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七年級歷史教案 >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精選6篇)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17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精選6篇)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篇1

  示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西漢和東漢興衰的基本脈絡。

  2.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能力目標

  1.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打好學習歷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標

  1.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鼎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

  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學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難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方法

  1.聯系法:對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凋敝的情況,應引導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內容,從回憶舊課內容分析出原因。讓學生學會用聯系的方法把握歷史發展的脈博。

  2.講解法:對于課文中一些難點,需要教師用講解法來解決問題,比如對于漢武帝大一統的歷史意義,就可以通過講解讓學生全面、系統地理解。

  3.討論法:在本課重點子目講完之后,可指導學生討論“漢武帝的大一統是怎樣形成的?”并用圖示小結,旨在指導學生梳理知識的思路。

  教具準備

  1.投影儀。

  2.寫有史料的膠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請同學們看一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公元前2XX年5月,為慶祝漢朝建立,漢高祖在洛陽大宴群臣。宴會上,他要求大臣談談戰勝項羽的原因。大臣們各有各的說法。劉邦認為他們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就說:“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們,這是取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想想看,漢高祖這話對不對?為什么?劉邦打敗項羽后,建立了西漢王朝。在西漢,出現了我國封建史上第一個盛世,這個盛世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衰落的?學了今天這一課,我們就會明白的。

  [導入語例示二]

  在我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過程中,漢朝是一個重要階段。一般認為,其發展規律為:秦創立—漢鞏固—隋唐完善—兩宋強化—照清達到頂峰。漢朝在中間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漢朝在中央集權制發展中所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表現是“漢武帝的大一統”。那么,漢武帝的大一統出現的背景是什么?中間包括有哪些內容?影響如何?這些問題,只有學習了這一課之后,才會明白。

  [導入語例示三]

  同學們,我們在學習古代史時,要接觸到封建社會史里的“治世”和“亂世”兩個概念。治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亂世有“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安史之亂”等。今天,我們首先要接觸到的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那么,這兩個治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對歷史的發展有何影響?這是我們學習這一課將要接觸到的問題,下面我們來看具體內容。

  [板書]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

  1.兩漢初年的社會狀況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文第一段的內容,從中找出描寫西漢初年社會狀況的句子。

  [學生回答]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是一片荒涼景象。那時牲畜奇缺,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車。

  [教師講解]確實如此,西漢初年,有三大社會問題非常突出:一是經濟凋敝;二是邊境不安;三是諸侯王割據稱雄。其中經濟問題最大,請同學們看屏幕。

  [投影顯示]

  (一)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史記•平準書》

  (二)

  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教師講解]上兩則材料分別選自《史記》和《漢書》,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初的經濟狀況,不光谷物奇缺,物價昂貴,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那么,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前面所學過的內容,再互相討論一下,得出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的原因。

  [學生看書、討論]……

  [學生回答]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農民戰爭的破壞以及楚漢戰爭的破壞。

  [教師引導]再具體一點。

  [學生回答]秦朝時,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萬,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沉重的賦稅使農民大量破產,使社會出現了經濟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影響,就出現了材料中所提供的現象。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繼續往下看,了解一下漢朝的統治者是怎樣克服這種困難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他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間,宮室、園林沒有什么增加。他修建的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等裝飾,只能用陶瓦。

  [教師過渡]我們把西漢初年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們針對經濟凋敝采取的這些措施叫做“休養生息”或“與民休息”。下面我們按知識點把這些措施重列一下:

  [板書]2.西漢初年的體養生息政策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

  ①輕徭薄賦  ②重視農業  ③提倡節儉  ④以德化民

  [教師講解]西漢初年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是建立在吸取秦亡教訓的基礎上的。建漢之初,劉邦就多次組織人討論秦亡原因。當時儒生陸賈向劉邦提出“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建議,劉邦覺得很有道理,遂指使陸賈把秦朝失天下的原因和以往帝王治天下的經驗總結出來,成為《新語》十二篇。劉邦看了以后很受啟發,認識到秦朝之所以滅亡,就是秦朝的統治者對人民狠毒殘暴,加之沉重的徭役,殘酷的刑罰,副得廣大群眾走投無路,才有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采取了“反秦之弊,與民休息”的政策。他鼓勵士兵回鄉生產,免除他們的徭役、田租,改秦時的十稅五為十五稅一,受災地區可以免租稅等。后來漢文帝即位后,以高祖劉邦的既定方針為基礎,推行了一系列治國利民的政策,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他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曾多次講過:“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民有吃有穿,天下才會太平。”為發展農業生產,他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廢除了田租。每年的春天。他還親率大臣耕作,生產供祭祀用的糧食。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他還規定農民種地沒有種子,由各縣借給他們;沒有口糧,由各縣貸給;發生天災,由各縣賑濟。文帝一生提倡節儉,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見的。他在位23年,宮室、園林、狗馬、衣服、車駕都沒有增加。文帝平常經常穿著黑色的衣服,就連對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要求也很嚴格,規定衣裙下擺不準拖到地面,帷帳是素面,全不刺繡,也沒有花邊等。他修建陵墓時,下令隨葬品只有陶器,禁止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他在遺詔中說:“給我送葬的車馬,不準陳列兵杖;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帶寬不超過三寸;治喪期要短;在治喪期間,不要禁止百姓結婚 、祭祀、飲酒與吃肉。”漢景帝劉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個比較有名望的皇帝。他即位后,繼承和發揚了漢文帝時期的傳統,把文帝開創的安定富足的局面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稱。漢景帝和漢文帝一樣,強調以農為本,繼續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他在位的第一年,雖然復收農田半租,堅持三十而稅一,但這仍然是很輕的稅收。由于景帝體恤民情,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使西漢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一派國家安寧,人民豐衣足食的繁榮景象。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具體表現:

  [板書]3.“文景之治”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先把課本第三段大字內容看一次,然后復述“文景之治”的表現。

  [學生看書]……

  [學生復述]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國家的糧倉豐滿,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統治稱為“文景之治”。

  [教師引導]同學們,“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是建立在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基礎上的,而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訓的條件下開始的。而秦亡又是因為暴政。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個反映,而漢文帝陵的修建卻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一個縮影。理由就是一個豪華、一個簡陋。現在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第一個“動腦筋”的內容,說說你們的看法。

  [學生回答]秦始皇陵規模巨大,里面猶如堂皇的地下宮殿;漢文帝預修陵墓,要求從簡,只要陶瓦作裝飾。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實施的是暴政,刑罰殘酷,激起反抗;漢文帝實施的是仁政,減輕刑罰,“以德化民”,反而促進社會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漢文帝獎勵農耕,減輕徭役兵役,社會經濟因而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教師講解]下面,我們先來看一則材料。

  [投影顯示]

  漢興七十余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史記•平準書》

  [教師講解]這則材料說的就是“文景之治”的具體表現。除了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倉庫皆滿,府庫有馀財外,還有的就是老百姓的騾馬拴滿了街巷;官吏也很穩定,小吏任職長的,竟做了一輩子。因此,有些官吏往往由于任職時間長,把官號變成了姓氏,如管倉的姓倉,管庾的姓庾等。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的安定。同學們,漢司馬遷在史記里除了描寫了漢文景時社會繁榮的景象外,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矛看:“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什么意思呢?即盡管西漢王朝強盛了,但一些舊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而新的社會問題又出來了。這時候,再采用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時的“無為”手段來進行統治,就有點不合時宜了。現實要求,統治政策必須由“無為”向“有為”轉變。這就是我們將要講到的第二個問題。

  [板書]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大一統的背景

  [教師引導]下面,請同學們把“漢武帝的大一統”這一子目的內容仔細地閱讀一次,找出漢武帝即位后面臨的社會問題,也即大一統的背景。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一、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相當的勢力。二、西漢初年,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諸王門下聚集許多賓客,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

  [教師補充]除上述兩點之外,還有匈奴仍然威脅北部邊境,商人勢力開始膨脹,地方豪強勢力壯大,武斷鄉曲,土地兼并問題也日益嚴重等等,這一切,都把加強中央集權提到日程上來。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所提到的,都是西漢存在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西漢王朝必須加強中央集權。現在我要問的是:客觀環境要求實行中央集權,那么,漢朝當時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是否具備?如具備,主客觀條件各是什么?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漢朝當時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已經具備。漢武帝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是主觀條件;漢文景之治的出現,為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物質條件。(教師可從物質、人才方面作引導)

  [教師總結]這個問題基本解決,我們用板書系統一下:

  [教師引導]下面請同學們再從課本上找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

  [學生回答]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使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削去當時半數的侯國。漢武帝為改變諸侯招集賓客非議中央的局面,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各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五經作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的學說。

  [教師總結]我們用簡單的兩句話來概括一下,再用板書表示:

  [教師講解]漢武帝繼位時,諸侯王國的勢力雖然已有所削弱,但這些皇子皇孫的特殊地位,使得他們有恃無恐,常有不法行為;又有許多趨炎附勢之徒為之出謀劃策,所以打擊削弱諸侯國,解除王國權力,掃除封建中央政權的隱患就成為加強中央集權的首要措施。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其內容是,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守統轄。這樣,既可把王國的地盤化大為小,以分散其勢力,又可使這些受封的子弟“聯恩盡孝”。“人人喜得所愿”,擁護中央,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這里請同學們注意的是,“推恩令”沒有頒布之前,在諸侯王死后,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地盤,而且是原樣大小繼承,王國的勢力不會被削弱。推恩令的推行,實際上是一種“化整為零”“分而治之”的策略。這樣,不僅王國勢力縮小,無力對抗中央,而且原來沒有繼承權的庶子們分到了地盤,變成了中央集權的擁護者。除此之外,在公元前1XX年,武帝為祭宗廟,要列侯獻酎(zhòu)金助祭。以所獻酎金份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為借口,廢列侯106人的爵位。這就是所謂的“酎金奪爵”。以后,又以其他罪名廢掉一些侯國。終漢武帝之世,漢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下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漢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據勢力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另一個措施便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請同學們看下面投影:

  [投影顯示]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傳》

  [教師提問]“文藝之科孔子之術”指哪家學說?

  [學生回答]儒家學說。

  [教師講解]同學們請注意,這里的儒家學說已非孔孟所提倡的儒家學說,而是經過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家思想,我們稱之為新儒學。新儒學的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雜以陰陽五行及法家思想的某些成分。其主要內容是“君權神授”“外儒內法”“三綱五常”“德刑并用”。這種王道、霸道雜用的統治思想,一直為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從此,以孔孟為正宗的儒家學說逐步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同時,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養統治人才,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設太學,置五經博士官,教授儒家經典。興辦太學、培養了封建統治人才,促進了儒學的傳播,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思想控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設立太學是漢武帝在思想文化領域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下面,我們看一下漢武帝大一統的意義:

  [板書]3.漢武帝大一統的意義

  (重點強調經過漢武帝的大一統,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也進入它的第一個鼎盛期。)

  [教師引導]同學們可根據黑板上列出的“漢武帝大一統”圖示討論,“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討論](略)

  [學生總結]漢武帝時,由于新舊矛盾的交錯,迫使西漢中央政府必須實行中央集權統治,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經過漢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西漢的經濟實力增強,具備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物質條件,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這二者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可能性。漢武帝通過下令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侯國和其他辦法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治等措施,最終實現了大一統。(該問題只要學生意思說對即可)。

  [教師引導]同學們,大一統的漢朝不僅包括西漢,還包括東漢,那么,東漢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由誰建立起來的,東漢的歷史是怎樣發展的?等我們學了下面的內容,就會明白的。因為我們本課的重點內容是西漢王朝,所以對于東漢的歷史,同學們先看書,對其先有一個了解。然后教師只梳理一下思路, 同學們能把握住發展脈絡即可。

  [學生看書]……

  [教師梳理]西漢后期,朝政腐敗,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社會動蕩不安。公元9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不久滅亡。在農民起義推翻莽新政權的過程中,西漢皇族劉秀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公元25年在洛陽稱帝。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輕徭薄賦,整頓吏治,使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被史家譽為光武中興。

  東漢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齡偏小,無法主政,政權落到了外戚手中,小皇帝長大后又依靠身邊的宦官奪回政權,重用宦官,宦官開始執掌政權。這樣,在東漢中期后,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朝政更加黑暗。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爆發。東漢政權在農民戰爭的打擊下,名存實亡。

  [布置作業]

  1.漢朝(西漢)提倡節儉最為典型的皇帝是

  a.漢皇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答案:b

  2.漢武帝的“罷黜百家”是指

  a.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各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答案:b

  板書設計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

  1.西漢初年的社會狀況

  三、東漢的統治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篇2

  教與學的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西漢的興衰,掌握漢武帝“大一統”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記住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時期。

  2、過程與方法

  自學和 分組討論“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與學的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文景之治

  教與學的難點:理解“大一統”的含義

  教與學的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方案一:閱讀課本導入框內的故事,將注意力帶入西漢建立慶功宴的 喜慶氛圍。思考: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如果你是漢高祖,你會怎么做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探究一下西漢的歷史。

  方案二:課件顯示電視劇《漢武大帝》片段,說明:上堂課我們學 習了《秦王掃六和》一課,認識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歷史上和他并稱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 大略的漢武帝。今天,我們將步入西漢的歷史。

  也可以利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通過學生回答 秦皇、漢武及他們的歷史功績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建構知識:

  自學要求:依據下列問題自讀課文,勾畫重點知識,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列出知識結構,并將自學中發現的疑難點記錄下來以備交流。

  1、西漢建立后,漢高祖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發展經濟?這些措施實施后,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3、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

  4、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義?

  漢武帝能實現大一統的客觀及主觀條件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釋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自學過程中產生的疑難問題。(3分鐘)

  ㈡師生合作:共同探究解決本課的重點難點問題。對于本課的重點知識文景之治和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在學生看書后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或)讓學生分類(政治、思想等)明確答案,并給予學生3分鐘的記憶鞏固時間。

  1、回憶一下前一課中的秦始皇陵,對比漢文帝對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覺得有什么不同之處嗎?再對比一下他們在位時的作為,說說你的看法。

  【引導】要聯系前面所學知識綜合分析:①引導學生把漢文帝與秦始皇進行比較,引出“成由奢,敗由奢”。②要說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過引導分析,應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逐漸形成一個認識:分析歷史問題要“讓史實說話”,論從史出。

  2、漢武帝實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統。理解“大一統”的含義。

  【引導】“大一統”在《辭海》中解釋為:“大,猶言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統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稱封建王朝能統治全國為大一統。漢武帝時期,政治上一統于皇帝,思想上一統于儒家思想。此外,漢武帝在經濟上、軍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從而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統”的含義并非單純指領土上的“統一”,它還有著更廣泛的內涵,包括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此處應該提示學生 聯系董仲舒的主張理解大一統的含義)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聯系并思考:比較一下,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歷史上誰的功勞大?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共同形成答案。

  【引導】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比較問題。評價歷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跡一分為二的去進行,既要肯定其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a秦皇和漢武在歷史上都是有功有過,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b用一句話概括秦始皇和漢武帝的豐功偉績。c此處可延伸至:比較秦漢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處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對歷史進行縱橫比較和歸納。

  五、反思總結,能力提升:

  利用板書小結本課內容,鞏固基礎知識:

  整個西漢的歷史,好比一場登山接力 賽。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笑到最后,創建了西漢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漢文帝跑了第三 棒,并且成績斐然,和他的繼承者景帝共同開創了我國封建社 會第一個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把西漢的統治推向鼎盛時期,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盛極而衰,到公元8年,西漢被外戚王莽篡權,西漢滅亡。不久,起義軍推翻其政權,劉秀建立東漢。

  六、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㈠知識再現:

  1、西漢時期,我國 封建社會歷史上出現第一個盛世局面,史稱“________”。

  2、西漢鼎盛時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了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______。

  ㈡精挑細選:

  3、今天我們采用“以德治國”的方略,而西漢重視“以德化民”是在(    )

  a.高祖時期   b.文景時期    c.漢武帝時   d.光武帝時

  4、實行過分封制的朝代是(    )

  a.商、西漢    b.西周、秦   c.商、秦   d.西周、西漢

  ㈢綜合運用:

  5、毛澤東曾在《沁園春.雪》的詩詞中把“秦皇漢武”相提并論,你能否結合我們評價秦始皇的方法查閱資料,也給漢武帝一個全面的評價?

  七、教、學后記:

  本節內容中的大一統不好理解,通過講解知識,再配上圖示解釋,使學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講課過程中注意讓學生書寫:主父偃、董仲舒。上課時間應讓學生多讀重點知識并加以背誦,另外課上要讓學生進行適當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附:問題和練習答案

  二、自主學習,建構知識:

  1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困,一片荒涼景象。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長期的戰亂造成的。

  2、文景之治是的主要措施:獎勵農桑,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文景之治使 漢朝迅速發展起來。

  3、政治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學教育,興辦太學。

  4、作用:實現了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

  六、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1、文景之治      2、漢武帝,太學         3、b  4、d

  5、綜合題: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通過在政治、經濟、思想文

  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 施,使西漢出現了 大一統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西漢進入

  鼎盛時期。不過在其統治期間也曾連年征戰,大興土木,造成財力困乏,激起多處農民

  起義。但他晚年懸崖勒馬,宣布“罪己詔”,除去暴政,使西漢王朝轉危為安。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篇3

  課程標準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標準解讀:

  1、把秦漢時期定位為“統一國家的建立”有什么意義?

  統一國家是秦漢時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這個時期對中國歷史作出的最大貢獻。它不僅僅是秦漢時期的一個重要現象,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甚至是中國文明本身的一個重要特征。換言之,把統一國家建立作為學習主題,是以整個中國古代時期統一國家發展的歷史為背景和學習目標的,是把統一國家作為整個中華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內容來學習的。

  2、如何在統一國家建立的背景上“評價”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統”,這是古代人的說法。漢武帝的“大一統”是借用了《公羊傳》的說法,是用“春秋大一統”的觀念,來表現當時加強集權的措施。以此來評價漢武帝,可保證這個評價的基本方向是沿著統一國家建立的學習主題進行的。同時也可說明,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順應了統一國家建立的歷史潮流,是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的,因而這個評價基本上是肯定的。

  3、單純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能否提供評價的全部資料?

  但評價歷史人物不應僅僅停留在這樣的一個方向上,任務是復雜的,他的歷史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對歷史的作用不是單純的。因此,除了在歷史發展潮流的主流之外,還應考慮通過其他方面對歷史任務進行全面認識和評價。比如漢武帝,增加些有關他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文學修養、過而能改、家庭不和、殘酷殺戮等方面的小資料,可豐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對他進行全面評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本課的講授將與多媒體課件和歷史小品有機結合,通過情景擬想、閱讀概括、聯系對比等多種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并通過小論文的形式初步學習全面的評價歷史人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編排歷史小品“洛陽慶功宴”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收集漢武帝的歷史人物資料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歷史小品1)漢初慶功宴

  西漢初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治理天下,實現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聯系舊課)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回憶)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長期的戰亂造成怎樣的后果?

  文景之治

  (課件展示)“民失作業,而大饑謹。……人相食,死者過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羊。”——《漢書·食貨志》

  (學生概括)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課件展示)“海內安寧,家給人足。——《資治通鑒》

  “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漢書·食貨志》

  (對比思考)漢初統治者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復經濟的措施還是行之有效的?那么這些措施有哪些呢?

  (補充介紹)漢高祖劉邦恢復經濟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漢高祖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把田租定為十五稅一。

  (閱讀歸納)漢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時的主要措施(找出關鍵詞)

  1、獎勵農桑輕徭薄賦

  (補充介紹)田租三十稅一;算賦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2、提倡節儉以身作則

  (補充介紹)退還千里馬,下令:“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

  (對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宮,驪山陵與漢文帝預修陵墓要求從簡、停建露臺(p62動腦筋)——“成于勤儉敗于奢”

  3、以德化民約法省禁

  (補充介紹)改革刑法,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緹縈救父);對周邊少數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

  (小結過渡)文景兩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結合書本介紹由于國內政治安定,經濟發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糧食/串錢的繩子),史稱“文景之治”。

  而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漢武帝的大一統

  (思考)那么,漢武帝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呢?——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結合小字部分介紹:董仲舒/下馬陵、主父偃、衛青)

  (說明)首先,我們要明確什么叫“大一統”,這是古人的說法。漢武帝的“大一統”是借用“春秋大一統”的觀念,來表現當時加強集權的措施

  (思考)那么,漢武帝從哪些方面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呢?——政治、(經濟、軍事、)思想

  1、政治:推恩削藩酹金奪侯

  (簡介)諸侯國問題的由來:(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漢高祖:郡國并行矯枉過正→漢文帝→漢景帝平“七國之亂”→漢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奪侯

  (課件展示)①漢高祖認為“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而大封同姓,使之成為中央的屏藩,鞏固劉姓的天下

  ②賈誼向文帝上了《治安策》,分析當時的形勢就像是一個病人,“一脛(小腿)之大幾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幾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發展下去,“失之不治,必為錮疾”

  ③晁錯向景帝上了《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景帝聽從他的建議

  ④主父偃認為,諸侯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而為淫亂,急則合縱以反抗朝廷,對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議,令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為侯,這樣王國自析,諸侯王的權力也隨之削弱

  (評價)進一步削弱諸侯國割據勢力,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鞏固了中央集權,加強了政治上的統一。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

  (歷史小品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完小品,我想請大家思考回答幾個問題)

  (課件展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天人三策》

  (思考)1、“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是指哪家的學說?——儒家學說,即儒術

  2、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

  (課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雜之”

  (分析)不是。董仲舒所推崇的“儒術”是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

  3、為什么漢武帝會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要實現政治上的一統,就需要實行思想上的統一。漢初,諸子百家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

  4、我們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指把儒家學說提升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那么漢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課件展示)“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說明)設太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評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思考)大一統的歷史意義: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業布置)就你所了解關于漢武帝的事例,也可以通過查找資料,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談談你對漢武帝的看法。

  本課小結(課件展示)大一統的的形成過程:原因、措施、意義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篇4

  大一統的漢朝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后,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后,讓一名學生試著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于學生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于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里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后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后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西漢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都城;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國之亂。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漢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鹽鐵專營,五銖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通過對“光武中興”的了解,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能力方面:

  通過了解外戚宦官專權的原因和影響,黃巾起義的經過、特點,培養學生利用歷史資料分析社會問題的技能。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什么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措施的實施與文景之治局面出現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了解漢武帝用人政策、興辦太學的做法等,認識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后世封建統治思想的影響。

  通過比較秦朝征收泰半之稅,即農民要將收獲物的2/3以上交給國家,而漢文帝薄賦勸農,田租僅為三十稅一,評價文景之治,使學生理解“治世”的概念。通過學生回答光武中興的背景、措施、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學生閱讀理解黃巾軍預言,使學生認識到黃巾起義的有組織有準備的特點,培養分析歷史古文資料的技能。

  思想方面:

  通過對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認識到西漢社會經濟之所以得到恢復發展,是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推動下,由于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要從思想上明確一個道理:經濟上的發展是大一統的物質基礎,國家的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先決條件。通過本課的教學以,使學生了解到漢武帝的大一統是西漢強盛的頂點,同時要認識到經濟上的發展是大一統的物質基礎,說明國家在政治上的統一是實現強盛的重要原因。對待漢武帝要辯證地認識:他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確是雄才大略,更可貴的是他有勇氣承認錯誤。光武中興的出現說明在封建社會統治者清明的政策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反映出人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所產生的巨大的生產力。

  外戚宦官專權、黃巾起義使我們看到我國封建社會不僅有輝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專制帶來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二、

  重點: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漢初封國與西周封國的比較。對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理解及評價。

  三、教學思想: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與對比分析,從而初步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現象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它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什么戰爭?結果如何?公元前2XX年,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漢朝究竟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一、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教師先解釋何為"休養生息",即在社會大動蕩或長期戰爭之后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政策,以保養民力,增殖人口,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使西漢經濟迅速恢復發展,穩定和鞏固了漢朝的封建統治秩序。這種統治措施,使統治者、勞動人們皆大歡喜,到惠帝、呂后兩朝,經濟逐步恢復,到文景年間,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2、文景之治

  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實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會安定,人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后世對之評價較高,把這樣的治世稱為"文景之治"。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在講課之前,先解釋什么是大一統,即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時能實現大一統,決非偶然,如果沒有從高祖"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鞏固的政治基礎,恐怕大一統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大一統的局面出現,也和漢武帝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統治措施密切相關。

  然后教師結合課文,并提供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部分見"相關資料"和"媒體資料"),由學生分組討論歸納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采取了哪些措施,為什么,教師逐條和學生分析討論。

  例如關于重視人才的內容,學生可根據材料介紹一兩個下層人物,突出漢武帝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關于"推恩令"的內容,在學生講述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再補充強調:諸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爵號外,可以推恩,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定封號。這樣,可以使一個大王國分割成許多小侯國,使王國封地越來越小,權力越來越分散,大大削弱王國同中央對抗的實力。后來,漢武帝又用其他方法如"酌金奪侯"等,逐步奪去王侯的爵位,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為進一步加深理解,教師可讓學生把"推恩令"與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作比較,進一步分析它的巧妙之處。

  關于鹽鐵經營權由中央專賣和取消地方鑄幣權,教師可從國家稅收和商品交換的角度提問此項措施的必要性。可回顧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的原因,提醒學生學會類比及前后知識的聯系。教師也可聯"歐元"的出現進行講述。

  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可以在學生講完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如何評價這一措施。鍛煉學生學習在歷史情境中思考問題。

  最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綜述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并逐條列出來,既作為板書,又可作為本目小結。

  三、西漢的衰亡東漢的建立和結束

  本目內容雖為小字,但建議教師配合媒體資料的圖片簡單講解。

  例如:介紹王莽,他如何篡位,改制背景及失敗,綠林、赤眉起義推翻王莽政權。

  1、光武中興

  (老師提問,學生閱讀書上內容,可互相討論得出答案)問題:劉秀在哪些方面調整了統治政策?可分為哪幾條?每一項措施分別有什么效果?為什么后人稱為“光武中興”?

  (1)釋放奴婢。(2)三十稅一。(3)精兵簡政。(4)廢除苛法。(5)整頓吏治。

  西漢后期至王莽時期殘破的社會局面,經過光武帝劉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轉變為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如人口由東漢初年的1000多萬,增加到2100萬。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使衰敗的漢朝重新振興,所以謚號“光武”。歷史上稱他統治的時期為“光武中興”。

  2、外戚宦官專權

  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使東漢統治腐敗。禍不單行,東漢末年災荒連年,出現水災、旱災、蝗災。人民忍無可忍終于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

  3、黃巾大起義

  河北巨鹿人張角是太平道的首領。張角利用“太平道”,通過傳教和治病進行宣傳和組織;經過十幾年,參加人數達幾十萬。起義前張角提出了預言,下面來看“黃巾軍預言”,你能理解它的含義嗎?(引導學生分析“蒼天”、“黃天”“天下大吉”分別代表什么?簡單介紹甲子的含義指184年。)從預言上反映出起義明確了斗爭目標——“黃天當立”,起義時間——“歲在甲子”,是有準備的起義。184年,張角領導農民幾十萬人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稱為黃巾軍。他們攻占城市,焚燒官府,捕殺官吏。東漢統治者在起義軍的進攻之下驚恐萬狀,坐立不安,調集全國部隊鎮壓起義軍。在東漢軍隊和地主武裝的聯合進攻下黃巾軍主力經過九個月的英勇戰斗,最終失敗了。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土崩瓦解,名存實亡。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篇6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學案

  【教師寄語】漢朝的興衰對振興中華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及表現;熟記漢武帝的大一統。

  2、能力目標: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漢朝興盛,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重點難點】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請一名學生自述漢朝的建立,引起學生興趣,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

  二、通讀教材,提綱挈領,自編知識網絡。

  三、精讀教材,目標逐一達成。

  1、西漢初年的社會狀況怎樣?對此,統治階級有什么態度?

  2、重溫歷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漢時期的文帝,景帝,為使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你將采取哪些措施?結果怎樣?

  3、師生共同總結:漢武帝大一統局面最終怎樣形成的?

  4、東漢的統治:

  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代表發言,精彩展示。

  假如你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名學生,要想到最高學府求學,應去哪兒?會學到什么內容?

  和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何區別?

  五、師生共同小結。

  學習了本課,我的最大收獲是:                                       。

  我的問題空間是:                                                           

  。

  六、達標檢測題。

  當堂達標,鞏固訓練,檢測過關!

  【教后反思】:學會史論結合,以古鑒今是當今教育的目的。

  【學后感悟】:大膽嘗試、學會知識梳理,進行趣味性記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教后反思】:重點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對比記憶秦亡漢興的史實。

  【中考鏈接】:本課是中考的重點,我們應高度重視對秦亡漢興史實的考查。舉例如下:

  [XX年宜昌中考] 第4題 秦始皇、漢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他們在處理以下某一方面問題時態度截然相反,這個問題是(d)

  a.國家統一問題                                b.外族入侵問題  

  c.中央集權問題                                d.儒家思想問題

  [XX年福州質量檢查]第3題  實現西漢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的大一統,西漢王朝進人鼎盛時期的皇帝是(c)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景帝

  達標檢測題

  一、單項選擇題

  1、為鞏固統一,秦始皇與漢武帝在經濟方面實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統一文字                                  b.統一貨幣   

  c.統一度量衡                                d.鹽鐵官營

  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順序是(   )

  ① 漢高祖  ② 漢武帝  ③ 漢文帝  ④ 漢景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3、史書記載: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侯之”于是上從其計。文中的“上”指的是

  a.漢武帝     b.漢高祖     c.秦始皇    d.唐太宗

  4、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目的是(   )

  a、抨擊其它學說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錄用人才                           d、加強中央集權

  5、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本質上體現了(   )

  a、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b、加強思想控制

  c、注重儒家學說                           d、中央集權的強化

  6、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熱播后,很多人對漢武帝的文韜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國核心思想源于(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的是(   )

  a、衛青      b、主父偃      c、王莽      d、董仲舒

  二、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1、“漢初,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請回答:

  (1)上述材料表明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2)分析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這一政策的實施產生了什么影響?

  (4)當前,國家為減輕人們的負擔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請談談你的看法?

  2、毛澤東曾在《沁園春•雪》中把“秦皇漢武”相提并論,請用一句話概括秦始皇、漢武帝的最主要的歷史功績?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宋代的社會生活(精選4篇)

    第8課 點擊新目標1、記住宋代的主要衣料;娛樂場所:瓦子、瓦舍2、講述宋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表現3、分析宋代社會生活變化之因;認識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鏈接舊知識讀一讀 :第七課知識建構填一填:1、世界上紙幣最早出現的時間_______、 地點...

  • 春秋戰國的紛爭(精選13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學案學科歷史設計教師教授內容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時間預設1課時問題預設:1.我的問題:2.我們的問題: 3.老師的問題:⑴齊國和晉國能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⑵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許多戰爭是好事還是壞事?說出...

  • 唐朝的民族關系(精選6篇)

    第六學習主題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4課 唐朝的民族關系學習目標1、記住唐朝邊疆主要少數民族及政權的名稱。2、著名的少數民族首領及其被唐朝冊封的稱謂,3、了解唐朝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理解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

  •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精選13篇)

    【學習目標】1、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以下基礎知識:蒙古族的興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元世祖鞏固統治的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等。...

  •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精選7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西周的分封制”,能夠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過分封制加強自己的統治的;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奴隸主階級是通過軍隊、刑法的暴力鎮壓和思想上的禮儀教化等兩面性手段來統治人...

  •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精選6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鐵犁、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的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社會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

  •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精選15篇)

    第24 課 教案之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等。...

  • 七上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教學案例(通用4篇)

    一、主題:昌盛的秦漢文化二、--背景:本課主要學習秦漢時期有關宗教、思想和史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學生通過課本、電視、網絡及其它方式,對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們的了解不深入,不系統,...

  • 七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毛片 |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 大地资源网高清在线观看免费新浪 | 日韩爱爱爱 | 潜行者40集在线播放免费观看国语 | 国产成人性色生活片 | 国产三极片|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78 | 欧美一级影院 | AV不卡秒播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不卡 | 国产成AV人片久青草影院 | 免费看无码午夜福利片 | 国产91av视频在线 | 9热在线 | 香港日本三级亚洲三级 | 年轻的朋友4韩剧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日本V二区到六区 | 狂野的爱在线观看 |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 |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片 | 亚洲精品久久久无码白峰美 |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 日本久久国产 | 亚州AⅤ中文Aⅴ无码Aⅴ | 亚洲av综合av一区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玩弄邻居少妇高潮潮喷的经历 | 午夜少妇av | 欧美一级做一级爱a做片性 欧美ab | 无码喷水一区二区浪潮av | 国产69自拍 |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亚洲精品韩国美女在线 | 99色综合|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 | 亚洲女优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