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精選2篇)
第7課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篇1
第7課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馬可﹒波羅東來和《馬可﹒波羅行紀》 造紙術、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的傳播 阿拉伯數字
能力目標 列表歸納中國四大發明對外傳播的簡況,鍛煉整理材料、梳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創造的文明成就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他們之間的和平交往有助于各地文明的兼容并蓄、借鑒互惠和共同進步。
學習重難點
重點 馬可﹒波羅東來 中國四大發明和阿拉伯數字傳播的意義
難點 本課有關文化交流的內容雜、頭緒多,不易掌握。
教材分析 東西方之間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發生,通過商人、使節、游歷者、文人學者的來往,各地的文明發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傳播與交流。本課的馬可﹒波羅東來屬于這種情況。中國四大發明的外傳、阿拉伯數字傳播有的是通過和平交往的方式,也有的通過戰爭,如火藥外傳。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 小組討論 合作探究
學習過程
一、 馬可﹒波羅的東來
閱讀課本50---52頁,自主學習下列知識:
1、時間: 晚期, 旅行家馬可﹒波羅抵達中國。
2、成就:他的經歷和見聞留在了膾炙人口的 中,被譽為“ ”
3、影響:促進 ,開闊 , 對后來 。
合作交流 識圖:認識馬可﹒波羅,讀馬可﹒波羅歐亞旅行路線圖,思考:
1、 用現代地名敘述馬可﹒波羅來到中國經過哪些國家?基本上沿著歐亞之間哪條商路來到中國?
2、 請你想象馬可﹒波羅可能遇到哪些困難?我們應學習他什么精神?
二、 中國四大發明的外傳
閱讀課本52----54頁,自主學習下列知識:
1、造紙術:造紙術的外傳首先傳到亞洲東部 、 、 ;后經新疆或西藏
一帶傳到 ;751年 之戰后,造紙術才正式開始西傳,傳到 、 、 。
2、火藥:中國火藥和火器技術向外傳播始于 , 西征過程中,將他們掌握的火藥、火器知識和制作技術傳到 、 、 。
3、指南針:大約 后期,經 之手傳往歐洲。
4、印刷術:中國的雕版和活字印刷術大概從10世紀末起,相繼傳入鄰國 、 、
。后來經中東地區輾轉傳至 。
合作探究 1、完成四大發明向外傳播表格:
時間 傳入地區 傳播途徑
造紙術
火藥
指南針
印刷術
2、中國四大發明向外傳播有什么意義?(溫馨提示:促進了各地區科技、文化交流,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阿拉伯數字
閱讀課本55頁,自主學習下列知識:
1、發明:最早由 人發明。
2、改進與傳播:經過中古 人的吸收與改進創制而成。后通過北非地中海沿岸傳入 和 各地。取代了原先書寫不變的 數字,并逐漸流行于世界各地。
3、阿拉伯數字的傳播由什么意義?
合作探究 參照16世紀以前的記數符號圖, 比較阿拉伯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體會阿拉伯數字的優點。(在小組內交流)
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畫出知識樹,在小組內交流。
當堂檢測
1、 馬可﹒波羅對東西方交流做出的主要貢獻是
a發現了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b 把西方文化傳播到東方
c 讓西方了解了東方 d把中國文化傳入歐洲
2、 中國造紙術正式西傳是在
a公元7世紀以前 b 東漢時期 c 751年怛邏斯之戰后 d北宋初年
3、 中國火藥和火器技術向外傳播始于
a唐朝 b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4、 最早發明阿拉伯數字的是
a古阿拉伯人 b 古印度人 c 古中國人 d古埃及人
5、 在世界文明的交響樂曲中,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始終是歷史的主旋律。見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作品是
a《馬可﹒波羅行紀》 b 《蒙娜麗莎》 c《一千零一夜》 d《夢溪筆談》
6、 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對外傳播的先后順序是
a東南亞---東亞 ---西亞 b 東亞---南亞---西亞
c 南亞---東亞---西亞 d東亞---西亞---南亞
7、人類歷史上各民族和國家經歷了從相互孤立、隔絕到彼此交流融合的過程。試述在中世紀時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途徑,并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相關知識連接
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
16世紀末西學東漸,歐洲初等數學開始傳入中國。但仍采用一、二、三、四••••••的數目漢字,而未使用阿拉伯數字。
1885年,美國傳入狄考文(1836----1908)與山東平度人鄒立文共同編譯數學教科書《形學備旨》,1891年又完成《代數備旨》,1892年完成《筆算數學》。1893年,蘇州博習學院的教士潘慎文與紹興人謝洪賣合譯《代形合參》,翌年完成《八線備旨》。這些教科書開始明確地在算式里采用了阿拉伯數字,加、減號也改用了現在的+、﹣,分數采用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計數法,比李善蘭的書有了改進。清末改良主義政論家王韜在他的《西學原始考》
中,也介紹了阿拉伯數字通行于西方的情況。1898年后,中國各地紛紛開辦新法學堂,西方數學知識和阿拉伯數字便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
由此可見,阿拉伯數字在中國的真正傳播和普及,應該定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7課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篇2
第7課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數字的發展和傳播;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經歷;《馬可·波羅行紀》及其影響;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
2.能力培養:通過講解課本中的插圖和地圖,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圖表的基本技能;通過對“數字發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等問題的探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區之間雖然會發生沖突與戰爭,但和平共處和友好往來是相互關系的主流,以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意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通過介紹阿拉伯數字的由來與發展,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源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的態度;同時充分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對外國商人、使者頻繁往來元朝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數字的由來、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經歷。
教學難點: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元朝時,有一個外國人在中國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書還曾經風靡歐洲。這個人是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于他的事情。
一、阿拉伯數字
掛《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圖,說明在古代,一條條陸地和海洋商路把歐、亞、非三大洲連接起來;一些商人往來其間,交流物產,傳播文化,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使者,促進了這些地區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引導學生弄清陸地和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線、沿途的自然條件、重要地點。講述早期人類結繩、刻木記事的故事和古代印度人發明0~9十個數字的故事,讓學生懂得文字、數字的發明來源于生活,科學技術的發明同樣來源于生活。
阿拉伯人把中國古代的發明傳入西亞和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阿拉伯人學會0~9的計數方法并對其加以改造,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把“0~9”這十個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的原因。
組織學生討論:數字的發明與運用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何重大作用?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理解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二、元朝宮廷中的意大利人
讓學生閱讀本目課文內容,了解馬可·波羅來元朝的前后、經過及其在元朝的生活工作經歷,認識馬可·波羅不僅把意大利的文化帶到了中國,而且還向西方傳播了中國和東方的文明與文化,是東西方友好交流的重要使者;貞浿袊糯穬热,分析元朝時期外國商人、使者頻繁來往元朝的原因(元代國家統一,幅員遼闊,社會經濟空前繁榮,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展,使西方人產生了對中國和東方的向往與神秘感;元朝時期,中國對外的海陸交通都十分發達,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元朝統治者采取了開放的政策,更促進了中外交往的發展)。
講述馬可·波羅一行來中國途中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難的故事。組織學生討論“《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響”,之后教師總結:它“向西方世界展現了迷人的中國文明”(1971年意大利駐聯合國代表芬奇在歡迎我國參加馬可·波羅東游700周年紀念活動代表團時所說),向西方介紹了當時中亞、西亞、東南亞、南亞、非洲東部各國的情況;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友好往來。
提問:有人認為馬可·波羅根本沒有來過中國,《馬可·波羅行紀》是偽造成的。對此,你怎么看?組織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組織學生討論:“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歷史意義?你打算如何做國際交流的使者?”之后,教師概括總結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世界各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間的聯系與友誼;傳播了先進的文化與生產力,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