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通用6篇)
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篇1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山東省高密市瑞發學校 張苗苗
本單元為欣賞課,按教材活動1、2、3,我計劃分三課時進行教學。下面是我對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來觀察美、發現美、創造美;尊重學生的個性,拓寬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強調學生的參與合作。欣賞課是學生較感興趣的課型,可以在賞心悅目中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意識。我在對教材做了充分的分析以后,決定將本課按中外美術作品造型要素的不同,西方不同時期美術作品造型要素的不同這樣一條思路進行教學設計。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
美術實驗教材第八冊《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欣賞并分析不同繪畫作品的造型要素。
2.了解中外美術作品運用線條的異同。
3.了解西方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的主要作品及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3分鐘)
出示掛圖:(1)靜物;(2)蔬菜。
師:這節課我們先一同來欣賞掛圖。從中我們能感受到哪些東西?
學生:有的說流暢的線條,有的說鮮明的色彩,有的說物象的形狀等。
教師:導出繪畫的造型要素:線條、形狀、色彩。
2.師生共同欣賞討論(39分鐘)
(1)比較中外美術作品運用線條的異同。(10分)
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圖片:《荷花》《春如線》《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對弈》
教師邊展示,邊適時講解相關知識,分小組欣賞討論,選出代表談感受。
小組甲:我認為線條在繪畫表現中的力量非常大,從我手中的這幅素描,就可以看出線條的表現力。
小組乙:我想談談《春如線》,從曲折穿梭的線條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線條的柔韌美,體會到春光易逝,要珍惜時間。
小組丙:……
師:同學們談得都很好,談出了自己對畫面中線條的理解,中國早期繪畫線條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不僅可以繪形,而且可以傳神。西方繪畫運用線條的各種不同變化,來表現物象的情緒與質感。
(2)沿著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這條思路進行欣賞。(19分鐘)
展示有關印象主義的多媒體課件:《蒙娜麗莎的微笑》《浪子回頭》《草地上的晚餐》《日出印象》
邊引導欣賞,邊適時介紹有關知識。
學生分小組討論欣賞印象派的造型。
各小組出代表談感受。鼓勵各抒己見,看自己所看,感自己所感。
教師小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感受。
總結印象派的造型表現語言:光線和色彩。
展示多媒體課件,欣賞有關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的圖片資料,分小組討論,總結后印象主義(注重形體)、立體主義(注重形體及色彩的分解和重組)的造型語言。
(3)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欣賞區分屬于哪個時期的藝術作品(10分鐘)
通過感性的欣賞自然導入課題。
拓寬學生知識面。
進行情感教育,學
生要珍惜時間。
分類欣賞,有助于學生思維清晰化。
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等,拓寬知識面,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理解作品。
體現自主合作。
張揚了學生的個性,開闊了學生的思維。
3.小結及拓展(3分鐘)
教師用激勵贊賞的語言總結,最后拓展:今天,我們通過這節欣賞課,了解了各種藝術作品的不同造型語言,課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重畫一幅著名的繪畫作品,如以立體派的方法來描繪“蒙娜麗莎”。
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篇2
美術教案-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課時教案 第 1 周
課題: 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欣賞評述) 第 1 課時 年 8 月 27 日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意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了解藝術作品,主要是繪畫作品的不同造型藝術表現手段
能力目標: 欣賞、感受、認識和評述不同繪畫作品的造型要素與藝術表現方法
情意目標: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了解藝術作品,主要是繪畫作品的不同造型藝術表現
手段
難點:學生是否敢于評價美術作品中不同造型表現特點
三、教學模式(或方法)
啟發-----欣賞------討論------評述
四、教學過程(應有教學過程的一般環節,如預習檢測、復習訓練、目標揭示、內容新授、教學小結、作業布置等,并且必須有內容設計、訓練設計、方法設計、板書設計。)
教師個人修改意見
一、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欣賞掛圖或其他影像資料。
學生準備學具:教材、自己收集的中外美術作品圖片。
二、課堂學習
1、引導階段
①教師講解:不論是普通兒童的繪畫創作,還是著名畫家的繪畫創作,都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造型藝術表現
手段 ,例如線條、形狀和色彩等,來進行表現,這些美術
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運用方式便成為作者進行藝術表現
或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的藝術語言。
人類早期的繪畫,特別是東方的傳統繪畫,大多以線來
進行造型表現,線條既可以具體地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
地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這種藝
術表現方法與形式稱為“線描方法”。
②展示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以繪畫作品為主)應盡可能
擇題材類似、表現方法不同的作品,和題材不同,表現方
法類似的中外美術作品。以引起對比。
師生共同欣賞作品,學生談自己對作品的看法:
《春如線》 吳冠中
《荷 花》 任伯年
③介紹繪畫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線條、形狀、色彩。比
較古今中外繪畫作品基本造型手段的異同,以引起學生在
認識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欣賞評述活動。
④介紹所欣賞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相關資料,并提問:選擇
自己喜歡的作品,觀察并說明它們包含著哪些造型要素?
是運用什么方法來表現感受或意圖的?(學生討論回答)
2、發展階段
①結合欣賞、介紹線條在繪畫作品中的地位和造型的獨特
作用。引導學生觀察并認識繪畫作品中線條的不同變化型
式和造型特色。
②結合欣賞、介紹色彩在繪畫作品中的地位和對繪畫表現
形式的影響。引導學生觀察并認識繪畫作。
欣賞畫家名作:《蒙娜麗莎》 達.芬奇
《自畫像》 倫勃朗
《宮娥》 委拉斯凱茲
③結合欣賞、介紹光影在繪畫作品中的地位和對造型的影
響并引導學生觀察、認識和比較
欣賞畫家名作:《持陽傘的女人》 莫奈
《曼陀鈴和吉他》 畢加索
《靜物》 塞尚
④欣賞完作品教師提問:在以前的美術學習中,自己學習
過哪種美術語言和表現方法。有什么體會?
3、收拾與整理
三、課后拓展
①如有可能,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重畫一幅著
名的繪畫作品。如以突出色彩表現的方式創作《蒙娜麗莎》
或以線條的方式描繪《持陽傘的女人》等
②如可能,可以運用電腦圖象處理的方式,改變世界名畫
的造型特征,如增加立體派作品中各部分的體積感或用現
成的照片資料重新組合一些著名的中國畫作品等。
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篇3
課時教案 第 1 周
課題: 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欣賞評述) 第 1 課時 2004 年 8 月 27 日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意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了解藝術作品,主要是繪畫作品的不同造型藝術表現手段
能力目標: 欣賞、感受、認識和評述不同繪畫作品的造型要素與藝術表現方法
情意目標: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了解藝術作品,主要是繪畫作品的不同造型藝術表現
手段
難點:學生是否敢于評價美術作品中不同造型表現特點
三、教學模式(或方法)
啟發-----欣賞------討論------評述
四、教學過程 (應有教學過程 的一般環節,如預習檢測、復習訓練、目標揭示、內容新授、教學小結、作業 布置等,并且必須有內容設計、訓練設計、方法設計、板書設計 。)
教師個人修改意見
一、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欣賞掛圖或其他影像資料。
學生準備學具:教材、自己收集的中外美術作品圖片。
二、課堂學習
1、引導階段
①教師講解:不論是普通兒童的繪畫創作,還是著名畫家的繪畫創作,都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造型藝術表現
手段 ,例如線條、形狀和色彩等,來進行表現,這些美術
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運用方式便成為作者進行藝術表現
或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的藝術語言。
人類早期的繪畫,特別是東方的傳統繪畫,大多以線來
進行造型表現,線條既可以具體地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
地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這種藝
術表現方法與形式稱為“線描方法”。
②展示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以繪畫作品為主)應盡可能
擇題材類似、表現方法不同的作品,和題材不同,表現方
法類似的中外美術作品。以引起對比。
師生共同欣賞作品,學生談自己對作品的看法:
《春如線》 吳冠中
《荷 花》 任伯年
③介紹繪畫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線條、形狀、色彩。比
較古今中外繪畫作品基本造型手段的異同,以引起學生在
認識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欣賞評述活動。
④介紹所欣賞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相關資料,并提問:選擇
自己喜歡的作品,觀察并說明它們包含著哪些造型要素?
是運用什么方法來表現感受或意圖的?(學生討論回答)
2、發展階段
①結合欣賞、介紹線條在繪畫作品中的地位和造型的獨特
作用。引導學生觀察并認識繪畫作品中線條的不同變化型
式和造型特色。
②結合欣賞、介紹色彩在繪畫作品中的地位和對繪畫表現
形式的影響。引導學生觀察并認識繪畫作。
欣賞畫家名作:《蒙娜麗莎》 達.芬奇
《自畫像》 倫勃朗
《宮娥》 委拉斯凱茲
③結合欣賞、介紹光影在繪畫作品中的地位和對造型的影
響并引導學生觀察、認識和比較
欣賞畫家名作:《持陽傘的女人》 莫奈
《曼陀鈴和吉他》 畢加索
《靜物》 塞尚
④欣賞完作品教師提問:在以前的美術學習中,自己學習
過哪種美術語言和表現方法。有什么體會?
3、收拾與整理
三、課后拓展
①如有可能,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重畫一幅著
名的繪畫作品。如以突出色彩表現的方式創作《蒙娜麗莎》
或以線條的方式描繪《持陽傘的女人》等
②如可能,可以運用電腦圖象處理的方式,改變世界名畫
的造型特征,如增加立體派作品中各部分的體積感或用現
成的照片資料重新組合一些著名的中國畫作品等。
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篇4
八年級美術上冊第一單元(欣賞.評述)第一課
設計思想:“欣賞.評述”這一單元教材,通過欣賞、感受、認識和評述不同畫家及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在信息交流語言方面的不同特點,認識美術在進行藝術表現或與他人進行藝術信息交流時的藝術語言。由此可以看出對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現方法、常用藝術語言的學習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對不同畫家的藝術表現特色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如何從藝術語言的角度欣賞、評述美術作品是教學的難點。我將欣賞.評述單元內容的學習安排了三課時:第一課主要學習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和表現方法。第二課結合繪畫藝術表現語言,了解主要畫派及其作品。第三課為綜合交流,欣賞、感受、交流,體會中外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下面就第一課的教學作如下的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視、聽、說的有機安排,讓學生充分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提高審美素養。
2.引導學生欣賞和認識美術作品,了解繪畫造型的特點,培養初步的審美經驗。
3.培養學生從造型表現的角度對中外美術作品作簡單評述,獲得初步的鑒賞能力。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對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藝術表現手段的基礎知識的講解是教學重點。
2.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造型基礎知識評述自己喜歡的中外繪畫作品是教學難點。
三.電教設計
將所需的文字、概念、繪畫作品等通過電腦制作成圖、文、聲并茂的教學課件,大致為:
1.按教學過程的順序設計課件結構,包括板書、各類型美術作品圖片、主要概念、課上要交流討論的問題、作業等。
2.選取的美術圖片有:國畫作品任伯年的《荷花》、吳冠中的《春如線》、郭熙的《早春圖》、范寬的《溪山行履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八大山人的《蕉蟬圖》、以及、陳洪綬、齊白石、吳冠中等國畫名家的作品和黑繪陶作品。外國繪畫名作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倫勃朗的《自畫像》三幅、《浪子回頭》、《夜巡》、《呢商同業公會理事》,印象主義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持陽傘的女人》、《睡蓮》,后印象主義的畫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
《靜物》、《紅衣少年》、《向日葵》、《星空》、《郵差盧南》、《白馬》,“立體主義”代表人物畢加索的作品《小提琴》、《三個樂師》、《夢》等。
3.在圖片展示時按美術作品風格的特點,選取與之感覺最協調的幾段音樂作為賞析作品時的背景音樂。(主要選取了中國古典音樂、輕音樂、現代音樂等幾段曲風不同的音樂)
本課件可運用microsoft powerpoint、microsoft word、adobe photoshop 、macromedia authorware等軟件制作。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教用具、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老師先以一則故事開端:
有關達芬奇歷經四年,精心創作不朽名作《蒙娜麗莎》的故事。
提問:同學們知道我講述的是哪一位畫家的哪一幅作品嗎?
學生回答
展示《蒙娜麗莎》圖片
提問:1.從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懂得欣賞這幅世界名作嗎?
學生回答
導入談話:這節課我們就將教給大家如何去解讀繪畫的語言,有目的地欣賞、感受美術作品帶給我們的藝術美和它的內涵。
(說明:古人說:“情動而辭發。”課的開端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通過一則故事引入,學生易憑添一種急于知道的好奇心,引起學習的興趣,有助于下面內容的講授。)
(二)講授新課
課件顯示課題: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欣賞.評述)
展示作品2幅:兒童水粉畫《蔬菜》、法國畫家杜飛的《靜物》。
提問:撇開畫面的具體內容,找找這兩幅作品共同包含著哪些東西?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歸納:不論是普通兒童的繪畫創作,還是著名畫家的繪畫創作,都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造型藝術表現手段,即線條、形狀、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來進行表現,這些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運用方式便成為作者進行藝術表現或與他人進行藝術信息交流的藝術語言。
課件顯示學習內容: (一)繪畫創作的造型要素
線條、色彩、形狀、明暗
通過多媒體的音像功能,配樂展示幾幅作品。簡單介紹作品的背景等。
1.荷花 (中國畫,紈扇) (清)任伯年
2.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對奕 (古希臘黑繪式花瓶局部)
介紹黑繪陶的來歷
3.春如線 (墨彩畫)吳冠中
提問:這幾幅作品在造型表現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嗎?
老師提示:從造型要素的幾方面看這幾幅畫中最突出的是哪一方面的使用。
學生回答(線的運用)
拓展:再細看每一幅作品中的主要造型特點。
學生討論2分鐘后交流,每位同學可選擇其中一幅講述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老師結合學生發言小結:
《荷花》中線的運用,柔和、起伏,體現花的幽雅、嫵媚、動感。用筆輕快、活潑,設色淡麗、秀雅。《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對奕》作品中人物的姿態和器形柔潤的曲線相一致,和諧美。人物既對稱又有變化,人物姿態嚴肅而又使人感到親切,暗紅色的畫面與黑色的器身形成鮮明對比(平面裝飾性)。而《春如線》中往返游動的曲線,表現了一種奔馳的情感,輕快而富動感。體現了中國畫“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特色。
課件顯示文字: (二)繪畫創作的表現方式 1、線描方法
過渡語:這就是繪畫創作的第一種表現形式線描法,即作品中的造型主要以線來表現。
提問:體會一下,不同的線給人的感受一樣嗎?
學生回答
老師小結:線的平折、粗細、濃淡、虛實、齊亂等的變化,產生不同的畫面效果,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展示另外幾幅線描為主、情感表達不同的作品,繼續欣賞,加深理解。主要有郭熙的《早春圖》、
范寬的《溪山行履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八大山人的《蕉蟬圖》、以及陳洪綬、齊白石、等國畫名家的作品和黑繪陶作品。
引申:
聯系畫面,思考分析:其中線的造型表現與變化特點以及在情感表達方面的作用。
1. 可簡單介紹作者等有關情況,幫助欣賞。
陳洪綬(陳老年)作品古樸工麗,以焉艷襯雅,富有裝飾性,雅俗共賞,流傳甚廣。
2.朱耷(八大山人) 作品山水意境荒率凄涼,花鳥怪誕冷漠,憤世嫉俗,墨點無多淚點多。傷心鳥,絕望鳥。
3.齊白石 作品潦潦幾筆,筆斷意連,形神兼備。趣味性強,體現悠閑自得,愉悅輕松的心境。
同學欣賞后交流自己對線的進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課件顯示文字、定義
線條既可以具體得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這種藝術表現方法與形式稱為“線描方法”。
(說明:由幾幅用線典型的作品展示、啟發、拓展到使學生對線描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再欣賞各具特色的更多的作品,使學生對線的表現由不知到略知,由知之較少到有了較為豐富的認知,層層遞進,逐漸豐富了感性知識。另外,這一內容的學習不是只由老師獨自講解,而是穿插了學生的思考、討論、交流、師生互動,有利于知識的傳授與掌握。)
多媒體展示幾幅以圖繪方法為主的作品,(主要是書上的三幅作品)
老師提議:分組從四個方面進行觀察,要求每組同學匯報時用一句話談談自己對作品中這一方面表現的最深印象。
四個方面即:線條、色彩、明暗、感官效果
學生看后分別交流、匯報。
老師歸納小結:這幾幅作品線條模糊,色彩豐富,明暗對比強烈,感官逼真、立體。
讓學生看書,找出“圖繪方法”的定義,請同學大聲朗讀。
課件同時顯示定義內容:
借助形體、明暗、色彩、透視等要素來綜合造型,以再現可變光線條件下的客觀對象的表現方法,忽略清晰輪廓而在背景上突現物象的表現形式,稱為“圖繪方法“。
老師提議:用2分鐘時間看書上3幅作品的介紹,請學生講述作品的特點及自己的感受。
學生發言,其他同學可補充。
(說明:分組分別觀察其中一方面內容比較有針對性,使原本較為復雜的內容難度減低,而且學生容易尋找到答案,這是教師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可以確保學生始終持續學習的熱情;同時又可以營造和諧、競爭的學習氣氛,增強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另外,采用學生自學、學生講解的辦法,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還會產生新鮮感。)
老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重點分析幾幅作品,感受名作的藝術魅力。
1.蒙娜麗莎 (意大利) 達芬奇
介紹達芬奇創作這幅畫的社會背景——文藝復興時期……
展示同時代另一幅作品《寶座上的圣母和圣嬰》,畫面人物形象僵滯,表情呆板,形體 表現較為平面。
提問:你對這兩幅作品的印象?
介紹達芬奇的繪畫藝術——“明暗轉移法”,畫面色調從明到暗徐徐過渡,沒有明顯的分界,更加符合視覺真實的表現形式。
師生共同分析討論: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
蒙娜麗莎剎那間神秘的,實質上是極其含蓄的微笑的表情,給人以豐富的聯想,不僅是出色地表現一個美麗的女性,而是生動地體現了一個新的時代的精神的美,是一種徹底掙脫宗教禁錮而蘇醒了的人性與復活了的靈魂的展現。之所以說她是個謎,因為她的微笑是一種永恒的、象征性的表情,又富有母親的溫柔、仁愛……
2.自畫像 (荷蘭) 倫勃朗
提問:作品表現的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用了什么方法?
老師歸納:倫勃朗繪畫的最大特點——光線、色彩的處理,倫勃朗非常善于表現集中光線下的人物。筆法—簡約蒼勁,筆觸有力地突出形象最重要的部分。
3.宮娥 西班牙 (委拉斯開茲)
簡單介紹畫家:宮廷畫家,具有非凡的把握對象個性的能力,描寫宮廷生活的有趣畫面,這幅類似相機抓拍下來的圖象,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顯露了畫家苦心經營的匠心。
提問:你能感受到畫家在人物安排上的匠心所在嗎?
光線運用非常奇妙,門洞里透出的光線和前景光線將人物安排在幾個不同區域,主要人物公主衣服上的迷人光澤。
多媒體配樂展示多幅圖繪為主的名作,加深理解。
主要有: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倫勃朗的《浪子回頭》、《夜巡》、《呢商同業公會理事》等作品。
三.討論交流
1. 中外美術作品運用線條的異同。
中國歷代畫家以線條為造型最基本的手段,如各種描法,山水畫的各種皴法等。一方面體現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另一方面又是畫家個性情趣的流露。西方繪畫則從力學、精神力學和心理學等角度出發,對線條的純粹語意進行多方面的表現嘗試,運用線的各種不同變化,來表現物象的各種情緒或質感,把線造型的觀念拓展為視覺經驗的寬泛領域。
2. 蒙娜麗莎的微笑和倫勃朗的飽經滄桑哪一個更吸引你?為什么?
多媒體配樂展示幾幅作品,主要是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的代表作品(選擇較為現代的、活潑的背景音樂)
印象主義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持陽傘的女人》、《睡蓮》等。
后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
《靜物》、《紅衣少年》、《向日葵》、《星空》、《郵差盧南》、《白馬》等。
“立體主義”代表人物畢加索的作品《小提琴》、《三個樂師》、《夢》等。
提問:這些作品與前面所見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特點嗎?用一句最簡潔的語言概括。
(討論1-2分鐘)提示(圖繪方法中側重于造型的哪一方面的表現)
匯報討論結果
老師小結:明亮的色彩、模糊的輪廓、動感的筆觸、對自然的純真描繪、不可思議的夸張、變形….
這些就是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畫派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中包含著圖繪表現的特點,但更側重于對光、色、形態的某些特殊表現,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繪畫風格及派別。這將是我們下一節課要走進的藝術世界。
(說明:藝術是相通的,用音樂配合風格不同的畫面的展示,可以引導學生更為準確地體會、感受作品的意境、特點、魅力,也是視、聽、說的有機結合。另外,本節課主要是從造型表現形式上的介紹,不同的表現形成不同的繪畫風格,這部分內容的點到為止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同時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節課學習主要畫派作準備。)
(四)作業布置
1. 能否從造型表現的角度以自己的理解,鑒賞自己喜歡的一幅美術作品(寫一篇評述文章)。
2. 分五組課后分別收集五個影響較大的畫派的作品及代表畫家的有關資料,為下一節課上課交流作準備(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野獸主義)
總體說明:“欣賞.評述”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審美眼光、欣賞水平,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想在有限的幾節課中達到這一目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美術課要盡可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教學能產生學生愿意課外繼續探索、自學的延續性效果。基于這些,我在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做法:
首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視、聽、說的交流活動中來,明確學習的目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和目的,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意識地跟隨老師的要求進行有目的的欣賞,從而使學生從對藝術作品直觀的感性的認識,上升到對美術創作的理性的認識。圍繞這一目的,采用盡量把問題留給學生的辦法,在知識的傳授中,既有老師的講解、思考和提問,又有學生的自學、自教、討論、評述,多種方法結合,使一堂課充實而不單調,教學方法的變化又產生了新鮮感,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另外在問題的提出上盡可能角度各異,如在圖繪方法講述中,對三幅作品(《蒙娜麗莎》、《自畫像》、《宮娥》)的欣賞后從三個不同側面的提問,即引導學生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同時選擇學生有感可發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例如《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的解析、對倫勃朗多幅自畫像的類比欣賞感受畫家的坎坷藝術人生等,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參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采用多角度欣賞的辦法,來加深學生對美術造型語言的理解。如,從美術語言的色彩、明暗、線條等的引導、分析、討論,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多方位的表象美;又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分析畫家用筆、用色的特點。如對朱耷的憤世嫉俗、倫勃朗的坎坷滄桑等的背景介紹;還用了畫作對比的方法加深對作品的感性理解和認識,如對《蒙娜麗莎》的欣賞,選取了同時代另一幅作品《寶座上的圣母和圣嬰》與之相比較,來顯示達芬奇繪畫水平技高一籌以及對他首創的“明暗轉移法”的領會。
另外,作品的選取和安排也很重要,在選取作品時注意中外結合,穿插展示,盡可能給學生以豐富的飽滿的信息傳遞。為了使學生能更直觀地欣賞、理解作品,在講解的同時,利用多媒體工具的特殊功能,設計圖、文、聲并茂的課件,在音樂的選擇上盡可能注意符合畫面風格,以最美的藝術氛圍感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是教學活動成功實施的關鍵。新課程教學活動中的教師應多關注自身知識技能的提高、豐富和更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新教材的靈活運用;對新型師生協作及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研究……這些都有待于我們為之不懈探索。
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篇5
計劃課時2課時
前言:不論是普通兒童的繪畫創作,還是著名畫家的繪畫創作,都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造型藝術表現手段 ,例如線條、形狀和色彩等,來進行表現,這些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運用方式便成為作者進行藝術表現或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的藝術語言。
人類早期的繪畫,特別是東方的傳統繪畫,大多以線來進行造型表現,線條既可以具體地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這種藝術表現方法與形式稱為“線描方法”。
第一課時
欣賞與評述:
1、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觀察并說明它們包含著哪些造型要素?是運用什么方法來表現什么樣的感受或意圖。
2、在以前的美術學習中,自己學習過哪種美術語言和表現方法。有什么體會?
欣賞畫家名作:《蒙娜麗莎》、《自畫像》、《宮娥》。
教師講解:
文藝復興以后的西方繪畫,逐漸發展了一種借助形體、明暗、色彩、透視等要素來綜合造型,以再現可變光線條件下的客觀對象的表現方法,這種忽略清晰輪廓而在背景上凸現物象的表現形式,有人稱它為“圖繪方法”。
達-芬奇典范地運用了他所首創并且十分偏愛的“明暗轉移法”,畫面色調從明到暗徐徐過渡,沒有明顯的分界,而與美麗的五官結構自然融為一體,因而創造出更加符合視覺真實的表現形式。
《宮娥》這幅情節性的室內群像畫描繪了真實的西班牙內宮生活場景和歷史人物。變幻而統一的光線,豐富而又和諧的色彩,是典型的圖繪風格的名作。
倫勃朗非常善于表現集中光線下的人物,他常常讓情所獨鐘的光線滯留在自己歷盡滄桑的臉部,以便更加細膩深刻地揭示人的內心世界。
欣賞名畫家作品:《持太陽傘的女人》、《靜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師講解:
“印象主義”畫派著力于光彩、色彩變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們最主要的藝術表現語匯。由于明暗、色彩的變化都以體面結構為基礎,所以“后印象主義”畫家塞尚更熱衷于建構堅實的形體結構。而形體結構的分解與組合,則成了“立體主義”的藝術語言。
莫奈所著力表現的不是他夫人和兒子的個性形象,而好像是某個在陽光照耀和微風吹拂下正在花草叢中漫步的年輕女子,他運用光和色的表現語言塑造出一種給人明快視覺愉悅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義畫家塞尚主張按錐、柱、球體來提煉物體的恒定結構,他畫的《靜物》以凝練的筆法和明確的體面,塑造出比實物更堅實的形體。
作為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要求打破傳統繪畫的視覺一致性,表現自己頭腦中重新組構而成的物象。畫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蘋果被不同的顏色分開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組織在室內外的混合空間之中。
第二課時
討論與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語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現意圖和表達方式。
2、你自己比較熟悉或喜歡哪種表現方法與形式。
教師講解:
單獨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規律的組合,才能構成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例如可以通過色彩的柔和對比來表現女性的清純美感,也可以通過色彩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畫家對人物的熱情感受。美術作品作為整體的審美對象,都有著自己整體的有機結構,而且其中蘊含著人類對形式美的規律的認識與運用。
欣賞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婦人》、《扎辨子的少婦》、《黃紅藍與黑的構圖》。
為了反對以“逼真”作為評價繪畫標準的傳統觀念,馬蒂斯常使用強烈甚至刺眼的對比色,這種顏色組合帶有濃厚的主觀而自由的傾向,因而被人們稱為野獸主義畫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義繪畫作品利用垂直線、水平線和紅、黃、藍、黑、白等顏色構成的平衡組合,構成作品整體的平衡性和諧,明確而嚴格的體現出基本要素組合構成的原則。
印象主義畫家雷諾阿的這幅肖像畫并沒有表現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義的明亮色彩,顏色的對比和過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帶有古典意味的清純為亮麗美感。
評論與總結:
1、你是否認為造型要素和造型藝術表現手段是一種藝術表現或交流的語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術作品常用的藝術語言?
3、懂得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對你欣賞美術作品有什么幫助?
欣賞名家作品:《自由引導人民》、《櫻桃與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頂點,自由女神和人群的頭部處在橫豎黃金分割線的位置,場面宏偉的構圖組織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圓開統一而有變化地組織成面面的主體,襯托它們的是好似圣維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襯布褶紋。
畫中梅花的豎枝與橫枝靠近畫面的橫豎黃金分割線,使人在視覺上產生舒適之感。
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篇6
計劃課時2課時
備課人:angeline
前言:不論是普通兒童的繪畫創作,還是著名畫家的繪畫創作,都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造型藝術表現手段 ,例如線條、形狀和色彩等,來進行表現,這些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運用方式便成為作者進行藝術表現或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的藝術語言。
人類早期的繪畫,特別是東方的傳統繪畫,大多以線來進行造型表現,線條既可以具體地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這種藝術表現方法與形式稱為“線描方法”。
第一課時
欣賞與評述:
1、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觀察并說明它們包含著哪些造型要素?是運用什么方法來表現什么樣的感受或意圖。
2、在以前的美術學習中,自己學習過哪種美術語言和表現方法。有什么體會?
欣賞畫家名作:《蒙娜麗莎》、《自畫像》、《宮娥》。
教師講解:
文藝復興以后的西方繪畫,逐漸發展了一種借助形體、明暗、色彩、透視等要素來綜合造型,以再現可變光線條件下的客觀對象的表現方法,這種忽略清晰輪廓而在背景上凸現物象的表現形式,有人稱它為“圖繪方法”。
達-芬奇典范地運用了他所首創并且十分偏愛的“明暗轉移法”,畫面色調從明到暗徐徐過渡,沒有明顯的分界,而與美麗的五官結構自然融為一體,因而創造出更加符合視覺真實的表現形式。
《宮娥》這幅情節性的室內群像畫描繪了真實的西班牙內宮生活場景和歷史人物。變幻而統一的光線,豐富而又和諧的色彩,是典型的圖繪風格的名作。
倫勃朗非常善于表現集中光線下的人物,他常常讓情所獨鐘的光線滯留在自己歷盡滄桑的臉部,以便更加細膩深刻地揭示人的內心世界。
欣賞名畫家作品:《持太陽傘的女人》、《靜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師講解:
“印象主義”畫派著力于光彩、色彩變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們最主要的藝術表現語匯。由于明暗、色彩的變化都以體面結構為基礎,所以“后印象主義”畫家塞尚更熱衷于建構堅實的形體結構。而形體結構的分解與組合,則成了“立體主義”的藝術語言。
莫奈所著力表現的不是他夫人和兒子的個性形象,而好像是某個在陽光照耀和微風吹拂下正在花草叢中漫步的年輕女子,他運用光和色的表現語言塑造出一種給人明快視覺愉悅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義畫家塞尚主張按錐、柱、球體來提煉物體的恒定結構,他畫的《靜物》以凝練的筆法和明確的體面,塑造出比實物更堅實的形體。
作為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要求打破傳統繪畫的視覺一致性,表現自己頭腦中重新組構而成的物象。畫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蘋果被不同的顏色分開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組織在室內外的混合空間之中。
第二課時
討論與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語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現意圖和表達方式。
2、你自己比較熟悉或喜歡哪種表現方法與形式。
教師講解:
單獨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規律的組合,才能構成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例如可以通過色彩的柔和對比來表現女性的清純美感,也可以通過色彩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畫家對人物的熱情感受。美術作品作為整體的審美對象,都有著自己整體的有機結構,而且其中蘊含著人類對形式美的規律的認識與運用。
欣賞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婦人》、《扎辨子的少婦》、《黃紅藍與黑的構圖》。
為了反對以“逼真”作為評價繪畫標準的傳統觀念,馬蒂斯常使用強烈甚至刺眼的對比色,這種顏色組合帶有濃厚的主觀而自由的傾向,因而被人們稱為野獸主義畫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義繪畫作品利用垂直線、水平線和紅、黃、藍、黑、白等顏色構成的平衡組合,構成作品整體的平衡性和諧,明確而嚴格的體現出基本要素組合構成的原則。
印象主義畫家雷諾阿的這幅肖像畫并沒有表現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義的明亮色彩,顏色的對比和過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帶有古典意味的清純為亮麗美感。
評論與總結:
1、你是否認為造型要素和造型藝術表現手段是一種藝術表現或交流的語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術作品常用的藝術語言?
3、懂得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對你欣賞美術作品有什么幫助?
欣賞名家作品:《自由引導人民》、《櫻桃與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頂點,自由女神和人群的頭部處在橫豎黃金分割線的位置,場面宏偉的構圖組織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圓開統一而有變化地組織成面面的主體,襯托它們的是好似圣維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襯布褶紋。
畫中梅花的豎枝與橫枝靠近畫面的橫豎黃金分割線,使人在視覺上產生舒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