,回國后,空海借鑒漢字草書創制了日文的草書字母。
2.“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李白這首《哭晁卿衡》是為誰寫的 ( )
a.高僧空海 b.高僧玄奘
c.高僧鑒真 d.阿倍仲麻侶
d【解析】阿倍仲麻侶十幾歲時隨遣唐使來到中國留學,后考中進士,得到官職,去漢名晁衡。他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交往密切。
3.(•天津市)歷經六次東渡,最終成功到達日本傳播唐朝文化的是 ( )
a.張騫 b.玄奘
c.鑒真 d.戚繼光
c【解析】抓住關鍵詞“東渡”“日本”“唐朝”,根據所學知識可確定答案。
4.(•威海市)某導演想拍一部有關唐朝對外友好往來的電視專題片,他選取的下列素材中與唐朝無關的是 ( )
a.鑒真東渡 b.玄奘西游
c.遣唐使來中國學習 d.鄭和下西洋
d【解析】鄭和下西洋發生于明朝時候。
5.(•鹽城市)下列古跡中能體現鑒真向日本傳播佛教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的是 ( )
a.那爛陀寺 b.唐招提寺
c.敦煌莫高窟 d.麥加大清真寺
b【解析】四個選項中只有唐招提寺是鑒真在日本主持設計建造的。
6.為“唐風洋溢奈良城”做出貢獻的中國僧人是 ( )
a.鑒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侶 d.一行
a【解析】這是郭沫若詠鑒真的一首詩中的一句,原詩為“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成。”
7.(•重慶市)“你挑著擔,我牽著馬……”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婦孺皆知。歷史上,唐僧西行取經的目的地是( )
a.天竺 b.新羅
c.日本 d.波斯
a【解析】天竺是佛教的發源地,歷史上的唐僧即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天竺。
8.(•山東省)神話小說《西游記》取材于下列哪一歷史史實 ( )
a.張騫通西域 b.鑒真東渡
c.鄭合下西洋 d.玄奘西游
d【解析】《西游記》是根據民間流傳的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唐僧的原型是玄奘。
9.(•眉山市)唐代的繁榮與開放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外交流的發展有關,以下最能表明中國人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精神的是 ( )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到來
a【解析】玄奘西行,經過白天熱浪如火、夜晚寒風似刀的400千米大沙漠,由天山南路橫穿新疆。他戰勝千難萬險才到達天竺。
10.唐朝時我國對外友好往來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其原因不包括 ( )
a.唐朝的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
b.唐朝經濟文化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過去大
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開明的對外政策
c【解析】要能夠分析理解唐朝時對外交往盛況空前的原因,參看前面“知識管理”中的分析。
11.(•資陽市)現在各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的原因是 (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b.中國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時中國才開始對外交往
d.中國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術
a【解析】唐朝時中國空前繁榮、社會經濟文化領先世界,對世界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外交往盛況空前,世界開始了解中國。
12.下列內容,屬于鑒真和玄奘的共同之處的是 ( )
①都是唐朝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對外交往中有重大貢獻
③都為完成自己的使命歷盡艱辛 ④都有一種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d【解析】要熟悉鑒真和玄奘這兩個人物。
13.下列有關唐朝對外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
①日本未派遣唐使團與唐朝進行交流 ②鑒真六次東渡并最終到達日本
③玄奘與徒弟相伴西行天竺 ④唐都長安是當時國際性的大都會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a【解析】任用排除法解答就比較簡單。日本多西派遣唐使來華,排除①;玄奘西行是獨行穿過沙漠,排除③,所以答案是a。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成。
材料二:唐朝時期,中外交往非常頻繁,這一時期促進中外交流的有一個特殊群體,那就是僧侶。促進中外交往的唐朝著名僧人有鑒真、玄奘等。
(1)玄奘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的貢獻是什么?留下的不朽著作是什么?
玄奘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天竺,促進了中國與古印度的交流。
《大唐西域記》。
(2)鑒真“舍己為人傳道藝”是向什么地方傳播了哪些知識?
向日本傳播了佛教、建筑、繪畫、醫藥等知識。
(3)根據對他們事跡的了解,談談成功者應具備的素質。
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堅定的信念等
15.讀圖回答下面問題。
(1) 圖中向西和向東行的路線分別反映哪兩位歷史人物的事跡?
兩位人物為唐朝作出的共同的貢獻是什么?他們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b路線要經過歷史上著名的什么道路?此路大約在我國哪一朝代開辟的?
經過此段路程可能遇到怎樣的惡劣氣候?
(3) 試舉出唐朝如何與a地區發展關系的事例,并說明意義。
(4) 請你為這幅地圖取一個合適的標題
(1)玄奘、鑒真。貢獻是都促進中外交往。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絲綢之路;西漢;沙暴、干旱、酷暑、晝夜溫差大。
(3)文成公主入藏。意義: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長和進步,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4)如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示意圖等。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篇5
第五課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國家,在對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實;理解對外交流發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幫助學生找出鑒真和玄奘,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唐朝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的影響,使學生認識中國當時在是世界上的先進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與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實行對外開放,加強中外交流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鑒真東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經的史實,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為弘揚中華文化而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學難點:唐朝對外關系發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講述、談話、圖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誰能講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和睦。這不僅促進了周邊少數民族關系的發展,對周圍的國家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弄清鄰國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陸路交通。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他們往返于中日之間,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與學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
因這時唐朝正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經濟文化處于世界的先進地位,而此時的日本則處于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于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對日本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當時交通比前代有所發展,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紹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呂;空海在中國是怎樣成為著名的學問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引用王維和李白的詩歌來突出他們與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書監晁衡卿還日本》王維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李白的詩見書
(二)、鑒真東渡
看“鑒真坐像”圖和“唐招提寺鳥瞰圖”教師簡介鑒真生平,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鑒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然后閱讀郭沫若的詩“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貢獻?
教師講解:玄奘西游學佛和玄奘學佛后堅決回國的史實,以引導學生學習玄奘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執著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鞏固小結:教師簡要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小結。然后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唐朝與周邊各國的交流得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學習本課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學習玄奘和鑒真的優秀品質;認識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地位,感悟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中外交往可以促進雙方的發展,從而聯系現實認識對外開放的重大意義。
四、學習與探究:
五、課堂作業: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