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 科學技術(下)
第22課 科學技術(下)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識記: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徐啟光和《農政全書》、宋應星和《天工開物》;趙州橋、長城、北京城、故宮。
2) 通過對《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三部科技著作的同異比較,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
3) 通過對趙州橋、長城、北京城和故宮的觀察和鑒賞,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工程建筑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從而提高整體審美能力。
4)通過將本課知識內容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結合、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初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分組對三部科學著作和古代工程建筑進行材料搜集、形成文字,在了解古代科技和建筑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科學發展背后的歷史現實。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徐光啟和《農政全書》、宋應星和《天工開物》, 以及中國古代工程建筑等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直至明代,中國的某些傳統科學仍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些成果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同時教育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理想。
2)李時珍、徐光啟和宋應星三位科學家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和他們勤奮鉆研、勇于實踐、努力創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這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3)通過了解徐光啟與利馬竇的合作成果,認識中外交流對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4)通過分析趙州橋、長城、北京城和故宮這些雄偉壯觀的古代工程建筑,使學生領略這些古建筑獨特的風格和融入其中的非凡智慧,從而培養學生熱愛這些古建筑的情感和審美的觀念。
二、 教學要點:
1、 重點
明代三部科學著作的內容及其作者、著名的工程建筑。
2、 難點
超出學生知識范圍的科技知識;聲情并茂、圖文結合的指導學生認識、掌握古代科技成就和觀賞古代建筑藝術。
3、 突破重點、難點的措施:
在學生閱讀課本、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設計科學著作、工程建筑兩個表格,通過名稱、作者、形成朝代、內容、影響等項目總攬全部內容,以便比較、記憶;同時在教師精講時補充必要的圖片、資料、生活經驗等,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表格法
四、 教學設計:
(一)、學習科學著作
1、學生閱讀《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三個框題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查資料、查工具書、合作學習等途徑填寫下表:(投影)
著作 作
者 時
代 主要內容 地位 相同點 不同點
《本草綱目》 藥物學著作
《農政全書》 中國傳統農學的集大成之作
《天工開物》 此書的問世,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2、教師精講、學生合作學習:
1)讓學生說出本草、綱、目的含義(查課本、字典)
2) 聯系:《農政全書》是中國傳統農學的集大成之作,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農學著作的作者是我們濰坊市人,這部著作的作者、名稱分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