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第四章 生物的分類教學設計
第四章 生物的分類
教學分析:
本章教學內容包括“生物分類的方法”和“生物分類的單位”兩部分。是對前三章綠色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有關內容的總結和延伸。通過學生積極的觀察、思考和實踐,嘗試根據一定的生物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關注生物的多樣性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同時,掌握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為終身學習生物學知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說出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掌握生物分類的依據。
2.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培養學生觀察、思考、 分析、概括能力。
3.關注生物的多樣性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初步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4.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總結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生物分類的依據和分類單位。
教學難點:
理解不同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通過實踐活動,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多媒體展示八角茴香和莽草兩種植物。請學生觀察:他們的莖、葉、花、果實的形狀都很相似。八角茴香的果實有香味,是人們熟知的調味品—大料,而莽草的果實內含有毒素。曾有過誤將莽草果實當作大料食用而造成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報道。原因就是兩者不易區分出來。如何才能避免類似事故的發生呢?那就必須分清生物的種類,只有正確的識別生物的種類,研究和掌握他們的生命現象及生命活動規律,才能更好的利用、開發和保護生物資源,而要正確地識別生物的種類,就一定要掌握生物分類的知識。從而引入課題。
二.探究
(一)生物的分類方法
1.首先質疑: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呢?讓學生帶著疑問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觀察課本插圖2、4—1中的生物,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試著回答第一個問題:你將圖中的生物分成幾類?主要依據是什么?(小組討論,相互交流,代表發言)。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思維也是活躍的,所以學生們會按照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對圖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如生物體能否運動,生物的營養方式,生物體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環境等幾個角度。學生分類的依據各不相同,同時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可繼續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生物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將生物物種歸類,如根據營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植物和動物。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觀察思考,最后歸納總結:分類時,仔細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異程度。
2.自主探究、相互討論,各自發表見解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以上的分析歸納,引導學生思考: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征包括那些?具體說,植物和動物分別從哪些角度考慮。(小組討論,交流補充,代表發言)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植物根據其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有無和結構特點分類,分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根據體內脊柱的有無,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再根據生活環境、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生理功能等對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分別分類。
3.觀察與分析,結合動植物的分類依據,學生試著將圖2、4—1中的動物或植物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起來。動物:蚯蚓、蝴蝶、鯉魚、青蛙、海龜、鴿子、熊貓。植物: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銀杏)、被子植物(玉米、向日葵)。通過對以上生物的排序,由此學生可得出生物發展遵循著一般規律:從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