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綠色生態工程
〖教學目標〗
1.知識:
(1)初步了解并能列舉有關我國植保的法律法規;
(2)初步了解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的進展和遠景;
(3)結合本縣的小流域治理工程,了解生態工程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2.能力:
(1)培養資料搜集能力及交流表達能力;
(2)培養cai演示操作能力;
(3)培養學科知識間的綜合能力及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強化學生的生態學觀點,滲透sts理念,增強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并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經濟道德、生態道德意識;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3)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
4.教學重難點:
(1)了解“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地理位置及生態意義;
(2)激發學生參與設計校園綠化方案。
〖設計思路〗
本節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個單元的最后一節,是在學生認識了綠色植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以及我國豐富的植物資源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同學們了解我國在保護和重建生態環境方面所實施的綠色生態工程的進展和遠景,使學生們認識到參加植樹種草、保護每一片綠葉,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按照新的課程理念,從我校的學情和課程資源出發,在系統分析和整體把握教學中的各種主要因素后,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協助者、合作者的位置上,課前組織學生收集當地的綠色生態工程資料或通過中國綠化網等上網查詢收集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及其他生態工程的資料,進一步了解綠色生態工程在我國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教學中以問題為載體,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討論、質疑,使學生在資料收集與調查中學會合作,在思考或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在設計校園綠化方案中的實踐中學會創新。
“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是構建本節課教學模式的出發點,總體教學模式構建如下:
〖教學背景分析〗
新的課程理念重視科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謀求科學世界向學生生活的回歸。在教學中要求與本地的課程資源相結合,與學生的學情相結合。因此,對本地的教學背景分析如下:
1.學校的教學情況分析
我校是縣城惟一的初級中學,“兩湖”學校每年都組織學生參與縣團委組織的“讓團旗在兩湖面山飄揚,使綠色在青年腳下延伸”活動,大多教學生都參加過植樹造林活動。學生對樹種的選擇以及常見樹種的生態功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學校建有多個多媒體網絡教室,并開設了多年的信息技術教育課,部分學生家中有電腦,能上網查詢相關資料。
2.周邊課程資源分析
我縣地處滇中地區,縣西北邊是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區,其他三面是珠江水系水土保持區。近年來我縣的“保護母親河活動”成效顯著:建成了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云南江川項目,項目總投資180萬元,治理面積350公頃,植樹造林330公頃,并完成了多個治理工程。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等環保活動經常開展。這些都是我們最直接的教學資源。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結合豐富的電視、網絡、書刊等信息資源,并通過走訪縣植保站、縣林業局等有關部門,收集相關資料,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進行了合理的補充、拓展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