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課堂實錄
【復習舊知】
課前預備鈴聲響起后兩分鐘,由科代表帶領全班同學齊讀《歷史指導叢書同步訓練》第45頁上一課“知識建構”,教師強化復習提問:
師:上一課中所學,建立的兩個政權的名稱及建立者是誰?建立政權有何不同?
生1: 明朝 朱元璋,清朝 皇太極
生2: 一個是漢族建立的,一個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生3:建立者一個是農民領袖,一個是滿族貴族。
師:明清政治有何特色?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4:特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內容:①廢丞相,權分六部;②設內閣;③建立廠衛制度;④設軍機處;⑤八股取士;⑥大興文字獄。
點評:歷史學科學生學習的時間少,課后的復習基本上落實不到位,因此,利用課前的時間復習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復習還要加強,這樣才能鞏固所學知識,為新課學習打基礎。
師:明清時期在政治方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是一特色,明清的外交又如何?(板書課題)
【導入新課】
師:XX年12月26日,中國海軍開赴索馬里護航。事件本身,引起國際主流媒體高度關注,美聯社、《華盛頓郵報》、美國《新聞周刊》都將中國海軍的這次行動,比作“鄭和艦隊剿海盜”。這是怎么回事?下面請寧先會同學:講“鄭和擒海盜王”的故事。
點評: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成功。課堂緊扣現實問題,拉進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并將歷史故事引入課堂,歷史味濃。
【課前小熱身】
師:聽完故事,同學們很想了解“鄭和下西洋”吧。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66~69頁,勾畫要點,完成叢書第49頁的“知識建構”填空。
學生閱讀教材,勾畫要點,完成“知識建構”
學生分小組交流,矯正“知識建構”完成情況。(組內合作、互助)
點評:新課教學前的預習,充分體現了“先學后教”“兵教兵”的新課程理念。在操作中,有方法指導、有具體要求,有獨立思考,也有合作學習。并且,充分地利用了《練習冊》。
師:同學們對“明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已有大致的了解,還想知道更多更詳細的內容嗎?
【知識梳理】
一、奉命出使(背景)
師:鄭和奉誰之命而出使?
生(眾):明成祖(板書)
師:明成祖為什么讓鄭和下西洋?也就是出使的目的是什么?
生(眾):宣揚國威,加強海外聯系(板書)
二、七下西洋(經過)
師:鄭和一共幾次下西洋?
生(眾):七次(板書)
師: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什么時候?出發地點在哪?
生(眾):14XX年;劉家港(板書)
師:說說鄭和船隊到達最遠到達哪里?
生(眾):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板書)
三、世界壯舉(意義)
這是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而發行的4枚紀念郵票。畫面表現的是鄭和以及其下西洋時到達占城、古里等國受到人民歡迎的情景。
師:看教材,找找鄭和下西洋歷史意義有哪些關鍵詞?可同桌交流
學生最后商定有這些:30多個國家 早半個多世紀 世界壯舉 航海家
四、開發南洋
師:鄭和下西洋帶著幾許遺憾結束了,但他的遠航促進了華僑對南洋的開發。那么,中國人早在什么時候就有人到南洋謀生了呢?
生5:唐朝(板書)
師:唐朝時,武則天重用酷吏,濫殺無辜,為了避難,不少人逃到南洋。之后,到南洋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那么,華僑為開發南洋做出了什么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