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精選2篇)
第5課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篇1
第六學習主題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5課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學習目標
1.了解唐朝對外交流的兩個國家(天竺和日本)和在對外文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兩個人物(玄奘和鑒真),掌握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和鑒真東渡的基本史實。
2.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唐朝對外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2、難點:唐朝對外關系發展的原因
自主學習:
1、 唐與日本的交往: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來華,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有:空海、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
2、 鑒真東渡日本:鑒真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3、 玄奘西行:中國稱古代印度為“天竺”,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4、 唐朝對外開放的影響和原因:唐朝開放的社會,帶來了社會進步;唐朝社會經濟發展、繁榮,國家統一,政權穩固;
閱讀課文,完成填空
(一)遣唐使來華
1.唐朝時,中日交往頻繁。日本官方先后十多次派 來華,隨行的還有僧人和留學生等。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空海、 和 。
2.日本僧人 在中國住了20年,回國后,借鑒漢字草書,創制了日文的草書字母,即“平假名”。
3.日本人 在唐朝考中進士,并與著名詩人王維、李白交往密切。
(二)鑒真東渡
唐朝高僧 應日本友人之邀,不畏艱難,六次東渡,到日本講授佛學,促進了日本 、 、建筑和 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兩國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三)玄奘西行
1.印度半島古稱天竺,是 教的發源地。唐朝高僧 西游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2.《西游記》中唐僧這一人物原型是唐朝僧人 。
合作探究: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來華的目的、次數、代表人物、作用。
2、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人物有哪些?
(二)鑒真東渡
1、鑒真除佛學理論外還傳播了哪些中國文化?
2、比較鑒真和玄奘。
(三)玄奘西行
1、玄奘的主要貢獻。
2、唐朝的開放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3、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
練習反饋:
a
1.下列人物,為日本文字“平假名”創制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是 ( )
a.空海 b.鑒真 c.阿倍仲麻呂 d.吉備真備
2.李白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中的“晁卿”是 ( )
a.空海 b.阿倍仲麻呂 c.吉備真備 d.玄奘
3.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某些風尚的是 ( )
a.新羅人 b.印度人 c.波斯人 d.日本人
4.鑒真之所以受到中日人民的尊敬,是因為他 ( )
①不畏艱難,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②博學多才,人品高尚
③長途跋涉,求取佛經 ④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發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鑒真東渡日本后,講授的是 ( )
a.《詩經》 b.唐詩 c.儒家經典 d.佛學理論
6.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到天竺學習佛學的是 ( )
a.鑒真 b.玄奘 c.空海 d.晁衡
7.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的日本人不包括 ( )
a.空海 b.玄奘 c.阿倍仲麻呂 d.吉備真備
8.六次東渡日本的唐朝高僧是 ( )
a.鑒真 b.玄奘 c.空海 d.晁衡
9.中國古代稱印度半島為 ( )
a.波斯 b.大食 c.大月氏 d.天竺
10.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發源地是 ( )
a.中國 b.日本 c.印度 d.歐洲
11.《西游記》中的故事家喻戶曉,它用神話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
取經的歷程,故事中的唐僧人物原型是 ( )
a.鑒真 b.玄奘 c.僧一行 d.空海
12.“唐玄奘西天取經”,這里的“西天”是指當時的 ( )
a.波斯 b.日本 c.新羅 d.天竺
13.下列有關玄奘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曾歷經艱險到天竺學習佛學 b.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
c.是我國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 d.他生活在隋朝時期
14.753年,鑒真和尚東渡到達日本時,當時在位的唐朝皇帝是 (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b
15.讀右圖回答:
①這兩個人物分別是誰?
②結合所學,找出兩個人有何共同之處?
③他們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6.閱讀下列材料,正確回答問題:
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記》
(1)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什么樣的國家?
(2)為此,日本人是怎樣做的?
17.列舉唐朝時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四位人物。
第5課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篇2
第5課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知識要點
1. 唐朝時,中日交往頻繁。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訪問、學習。其中著名的有空海(平假名)、阿倍仲麻呂(晁衡)、吉備真備(片假名)。
2. 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應日本佛教界邀請,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為中日兩國的交流做出突出貢獻,留下了唐招提寺和干漆坐像,被定為日本的國寶。
3.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唐朝貞觀年間,玄奘到天竺學習佛學,求取佛經。回國后,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
隨堂練習
1. 閱讀:唐朝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唐朝實行開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答: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對周邊國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 閱讀:唐朝開放政策的表現有哪些?
答:選官制度開放、民族政策開放、對外交往開放、文學藝術開放。
3. 請舉出唐朝時對外交往中有代表性的事件(不少于三件)。
答:①日本遣唐使來華(唐朝時,日本官方十多次派使節到唐朝訪問,其代表人物有空海、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
②鑒真東渡日本(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應日本佛教界邀請,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為中日兩國的交流做出突出貢獻,留下了唐招提寺和干漆坐像,被定為日本的國寶);
③玄奘西行天竺(中國古代稱印度半島為天竺。唐朝時僧人玄奘從長安出發,到天竺學習佛學,求取佛經,他和他的弟子還把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④天竺熬糖法傳入中國(唐太宗時)。
———————————————————————————————————————————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4. (1)請你說出圖中兩位歷史人物是誰?
答:左圖是鑒真,右圖是玄奘。
(2)這兩位歷史人物都在某些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請你說說哪些是他們共同的貢獻?
答:都弘揚、傳播了佛教文化,都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3)他們具有的哪些優秀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答:有遠大的理想,不辭辛勞,不畏艱險,百折不撓。
————————————————————————————
圖中兩位歷史人物是______(左)、______(右)。
這兩位歷史人物共同的貢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們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優秀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5. 627年(貞觀元年),玄奘踏上西行的道路。……進入沙漠后,他迷失了方向,又打翻了水袋。在返回取水的途中,他想起了自己“寧可西行而死,決不東歸以生”的誓言,又毅然回頭西進。……631年,終于到達了目的地。玄奘到達印度后,刻苦學習各種佛教經典,掌握了佛學理論,在印度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但是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決心回國。……645年(貞觀十九年),他帶著研究佛學的成果,終于回到了闊別19年的祖國。回國后,玄奘謝絕了唐太宗的召用,潛心翻譯佛經,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和佛經翻譯家。問:玄奘為什么能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和佛經翻譯家。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
6.( )唐朝時,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國的國家是 a.朝鮮 b.日本 c.大食 d.波斯
( )天竺戒日王對玄奘說:“弟子聞彼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復有何功德,致此稱揚?”你知道“秦王”是誰嗎 a.秦始皇 b.漢高祖 c.李淵 d.唐太宗
( )唐朝時有一位日本留學生,在唐朝考中進士,官至三品,死后葬在長安,他是
a.空海 b.吉備真備 c.阿倍仲麻呂 d.鑒真
( )東渡日本的唐朝高僧的法名是 a.空海 b.阿倍仲麻呂 c.吉備真備 d.鑒真
( )下列唐朝與國外友好交往的史事,發生在唐玄宗時期的是
a.日本第一批遣唐使來到中國 b.鑒真東渡 c.玄奘西游 d.唐朝人到印度學習熬糖技術
( )“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備受后人稱頌,其主要原因是
a.不畏艱難的可貴精神 b.具有高深的佛教學識 c.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 d.弘揚佛學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