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分類
一.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 2.生物分類原則、等級和基本單位 3.練習編寫檢索表 4.說明對生物統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生物分類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3.活動“編制檢索表”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地球上約有35萬中植物和150多萬種動物,它們有的形態結構相似,有的彼此千差萬別,我們怎樣識別這些種類繁多的生物呢?當我們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購買東西,會很容易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為什么?——因為它們是按一定的規律分類排列的。認識生物也要采用類似商品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征將它們分門別類,這就是生物分類。 《二》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活動過程】:展示圖片 觀察圖片上這些你們所熟悉的各種生物,各小組討論分析,嘗試將它們分成不同的生物類群。 檢查結果 問:你們組是根據什么將這些生物分類的? (性狀差異和親緣關系) 【導出】:根據這個原則,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為7個等級: 界、門、綱、目、科、屬、種 (其中基本單位是——種,即為最小的單位;最大的單位是界。);把各個分類等級按其高低和從屬關系順序排列起來,就構成生物分類的階層系統。如教材31頁—32頁在分類階層系統中,我們都可以在不同的分類單位中找到各種生物的位置。 剛才看了同學們的分類情況,各有不同,這樣是否有利于我們識別生物?如果各執一詞是不是就亂套了?那么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特征的差異,編制出生物檢索表。 講解編制方法 活動“編寫檢索表”
第2課時 《一》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提問】:(1)生物學家們為了弄清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是怎樣將生物進行分類的? (界、門、綱、目、科、屬、種) (2)為了便于人們按照統一的標準識別生物,生物學家們依據什么編制了什么來進行生物的分類? (生物特征差異 檢索表) 【引入】:很好!我們要認識一件事物,首先要給它命名,認識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們 就來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師生活動】:在我們認識生物的過程中發現,由于不同的地區,同一種生物往往有多個名稱。 請看圖,圖上的生物在我們這里叫什么名字呢?——(紅苕) 這是我們平時喜歡吃的紅苕,但它有多個名字哦,在北京則稱之為白薯,到了湖南就變成了紅薯,江蘇又叫山芋,而山東和東北又稱之為地瓜。 請再看看圖中的這兩株植物是什么?——(土豆 山藥) 不同的兩種植物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山藥,像上面這樣兩中情況再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那么這樣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亂,便于研究、交流和開發利用,瑞典科學家林奈于1753年創立了雙名法。 【補充】:林奈的雙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類學家所使用。當然,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一些新的分類方法又逐漸被引入生物分類領域中,從而使生物分類方法更為科學合理、準確可靠,以便人們更好地研究各種生物。 【小結】: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資料,說明雙名法。 五.課堂練習: 思考與練習: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蟲”,為了便于辨識,請你依據“甲蟲”的足、觸角、背部形狀、色斑的不同,編制一個生物檢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