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 科學技術(精選2篇)
第22課 科學技術 篇1
第21課 科學技術(上)
課程標準:了解“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與發展過程及其對世界的深遠影響。認識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關系的認識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文實驗的制作、參觀、討論等活動,親身體會發明創造的艱辛,認識四大發明的歷史發展進程和四大發明背后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本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這些發明對世界發展的重大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過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偉大作用, 形成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觀念的初步認識。
[重點難點]
本課教材講了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其中重點是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及其對世界的重大影響;難點是簡明扼要地講清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經過,深入淺出地分析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經濟的關系。
學生在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上冊歷史又已經學習過造紙術。因此,對于四大發明,他們并不陌生,學習起來,困難不大。
[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學習主要采用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仔細地閱讀課本,了解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發展的大致概況。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再加以講解,播放相關圖片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問學生:“同學們知道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么嗎?”在學生們回答之后,教師說:“四大發明在世界上有口皆碑,也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上冊歷史書中我們已經學習了造紙術的有關知識,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四大發明的其余三項: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
1、 印刷術:
教師讓學生一邊閱讀課本126~127頁,一邊解決下列習題。
①印刷術的發明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即 印刷術和 印刷術。
②印刷術的發明過程: 初年,發明了雕版印刷書; 、 時期雕版印刷術更加成熟,逐漸取代手工抄寫,成為古代復制和傳播圖書的主要形式; 中期,平民 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③活字印刷術的優點是什么?
④現存有確切日期的早期雕版印刷品是刻印于868年的《 》卷。
⑤元代的 不僅創造了木活字印刷,還發明了轉輪活字盤。
在學生閱讀完了找出答案后,讓他們分小組對答案,然后教師再作講解。在講解過程中要結合課文有關印刷術的圖片,講解印刷術發明的兩大過程。雕版印刷術,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刻印于868年的《金剛經》卷和印刷于明代天啟年間的《蘿軒變古箋譜》(多媒體展示)。活字印刷術要指導學生觀看 “畢昇像”(多媒體展示),提問學生:畢昇手里拿著什么,神情如何以及活字印刷的有關情況 。同時教師要講明白兩點:(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是位出身平民的發明家,他的這一重要發明,體現了人民群眾杰出的智慧。(2)近代盛行的鉛合金活字是德國人谷登堡發明的,較北宋畢昇的發明晚了400年,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橡皮泥制作活字,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活字”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指南針
教師首先要解釋指南針是利用磁體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級性而制成的一種指南儀器。其發明基于人們對磁體物理性能的認識。然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28-129頁第二段,了解發明指南針的大致經過及傳播:
①在 時期,我國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
② 時期,人們用磁針制成多種形式的指南針,并且應用于航海。
③約12世紀指南針經 人傳到歐洲。
在學生閱讀完課本,解決了上邊的習題后,教師再結合 “漢司南”圖、“縷懸法指南針”圖、“水浮法指南針”圖和明代“旱羅盤”圖(這個可以用多媒體一一展示),對照說明,仔細講解,讓學生明白指南針的使用原理,并教會學生如何制造指南針。教師要講明白,用磁鐵磨制指南針,在磨的時候要分南極和北極。
1、 火藥
教師讓學生帶著下列問題閱讀課本129頁最后兩段——131頁,了解火藥的發明、應用和傳播。
① 火藥是我國古代 家在煉制丹藥的過程中發明的。
② 末年,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最早的火藥武器主要是燃燒型的 、 等。 時期,火藥已經廣泛應用于軍事。
③ 13世紀,火藥傳到 地區,14世紀,火藥傳到 。
對于課本插圖,教師要結合課本小字部分,認真領著學生觀看、欣賞,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可以讓學生們分組討論一下,火藥除了應用于軍事外,還可以用來干什么。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這可以結合課本“閱讀與思考”中培根的一段話和引入馬克思的一段話來進行。馬克思曾經高度評價中國三大發明的世界意義,他指出:“火藥、羅盤、印刷術——這是預兆資
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術卻變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創造精神發展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動力。” 通過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偉大作用,形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同時鼓勵同學們從小就要熱愛科學、熱愛發明,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敢于動手的良好習慣。
[作業設計]
1、 列表整理四大發明的發明經過、傳播及作用。
2、 課后動手用橡皮泥做五個活字,并會制作指南針。
[板書設計]
第21課 科學技術(上)
四大發明 發明經過及傳播 作用
造紙術
印刷術
指南針
火藥
第22課 科學技術 篇2
第22課 科學技術(下)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識記: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徐啟光和《農政全書》、宋應星和《天工開物》;趙州橋、長城、北京城、故宮。
2) 通過對《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三部科技著作的同異比較,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
3) 通過對趙州橋、長城、北京城和故宮的觀察和鑒賞,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工程建筑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從而提高整體審美能力。
4)通過將本課知識內容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結合、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初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分組對三部科學著作和古代工程建筑進行材料搜集、形成文字,在了解古代科技和建筑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科學發展背后的歷史現實。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徐光啟和《農政全書》、宋應星和《天工開物》, 以及中國古代工程建筑等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直至明代,中國的某些傳統科學仍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些成果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同時教育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理想。
2)李時珍、徐光啟和宋應星三位科學家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和他們勤奮鉆研、勇于實踐、努力創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這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3)通過了解徐光啟與利馬竇的合作成果,認識中外交流對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4)通過分析趙州橋、長城、北京城和故宮這些雄偉壯觀的古代工程建筑,使學生領略這些古建筑獨特的風格和融入其中的非凡智慧,從而培養學生熱愛這些古建筑的情感和審美的觀念。
二、 教學要點:
1、 重點
明代三部科學著作的內容及其作者、著名的工程建筑。
2、 難點
超出學生知識范圍的科技知識;聲情并茂、圖文結合的指導學生認識、掌握古代科技成就和觀賞古代建筑藝術。
3、 突破重點、難點的措施:
在學生閱讀課本、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設計科學著作、工程建筑兩個表格,通過名稱、作者、形成朝代、內容、影響等項目總攬全部內容,以便比較、記憶;同時在教師精講時補充必要的圖片、資料、生活經驗等,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表格法
四、 教學設計:
(一)、學習科學著作
1、學生閱讀《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三個框題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查資料、查工具書、合作學習等途徑填寫下表:(投影)
著作 作
者 時
代 主要內容 地位 相同點 不同點
《本草綱目》 藥物學著作
《農政全書》 中國傳統農學的集大成之作
《天工開物》 此書的問世,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2、教師精講、學生合作學習:
1)讓學生說出本草、綱、目的含義(查課本、字典)
2) 聯系:《農政全書》是中國傳統農學的集大成之作,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農學著作的作者是我們濰坊市人,這部著作的作者、名稱分別是什么?
3) 解釋::天工、開物的含義(天工:大自然造就的資源;開物:開發為物質資料),并根據內容做課本137頁“判斷”題
4)從內容、形式、地位等方面引導學生比較三部著作的異同。
5)討論:應該向三位科學家學習什么精神?(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訓的創新勇氣,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實地考察科學方法,不恥下問的謙虛態度┅┅)
6)補充激趣: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的故事,教育學生認識到中外交流對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7) 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幅圖
8)辯論:你認為宋應星強調人類要與自然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對不對?
學生甲“宋應星說的不對。只要通過人力和科學技術,什么資源都可以開發就,什么東西都可以制造出來。”學生乙:“宋應星說的對。如果人與自然不協調,就會破壞生態平衡,人類也無法生存。”
師歸納:宋應星說的對。學生乙說的對。學生甲的話有合理成分,但立論錯誤。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與自然不協調,意味著人類不能適應環境或破壞了生存環境。
(二)、學習工程建筑:
1、 閱讀教材134頁第一、二段,記憶趙州橋修建的時代、修建者、地位,并簡述其建筑特點。
2、 閱讀教材134頁第三、四段,并填寫下表比較秦、明長城的異同
朝代 東西起止點不同 抵御的少數民族不同 修建的材料不同 相同點
秦長城
明長城
3、欣賞教材134頁趙州橋、明長城圖,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4、學習北京城和故宮
提問:北京曾經是中國古代哪三個全國性政權的首都?(元、明、清)
學生閱讀并找出下列問題:北京城的建筑過程,北京城、故宮的建筑特點。
(三)學生鞏固,當堂訓練:
(四)教師小結:本節課是中國古代史的最后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同學們記住明清時期的三大科技著作和秦長城、明長城以及北京城的有關歷史知識。通過學習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 ,曾長期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令中華兒女為之自豪。但是在近代史上由于各種原因中華民族落后了,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國家興旺,匹夫有責”,相信同學們學習了中國歷史之后,在為中華民族自豪的同時更能夠肩負起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努力學習,知識報國。
(五)作業:
1、列舉明清時期三部科技著作及作者。
2、請你以導游的身份寫一篇關于北京的介紹文章或用優美的文字描繪課本134頁長城的壯麗景象。
(六)板書設計:
第22課 科學技術(下)
《本草綱目》 明代 李時珍
三部科技著作 《農政全書》 明代后期 徐光啟
《天工開物》 明末 宋應星
趙州橋
三大工程建筑 明長城
北京城、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