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課堂實錄
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課堂實錄
教學過程
師:從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那一刻起,人就成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人類不斷進化發展,逐漸變成了強者,而現在人類已經強大到能夠影響生物圈的面貌。有的人說,人類的出現給生物圈帶來了生機,帶來了文明,使得整個生物圈欣欣向榮;也有的人說,人類的出現給生物圈帶來了危害,人類的活動使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那么,到底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環境是有正面影響,還是有負面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型的辯論會。全班同學分成正反兩方,分別為自己一方所持的觀點進行辯論。首先由正方先對自己一方所持的觀點進行陳述。
正:我方的觀點是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具有正面影響。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人類的活動使得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加快了;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通過高科技的手段,改良了土壤,創造了新的品種;人類的辛勤勞動使荒山變成了綠油油的農田,使沙漠變成了綠洲;我國建設的“三北”防護林,有效地抑制了沙漠的蔓延。由此可見,人類的活動改善了生態環境的面貌,對生態環境有正面影響。
師:現在請反方同學陳述。
反:我方的觀點是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具有負面影響。人類的活動破壞了生物圈的和諧,打破了生態平衡,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即使人類會做出一些對環境有益的活動,但那也是在人類破壞環境后所做的一點彌補,而這一點補救卻比不上人類破壞的千分之一。因此,我們認為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具有負面影響。
師:兩方同學都已將自己一方所持的觀點陳述完畢了,都非常的堅定而自信。下面進行自由辯論。
正:人類可以消滅一些有害物種,如蒼蠅、蚊子、老鼠等,消滅了這些有害生物,可以減少疾病在動物之間的傳播,有利于保護珍稀物種。
反:但是沒有人類的時候,也沒有使物種減少啊,反而是人類出現以后物種才減少了。
正:物種的滅絕有自然的因素,有它本身產生和消亡的自然規律,而且有些物種由于氣候環境的變化而滅絕了,并不全是人類的原因,而且人類通過基因重組又培育出了許多新的品種。此外,還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保護那些瀕危的物種。
反:你們還記得沙塵暴吧,滿天飛沙,天都變成紅色的了。就是由于人類的濫砍濫伐,破壞森林和草原,才使得沙塵暴頻頻發生。這不正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嗎?
正:那人類還建設防護林呢。防護林能隔沙,在沙漠的邊上建上防護林,可以減慢沙漠化的進程,這對生態環境具有保護作用。
正:而且人類還可以引進物種。你們都聽說過屎克郎嗎?澳洲本來沒有這種生物,他們的牧場由于牛羊的糞便不能清除,以至于草場快要退化了。這時他們從國外進口了屎克郎。它可以分解牛羊的糞便,這樣就幫助他們清理了草場,草場沒有退化,所以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環境有正面影響。
反:但人類的引進物種也有失敗的時候。水葫蘆從國外引入我國,本來想用它來凈化污水,但引入后,由于水質污染導致水葫蘆瘋長,幾乎遮蓋了整個池塘,使很多水生生物幾乎絕跡了,非但原來的設想沒有成功,反而破壞了原本的生態環境。
反:還有酸雨,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硫在大氣中與水分結合形成酸雨。酸雨影響土壤,使水中的生物死亡,使農田和森林遭到破壞,這就是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的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