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 科學技術(下)
3) 解釋::天工、開物的含義(天工:大自然造就的資源;開物:開發為物質資料),并根據內容做課本137頁“判斷”題
4)從內容、形式、地位等方面引導學生比較三部著作的異同。
5)討論:應該向三位科學家學習什么精神?(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訓的創新勇氣,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實地考察科學方法,不恥下問的謙虛態度┅┅)
6)補充激趣: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的故事,教育學生認識到中外交流對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7) 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幅圖
8)辯論:你認為宋應星強調人類要與自然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對不對?
學生甲“宋應星說的不對。只要通過人力和科學技術,什么資源都可以開發就,什么東西都可以制造出來。”學生乙:“宋應星說的對。如果人與自然不協調,就會破壞生態平衡,人類也無法生存。”
師歸納:宋應星說的對。學生乙說的對。學生甲的話有合理成分,但立論錯誤。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與自然不協調,意味著人類不能適應環境或破壞了生存環境。
(二)、學習工程建筑:
1、 閱讀教材134頁第一、二段,記憶趙州橋修建的時代、修建者、地位,并簡述其建筑特點。
2、 閱讀教材134頁第三、四段,并填寫下表比較秦、明長城的異同
朝代 東西起止點不同 抵御的少數民族不同 修建的材料不同 相同點
秦長城
明長城
3、欣賞教材134頁趙州橋、明長城圖,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4、學習北京城和故宮
提問:北京曾經是中國古代哪三個全國性政權的首都?(元、明、清)
學生閱讀并找出下列問題:北京城的建筑過程,北京城、故宮的建筑特點。
(三)學生鞏固,當堂訓練:
(四)教師小結:本節課是中國古代史的最后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同學們記住明清時期的三大科技著作和秦長城、明長城以及北京城的有關歷史知識。通過學習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 ,曾長期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令中華兒女為之自豪。但是在近代史上由于各種原因中華民族落后了,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國家興旺,匹夫有責”,相信同學們學習了中國歷史之后,在為中華民族自豪的同時更能夠肩負起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努力學習,知識報國。
(五)作業:
1、列舉明清時期三部科技著作及作者。
2、請你以導游的身份寫一篇關于北京的介紹文章或用優美的文字描繪課本134頁長城的壯麗景象。
(六)板書設計:
第22課 科學技術(下)
《本草綱目》 明代 李時珍
三部科技著作 《農政全書》 明代后期 徐光啟
《天工開物》 明末 宋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