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教學案例
一、主題:昌盛的秦漢文化
二、--背景:本課主要學習秦漢時期有關宗教、思想和史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學生通過課本、電視、網絡及其它方式,對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們的了解不深入,不系統,對一些歷史概念也比較模糊。為了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課前我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方式搜集、整理與本課相關的材料,以備師生共同交流、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多討論、多思考,盡量讓學生自己總結、概括,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辯證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與點評
(一)導入新課
師生共同回憶秦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教師指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后讓一名學生介紹白馬寺的由來,由此引出佛教的傳入,從而導入新課。
點評:這樣安排是讓學生明白文化現象的產生不是孤立的,要與政治經濟的發展聯系起來分析。在介紹白馬寺由來的時候,我提前安排好一個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她繪聲繪色的講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授新課
1、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教師先提出問題:佛教起源于何地,是何時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教義是什么?當時的中國除了佛教還有什么其他宗教嗎?它興起于什么時間?創始人是誰?教義又是什么?讓學生帶著以上幾個問題讀課文后師生共同總結答案。
(2)學生分組討論:佛教、道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及其影響是什么?(提示:傳播原因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宗教教義加以分析;影響方面讓學生重點舉例說出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學和藝術的影響)。討論后,各組選一名代表發言,總結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后由教師總結宗教得以傳播的根本原因并以列表方式投影總結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發展的影響。
點評:我在講課時把簡單的問題留給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以增強其學習的信心,為了培養學生辯證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能力,我把佛教和道教的傳播原因與影響放到一起讓學生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這兩點在實際應用中都取得了預期效果。但是當我提問“為什么說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到了廣泛傳播,有什么能證明這一點?” 有的學生能舉例說明,也有很多學生答不上來或說不清楚,這說明學生積累的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存在很大差異,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加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介紹司馬遷的生平后,提問: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為什么(讓學生讀教材后,師生共同總結《史記》的史學價值)。
(2)分組討論: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史記》這樣一部史學巨著?他在寫《史記》過程中表現出的哪些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小組代表總結發言后,教師歸納。
點評:這部分內容的討論,很多學生都能踴躍發言,效果很好。學生們對司馬遷精神的理解都挺深刻,但對《史記》價值的理解只是局限于書本上的介紹,我想如果我為學生準備《史記》中部分精彩片斷讓學生欣賞,會更有助于學生對《史記》史學和文學價值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