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課堂實錄
生6:他們帶去了國內先進的技術、工具和文化知識,在那里從事農業、手工業生產和商業活動,為南洋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點評:這一板塊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教材,落實基礎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從宏觀上把握所學內容,記住基礎知識點。
【重、難點突破】
1.重走“鄭和下西洋”之路
師:請同學們在教材p67“鄭和下西洋路線圖”上找到“劉家港”。(并幫助學生明確西洋與南洋的地理位置,強調圖上“浡泥”就是“加里曼丹島”)請同學們用手中筆重走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學生在教材p67圖上描線。
師:請同學們繪制“鄭和航海圖”簡易示圖(給出提示:選四至五個重要地點,要有出發點和終點,用箭頭相連)
兩生在黑板上演示,其余學生在自己教材上完成。
點評: 這一環節設計得較好。重走“鄭和下西洋”之路,感受鄭和船隊之艱辛,滲透情感教育;感知鄭和下西洋到達許多地區,是一次了不起的航行;通過描線,培養學生識圖、動手能力;通過制作簡易示圖,培養學生將地圖信息轉化為文本敘述的表達能力。
師:點評學生完成的情況,再次強調最遠到達的地區。總結: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國與亞非30多個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并與之建立了友好關系。(引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2.感悟鄭和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教師展示“鄭和遠航與哥倫布遠航比較表”
人物 鄭和 哥倫布
比較結果
地區 西洋 美洲
航 海 情 況
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XX年
次數 7次 4次
人數 27800人 1500人
船數 大船62艘(連小船共計200多艘) 17艘
船只大小 大船長151.8米,寬61.6米 船長24.5米,寬6米
到達范圍 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到達美洲
師:請同學們分析比較結果。
生7:時間早;人數多;次數多;船數多,船體大,范圍廣。
師:從比較結果可以看出:鄭和遠航具有以下特征:時間早、規模大、范圍廣(板書)。所以鄭和的遠航比哥倫布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不愧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點評:這一問題設計較成功。一改過去要求學生背教材中結論的枯燥的接受式學習方法,重視知識獲取的過程,達成課程目標之“過程與方法”。利用表格提供信息,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延伸拓展】
3.鄭和七下西洋的遺憾與啟迪
師:鄭和遠航是了不起的行動,但卻后繼無人。鄭和遠航的壯舉為什么在7次之后就不再也沒能繼續了呢?
展示材料,提醒學生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下西洋的費用方面去思考。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為加強與海外聯系,并宣揚國威,命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
——川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
材料二“支費浩繁,庫藏為虛” ,是終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了約二千艘海船。這些船只主要用于下西洋。其中每只寶船造價約需五、六千銀兩。此外,還要加上各種賞賜品的費用。據說大約花了六百萬銀兩。而直至明中葉時,財政每年稅收不過三百余萬兩。如此宣揚國威的收獲之一,是朝貢使臣大量涌至。永樂年間,每年來貢的外國使團平均七個。在第六下西洋回朝時,竟有十六國遣使臣一千二百人同時來朝!對這些外邦朝貢者,按規矩還要賞賜。明成祖曾說:“朝廷取四夷,當懷之以恩。今后朝貢者,悉以品級賜赍,更加厚不為過也。” 以上還沒有計算生還者要賞賜;死去的大約一萬人則要撫恤。在不堪重負的情況下,這些壯舉只好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