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教學案例(通用4篇)
七上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教學案例 篇1
一、主題:昌盛的秦漢文化
二、--背景:本課主要學習秦漢時期有關宗教、思想和史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學生通過課本、電視、網絡及其它方式,對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們的了解不深入,不系統,對一些歷史概念也比較模糊。為了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課前我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方式搜集、整理與本課相關的材料,以備師生共同交流、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多討論、多思考,盡量讓學生自己總結、概括,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辯證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與點評
(一)導入新課
師生共同回憶秦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教師指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后讓一名學生介紹白馬寺的由來,由此引出佛教的傳入,從而導入新課。
點評:這樣安排是讓學生明白文化現象的產生不是孤立的,要與政治經濟的發展聯系起來分析。在介紹白馬寺由來的時候,我提前安排好一個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她繪聲繪色的講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授新課
1、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教師先提出問題:佛教起源于何地,是何時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教義是什么?當時的中國除了佛教還有什么其他宗教嗎?它興起于什么時間?創始人是誰?教義又是什么?讓學生帶著以上幾個問題讀課文后師生共同總結答案。
(2)學生分組討論:佛教、道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及其影響是什么?(提示:傳播原因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宗教教義加以分析;影響方面讓學生重點舉例說出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學和藝術的影響)。討論后,各組選一名代表發言,總結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后由教師總結宗教得以傳播的根本原因并以列表方式投影總結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發展的影響。
點評:我在講課時把簡單的問題留給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以增強其學習的信心,為了培養學生辯證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能力,我把佛教和道教的傳播原因與影響放到一起讓學生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這兩點在實際應用中都取得了預期效果。但是當我提問“為什么說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到了廣泛傳播,有什么能證明這一點?” 有的學生能舉例說明,也有很多學生答不上來或說不清楚,這說明學生積累的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存在很大差異,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加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介紹司馬遷的生平后,提問: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為什么(讓學生讀教材后,師生共同總結《史記》的史學價值)。
(2)分組討論: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史記》這樣一部史學巨著?他在寫《史記》過程中表現出的哪些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小組代表總結發言后,教師歸納。
點評:這部分內容的討論,很多學生都能踴躍發言,效果很好。學生們對司馬遷精神的理解都挺深刻,但對《史記》價值的理解只是局限于書本上的介紹,我想如果我為學生準備《史記》中部分精彩片斷讓學生欣賞,會更有助于學生對《史記》史學和文學價值的理解。
3、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1)教師展示兵馬俑的一組圖片后提問:秦兵馬俑的藝術特點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的藝術成就?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后回答。
點評:這個環節我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展示兵馬俑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兵馬俑的磅礴氣勢,學生們對我展示的圖片都特別感興趣,很容易就理解了秦兵馬俑的藝術特點,在對這些圖片的欣賞中,自然的培養了學生的歷史審美感,提高了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
(三)小結──師生共同列表總結本課知識點
點評:以列表的方式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學生可以形成清晰的思路,便于記憶,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文化史課程的方法。
(四)探究園地
(1)宗教與邪教的區別是什么?(進行反邪教教育)
(2)提問:兵馬俑為什么都面向東方?(參考《戰國形勢圖》)
四、課后反思:文化史的課知識點多,內容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主次,講清重點,突破難點,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佛教、道教放在一起講,培養了學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從特別現象認識一般規律;我還聯系現實對學生進行無神論和反邪教的教育。另外,多媒體技術的充分應用增強了本課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總的來說,這一--應用于教學實際還是比較成功的,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即初一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不多,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加上有的同學準備不充分,在討論中有一部分學生說不出自己的想法,只會順著課本走或聽從學習較好學生的意見,討論結果難以形成“百家爭鳴”,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還要加強其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七上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教學案例 篇2
海留中學人教版
【課標要求】
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九章算術》和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
能力目標:了解造紙的工序;分析地動儀的原理
情感目標: 認識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 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 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地動儀
【學習難點】 張衡的地動儀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自我檢測(在自學基礎上,完成下列表格)
科技 人物 朝代 成就 影響
造紙術
數學
天文
醫學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分組討論(閱讀87頁導入框和正文3段),思考:
1.紙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有哪些?
2.以上這些書寫材料各有什么缺點?這些缺點紙都能克服嗎?
3.早期生產的紙有什么缺點?
4.蔡倫怎樣改進了造紙術?
(二)看圖學史(看本88頁漢代造紙示意圖)
5.簡要描述造紙的過程。 說說紙的廣泛使用有什么意義?
(三)發現探索
6.如果將地動儀放在北京 博物館,測量新疆南疆地區發生的地震,內布銅柱導向哪個方位?
7.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試分析地動儀的發明有何意義?
三、拓展延伸,感悟歷史
1.紙廣泛用于人類生活得各個領域,你能說說有哪些方面嗎?
2.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人們提倡用“再生紙”又有 何重要意義?
3.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電子信息借助 網絡傳播成為必然,請對紙張用途的前景作一番預測。
四、知識整合
五、鞏固練習
1.以下關于造紙術發明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b.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c.西漢前期就已經出現了用于書寫和繪畫的紙 d.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2.下列歷史人物中,對人類文化的傳播貢獻最大的是( )
a.張衡 b.蔡倫 c. 張仲景 d.司馬遷
3.下列著作,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的是( )
a.《九章算術》 b.《周髀算經》 c.《傷寒雜病論》 d.《綴術》
4.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哪里發生地震,人們很快就會知道,而東漢人也能很快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他們靠的是( )
a.烽火傳報 b.飛馬傳報 c.地球儀顯示 d.地動儀顯示
5. 在漢代如果有人要做全身麻醉的外科手術,你認 為選擇下列哪位醫生更讓人放心( )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李時珍
6.河南省南陽市區有一著名景點──“醫圣祠”,這是為紀念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醫學家而修建的。這位醫學家的著作是( )
a.《本草綱目》 b.《千金方》 c.《傷寒雜病論》 d.《唐本草》
7.東漢名醫華佗對醫學發展的最大貢獻是( )
a.開創了“四診法” b.創制了“麻沸散”“五禽戲”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法 d.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8.秦漢時期科技文化迅速發展的原因是( )
①國家統一 ②生產發展 ③各民族之間的交往 ④科技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閱讀材料:
勤求古訓,博采 眾方
---------張仲景
(1)這句話什么意思?
(2)這段話時張仲景寫哪本書的宗旨?該書在中國醫學史上有何地位?
(3) 他被后人尊稱為什么?
六、中考鏈接
1.(XX年,聊城)下列對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華佗制成“麻沸散” b.蔡倫改進造紙術
c.李春發明地動儀 d.宋應星寫成《天工開物》
2.(XX年,佛山)據《東觀漢記》載:公元2世紀初,蔡倫曾得到當時漢和帝的稱贊,因為他( )
a.改進和推廣造紙術 b.出使西域歸來
c.完成歷史巨著《史記》 d.東渡日本成功
3.(XX年,宜賓)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下列人物在造紙術的改進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是( )
a.司馬遷 b.蔡倫 c.張衡 d.張仲景
4.(XX年,海南)醫術高明,擅長外科手術,研制成全身麻醉的藥劑“麻沸散”,他是( )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5.(XX年,日照)《三國演義》中有個華佗給關羽“刮骨療傷”的故事,下列哪一項不可能是華佗的行為? ( )
a.用“四診法”為其號脈 b.使 用了外科手術
c.運用“五禽戲”幫助康復 d.參考了《本草綱目》
6.(XX年,南陽)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八,在南陽市,總有大量的各界群眾在醫圣祠自動參加祭拜活動,表達對一位醫德高尚、學術造詣深厚且對我國醫學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醫學家的深愛和懷念。這位醫學家是( )
a.黃帝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7.(XX年,重慶)漢朝是中國古代文化大發展時期。漢朝文化輝煌燦爛,領先世界,造福后世。
(1)列舉漢朝文化方面的五項成就。
(2)指出漢朝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參考答案
一、 自主學習,自我檢測
答案見課本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龜甲 獸骨 竹簡 絲帛等
2.價格昂貴 不便于大規模使用 能
3.又薄又軟 不便于 書寫
4.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用 樹皮、破布、麻頭、舊漁網作原料造紙
5.過程略
意義:有利于文化的傳播發展 促進了社會進步
6.發生地震的一側
7.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首創,開創了地震科學的新紀元,他是世界人類從事地震科學研究的先驅和世界公認的地震學的鼻祖。他的這一發明創造,比歐洲早1700多年。張衡以發明震驚世界的地動儀,又一次登上了科學的頂峰。
三、拓展延伸,感悟歷史
1.書寫 繪畫 包裝 可以制作紙質生活用品如紙杯 紙巾 等
2.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有利于推進循環經濟。有利于塑造具有時代特征的城市精神 。
五、鞏固練習
1. b 2. b 3 .a 4. d 5. b 6. c 7. b 8 .a
9.(1)經常總結前人的經驗,廣泛采納民間的藥方
(2)《傷寒雜病論》 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3)醫圣
六、中考鏈接
1.c 2. a 3.b 4.c 5.d 6.b
7.(1)成就:①發明了造紙術;②數學專著《九章算術》成書;③張仲景編著《傷寒雜病論》;④華佗采用全身麻醉方法;⑤司馬遷寫成史學著作《史記》;⑥出現草書、楷書和行書字體;⑦道教興起;⑧張衡發明地動儀。
(2)主要原因: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各民族共同創造;中外交流頻繁;繼承、發揚前代傳統等。
七上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教學案例 篇3
18昌盛的秦漢文化(一)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和改進、華佗和張仲景的成就,
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史做出哪些貢獻?"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二重難點及解決辦法:1、重點:(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2)地動儀2、難點: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初一學生沒有學習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對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3、解決辦法(1) 這一課的重點問題學生比較熟悉,可學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識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形成完整的概念。(2) 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幻燈、掛圖等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容。(3) 地動儀的構造原理和一些專門的科技名詞,以教師講述為主,但必須做到概念準確。(4) 用歸納法,讓學生多做、多讀、多講,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概括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三、課時安排:1課時四、教具準備:多媒體、紙、竹簡五、過程1導入新課(請同學們一起讀本課的引言,然后教師概述)我們已經學過的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情況,這個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正是文化大發展的有利條件。從18、19課,我們都來學習秦漢時期的文化。2講授新課(提問)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么?(板書)(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 從竹簡到紙的發明前面我們講過甲骨文。后來人們又把文字寫在竹木簡、帛上。帛是絲織品,比竹木簡輕得多,可又太貴了。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接著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紙是怎樣發明的?2)紙的出現對人類有哪些貢獻?。(板書)2蔡倫改進造紙術公元1XX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后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接著又讓學生思考第2個思考題: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請同學們回答后教師歸納): 造紙術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板書)(二)、《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有很多數學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并且傳到了十幾個國家被當作教科書。(板書)(三)、地動儀請同學們思考:在發生地震時,我們怎樣才能感知?東漢科學家張衡又發明了地動儀。(板書)(四)、華佗和張仲景首先向學生點出: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中國有很多著名醫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最大的是張仲景和華佗。 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藥劑,“五禽戲” “ 醫圣”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五、課堂小結秦漢時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使得這一時期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為可能,這是秦漢人民留給后人的一筆珍貴遺產,也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六、課堂練習見課件制作。附:板書設計一、造紙術: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二、《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的一部數學著作。三、醫學成就:1、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藥劑,“五禽戲” 2、“ 醫圣”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 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的議器
七上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教學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識:(1)掌握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以及外傳。
(2)認識《九章算術》的重要成就。
(3)知道張衡發明地動儀。
(4)了解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2、能力:(1)課前讓學生回去嘗試著制造一張紙,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
(2)通過創設情境:“假如你是張衡,如何用地動儀測定出汶川大地震的方向?”讓學生運用地動儀的測定地震的原理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地震災害,培養學生學以至用的能力。
(3)通過讓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讓學生算一算寫XX個字,所需要紙張和竹簡的重量,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紙的優越性。
(2)課前讓學生回去嘗試著制造一張紙,課上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展示成果,并講述造紙過程及其感受,讓學生形象地了解造紙工藝。
(3)通過顯示材料,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作出的貢獻。
(4)通過創設情境:“假如你是張衡,如何用地動儀測定出汶川大地震的方向?”讓學生運用地動儀的測定地震的原理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地震災害,從而理解了地動儀的測定地震方向的原理。
(5)通過顯示材料,了解華佗、張仲景在醫學上的貢獻,同時感受到秦漢時期我國醫學承上啟下,獲得巨大發展,并對后世我國中醫和世界醫學影響深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讓學生認識這種昌盛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經濟發展作貢獻的歷史使命感。
(2)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產生的許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3)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要善于觀察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并且我們的發明創造也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二、難點:讓學生認識到要善于觀察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并且我們的發明創造也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1、教師拿著一張紙,問:這是什么?紙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它們可以用來做什么?如果家里沒紙了,你的生活會怎樣?
2、紙對于我們的生活太重要了,我們需要它!問:紙是不是現在發明的?那么在我國,人們什么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紙了?(西漢早期)那個時期的文化有怎樣的發展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到那個時期去看看。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板書)
(二)學習新課:
1、那時的紙是用什么原料做的呢?(麻纖維)
顯示《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的紙質地圖殘片》,教師介紹: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
一、紙的發明--------西漢早期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
1、問:為什么說西漢早期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
2、問:(1)西漢以前的戰國、秦朝時期,人們是用什么作為書寫材料的?(竹簡、木簡、絲帛)
(2)接著問:聯系生活以及前面所學的內容,想一想:人們為什么不繼續使用竹簡、木簡、絲帛作為書寫材料,而要發明新的書寫材料-----紙呢?
(學生可能會談到“竹簡、木簡笨重,絲帛昂貴”,教師再通過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要善于觀察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并且我們的發明創造也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引導:
(1)算一算:(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感知竹簡作為書寫材料的缺陷,從而理解發明紙張的必要性。)
①一片竹簡最多能寫20來字,一卷竹簡由十幾片竹片串成,最多能寫多少個字?(一卷竹簡有一斤多重)
②一張紙可以寫多少個字?如果用竹簡書寫XX個,需要多重的竹簡?
我們書包里有20多本書,如果用竹簡書寫,就有十幾噸重了。我們不是背書包,而是背卡車啦。
(2)舉出一些例子:
①顯示:《西漢文學家東方塑向漢武帝上奏本》圖片。(圖上兩個抬著一捆捆竹簡,就是東方塑的奏本。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簡,派了兩個人才抬進宮去。)
②秦始皇每天還批閱120多斤重的公文。
師總結過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發現竹簡、木簡笨重,使用不方便,也不容易保存;而絲帛雖然輕盈,但是太昂貴,平民老百姓用不起。再加上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于是就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發明了紙。
過渡: 西漢早期,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 但這時候的紙的質量比較差,產量也不高,人們不斷地摸索、改進,最終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問:誰改進了造紙術?
二、造紙術的改進-----蔡倫
【歷史相冊】
展示蔡倫畫像,通過讓學生給蔡倫制作一張個性名片來介紹蔡倫其人其事。
制作個性名片
【姓名】:
【朝代
【職業】:
【人物事跡】:
【人物影響】:
【人生格言】:
可以引導:問:蔡倫改進造紙術,有哪些突破?
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后,造紙原料容易找到、便宜,紙張質量也提高了,于是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紙成為竹簡、木牘、絲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
三、造紙流程
1、讓學生結合《漢代造紙示意圖》,想一想:紙到底是怎樣造出來的呢?(課前讓學生回去嘗試著制造一張紙,課上展示,談感受,這樣就能讓學生形象地了解造紙工藝。)
水浸 切碎 洗滌 蒸煮 漂洗 舂搗 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 撈取紙漿 干燥后即成為紙張
師補充講解:“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干燥后即成為紙張。
過渡:三、四世紀(魏晉南北朝)時,紙不僅在我國國內大紅大紫,深受歡迎,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廣泛的書寫材料,而且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耀眼明星。
四、我國的造紙術走向了世界
1、師講述:魏晉南北朝時,我國造紙術最先傳到朝鮮和越南,大約在隋朝末年,由朝鮮傳到日本。唐玄宗時,造紙術飄洋過海來到阿拉伯。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又把造紙術傳入了歐洲。400多年后,傳到美洲。19世紀,澳洲也建起了造紙廠。這樣,我國勞動人民發明的造紙術傳遍了整個地球。
2、請大家以“自從有了紙。。。。”為題寫一句話,表現紙的發明給全世界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為了讓學生能談到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顯示下列材料進行引導。)
顯示材料:
材料一:在紙傳入以前,朝鮮、日本也用竹木簡或帛寫字;印度人用白樹皮和棕櫚葉寫字;埃及人用紙草的內皮寫字;而歐洲人用羊皮寫字。這些書寫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則很昂貴。據說歐洲人寫一部《圣經》,要用300張羊皮。
材料二:紙張的橫空出世如一道霹靂將禁錮人類文明的枷鎖打碎,文明與知識的雪花在一夜之間飄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材料三:“紙對后來西方文明整個進程的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
-----德克·十德《中國物品西傳考》
學生發言后,教師補充總結:(1)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在中國最早出現,使得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遠遠超過了同時代別的文明。
(2)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知識在平民中得到普及,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紙張的橫空出世如一道霹靂將禁錮人類文明的枷鎖打碎,文明與知識的雪花在一夜之間飄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過渡:由于生活的需要,紙張橫空出世,而還有許多發明創造也是在人們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中產生的?其中就有數學知識。
問: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數學知識?(學生可能會談到買菜、量房子等。)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引導:這需要哪些數學知識?
大家知道嗎,在我國,人們很早就掌握這些數學知識了。問:什么時候,在哪本書中有記載呢?
【數學天地】:九章算術
1、主要內容:
通過把《九章算術》的主要內容設計成表格并展示,讓學生了解到秦漢時期的人們創造了許多數學知識來解決在生產生活遇到的問題,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創造能力,從而讓學生意識到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創造。
章節
內容:
"方田"
田畝面積的計算。
"粟米"
谷物糧食之間按比例的折算。
"衰分"
比例分配的問題。
"少廣"
已知面積、體積,反求其一邊的寬廣等,專講開平方、開立方。
"商功"
一些工程(筑城、修堤、開渠、堆糧)的計算,包括求體積。
"均輸"
合理攤派賦稅。
"盈不足"
盈虧、比例問題的解答。
"方程"
線性方程組的解法,用消元法解答了三元一次方程組,出現了負數。
"勾股"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種問題。
師講解:書中有各類實際應用的數學題246個,這些題按解題的方法和應用的范圍分為9大類,所以稱為 九章算數 。九章算術 的命題,都是從實際生活中提出的問題,包括田畝和土方計算 土地和距離測量 粟米交換 倉庫體積 賦稅攤派等.這些問題的解答,應用了分數計算方法 開平方 開立方 二次方程和聯立一次方程的解法,這在當時居世界領先地位. 九章算數 中提出的負數概念和正負數的加減運算,在世界數學史上是最早的。唐宋時《九章算術》是國家明令規定的教科書,北宋時由政府刊刻,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隋唐時就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已被譯成日、俄、德、法等多種文字。《九章算術》是先秦數學成就集大成的總結,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對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過渡:XX年5月12日14時28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時刻,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山崩地裂,生命臨危,頃刻間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成為許多人心中永遠的回憶,也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痛和感動。
1、提出問題:面對地震災害這個惡魔,難道我們就束手無策,聽天由命嗎?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
2、東漢時,地震也頻繁發生,那時有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他是誰?這個儀器叫什么名字?
3、接著顯示地動儀模型,提出問題:假如你是張衡,如何用地動儀測定出汶川大地震的方向?(注:汶川位于我國西部,緯度:31.0°n ,經度:103.4°e)
師在學生介紹之后進行總結:據學者們考證,張衡在當時已經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銅柱”實際上起到的正是慣性擺動的作用。而歐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問:張衡除了在科研方面有巨大的成就之外,他又有怎樣的人格魅力呢?
過渡:我們的生活中不免會遭遇難以抗拒的自然災害,要想生存下去,除了普通老百姓的勤勞和智慧外,也離不開勤于鉆研、造福百姓的科學家。而疾病也會帶給人們傷痛,除了我們要樂觀面對,平時積極鍛煉身體之外,還需要誰。。。。(醫生)
【醫學詩篇】
華佗(擅長外科、“麻沸散”、五禽戲)
1、問:如果生病了,你是喜歡去看西醫,還是中醫?為什么?
引導:(1)西醫做手術打麻醉針,而東漢以后,中醫做手術用什么辦法進行麻醉呢?(麻沸散)是誰發明的?(華佗)
(2)課間操時間我們做什么運動來鍛煉身體?(體操)大家知道嗎,在東漢時華佗就發明了強身健體的體操,是什么呢?(“五禽戲”) 為什么叫“五禽戲”?勤練“五禽戲”的人身體會怎樣?大家想不想自己也身強體壯,健健康康啊?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2、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安徽華佗國藥廠。問:人們為什么如此懷念華佗?
師總結:華佗擅長內、外、婦、兒、針灸等各科,對外科尤其精通。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新的學說。是東漢民間的“神醫”。他一生專職醫學,不追求名利富貴,曾多次拒絕朝廷和地方的征召、舉薦。只愿作一個平凡的民間醫生,以自己的醫術來解除病人的痛苦。他樂于接近群眾,足跡遍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眾的信仰和愛戴。
過渡:華佗擅長外科,東漢時期還有一位醫學家,他擅長內科,問:他是誰呢?(張仲景)
張仲景(擅長內科、《傷寒雜病論》)
1、顯示圖片醫圣祠。醫圣祠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它是"醫圣"的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
兩側是一幅對聯:上聯是“陰陽有三,辨病還需辨證。”下聯是“醫相無二,活國在于活人。”問:為什么給張仲景墓祠寫這樣的對聯呢?
引導:(1)張仲景的這種“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和“八綱”、“八法”等治療方法都在哪部書中闡述呢?(《傷寒雜病論》)
(2)介紹張仲景走上從醫道路的緣由。他從醫之后又是怎么做的?
由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后來,為了紀念張仲景,百姓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所以醫生也就成了"坐堂醫生"。
問:了解了華佗、張仲景的人生經歷,大家有什么感受?
(三)課堂鞏固:
把本課書的內容制成表格,讓學生完成表格
項目
人物
成就
造紙術
蔡倫
西漢發明了紙/改進造紙術(東漢)
數學
/
《九章算術》
天文學
張衡
制成“地動儀”
醫學
華佗
“麻沸散”、“五禽戲”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1、今天我們學習了秦漢時期科技方面的內容。了解了許多重要科技的發明及其對人類生活的重大影響。接著問:為什么秦漢時期的文化如此昌盛?
點撥: 原因:(1)政治統一 (2)經濟發展
(3)社會安定 (4)民族交流
2、學習了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感悟?
(四)課外延伸:
在當今社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哪個國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優勢,就會在此后一定時期內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科技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那么我們青少年應該如何應對,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