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和家長交流得來的啟示
大班了,家長們發現孩子懂事了,有的家長還來和老師分享呢。如果遇到搞不定的事,還會向老師請教一二。
一天早上來園時,子越奶奶告訴我們,子越在家可聽話了。昨天蔣老師說看電視不要看時間太長,半小時就夠。子越回家真的只看一回。并說,子越在家什么都好,就是吃飯時不愛和家人一起吃,喜歡一個人坐在床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問我們應該怎么辦,希望老師說說他,只有老師說的他才聽。
我告訴子越奶奶,我可以試試。
下午活動結束,我問小朋友,你們是怎么吃飯的。小朋友開心地告訴我:用筷子和勺子。我再問:爸爸媽媽喊聲吃飯了,你們是怎么做的?好多小朋友說幫著拿筷子,搬椅子。我說:你們做的很對,其實大家一起動手吃飯才香呢。大家在一起吃飯,有好吃的東西大人會夾給我們吃,我們也要夾給大人吃哦。這樣一起吃飯多開心呀。說到這里,只見徐子越身體偏向一邊,眼睛也不看向我。我不由想到弟子規中的見人惡,即內省難道說是他在自省嗎?好可愛的孩子喲。
第二天早上來園,子越奶奶滿帶笑,不用問,昨天的談話起到效果了。和子越奶奶一交流,情況確實如此。我把昨天和小朋友談話的情境告訴子越奶奶,并對子越奶奶說,孩子的缺點不要掛在嘴上,逢人就說。每個孩子都很敏感,不關要傷了孩子的自尊。
從小到大,每個孩子都需要修正一個又一個缺點和毛病,我們成人要做的就是潤物細無聲地暗示他的不足、鍥而不舍地修正孩子身上的毛病,而不是火冒三丈、挑剔指責,將所有的憤怒都發泄到孩子身上,在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你的無心就傷害了孩子。
我很贊成子越奶奶的做法。她沒有把孩子的缺點放在嘴,也沒有采取嘮叨指責和暴力手段,更沒有任其發展。而是想著怎么樣影響孩子,把孩子的缺點改變過來。我想她可能已經試試多種方法,不得已讓她想到了老師。
子越是個敏感的孩子,如果老師說到某某的錯誤行為,他都會想到自己。就如弟子規中的見人惡,即自省。說明他是一個及有自律的孩子。可能在他還小的時候,沒有養成良好的餐飲習慣,家人認為他還小,就隨著他的性子來。現在眼看要入小學,才發現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把這一不好習慣改變過來。所以我要說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家長是逃不了責任的。
有句話說的好,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在發現孩子問題行為時,家長不要急于怪罪孩子。首先要做的是自省,而后找出有針對性的方法。當然是不能傷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進行。總之,在教了孩子一遍又一遍,他根本不按你教的思路走,你讓他這樣他非要那樣,千萬不要讓內心的怒氣沖昏了頭腦,把—說服教育升級為武力懲罰。
從根本上說,如果家長為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總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好似提醒孩子改變其錯誤的行為。其實這是一種及其錯誤的方法,這樣會讓孩子慢慢地認同這一錯誤的行為,想著我就是這樣的,那就失得其反,到時家長就后悔莫及。
當然,武力懲罰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使家長和孩子的矛盾激化;在父母的拳頭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那可真是兩敗俱傷。它的另一個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和他周圍的人—對暴力行為的模仿是輕而易舉的。由于父母的壞榜樣,孩子在獨立面對自己和小朋友的沖突時,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先下手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