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學設想
26.珍珠鳥
〖“反差式”教學設想〗
課堂截然分為兩個板塊,前半部分純粹審美,體味“美好”與“信賴”。后半部分轉入反思:“美好”的前提是什么?“信賴”的基礎是什么?審美與反思形成課堂的巨大落差,陶醉中突然的驚醒和震愕,是本課時追求的效果。
1. 速讀全文,找出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話。
“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幻燈·問題】
2. 思考:〖一生朗讀⑧—⒃節〗 【幻燈·問題】
①是誰和誰的信賴?
②小鳥對“我”的信賴體現在哪個方面?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③“我”與小鳥的親密接觸中,有哪四個“不”字?
④最終達到了一種怎樣美好的境界?
①人—小鳥
3. ②籠子四周 →書桌 →稿紙、筆尖 →肩上 【板書】
③不管 → 不去傷害 →不動聲色 →不覺停了【板書】
④“睡著了……” 〖女生輕聲朗讀第⒁節〗
4. 多么美好的境界!多么可愛的小鳥!
它長得什么模樣?它的家是怎么樣的?
5. ①看P198頁插圖,這里是它的家嗎?鳥兒真正的家在哪里?【幻燈·落日飛鳥】
②什么是現實的人與鳥的關系?
【幻燈·西溪濕地被焚】 【幻燈·系列圖片】
6.“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這種“信賴”以什么為基礎?
→究竟有沒有“信賴”?〖奴隸的信賴〗
7.重讀課文,體味文中的鳥的悲劇(被囚禁而不自知),與人的悲劇(作惡而不自知)
【幻燈·天空和田野】
附板書:
珍 人 → 信賴 ← 鳥 珠 不管 籠子四周 鳥 不去傷害 書桌 馮 不動聲色 稿紙、筆尖 驥 不覺停了 肩上 [睡著了]→美好的境界 才 |
27.斑羚飛渡
〖“反差式”教學設想·之二〗
本文與上一課如出一轍。依樣畫葫蘆,課堂設計還是由“溪流”到“瀑布”,讓人直墜而下,在跌落的驚愕中,出現緊張的空白和頓時的領悟。
〖附錄幾個問題〗
①作者愛羚羊嗎?
②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文字是哪一段?
③文中給你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觀是什么?出現幾次?分別有什么作用?
④是誰把這群可愛的羚羊逼到了生命的絕境?
⑤“斑羚飛渡”時,“我們”在干什么?
⑥如果你在現場,你會怎么做?
⑦再次思考:作者真的愛羚羊嗎?
〖一言以蔽之〗
回歸至魯迅——“看客”意象,將慘烈與痛苦審美化,在麻木中自我蒙蔽。以此來看,無論是舊文人花鳥魚蟲式的雅致,還是新獵手目瞪口呆式的驚訝,都可歸結為麻木和殘忍:《珍珠鳥》——欣賞囚禁,《斑羚飛渡》——欣賞謀殺。
〖推薦書目〗
①[法]阿爾貝特·史懷澤《敬畏生命》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3.00元
②[美]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3.50元
③《中學人文讀本·人與自然》王麗,丁東 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4.00元
④林賢治《時代與文學的肖像》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版,12.50元
⑤《科學家的證言——讀〈最后的熊貓〉》,
蕭雪慧《獨釣寒江雪》,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15.00元
28.華南虎
1.思考課后練習一、二,穿插反復朗讀。
2.比較閱讀《華南虎》、BLACK《老虎》與以下四首作品,談談異同。
豹——在巴黎植物園 [奧]里爾克 馮至 譯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鐵欄 纏得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條的鐵欄桿, 千條的鐵欄后便沒有宇宙。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時眼簾無聲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圖像浸入, 通過四肢緊張的靜寂—— 在心中化為烏有。 |
老虎的金黃 [阿根廷]博爾赫斯 陳眾議譯 我一次次地面對 那孟加拉虎的雄姿 直到傍晚披上金色; 凝望著它,在鐵籠里咆哮往返, 全然不顧樊籬的禁阻。 世上還會有別的黃色, 那是宙斯的金屬, 每隔九夜變化出相同的指環, 永永遠遠,循環不絕。 逝者如斯, 其他顏色棄我而去, 惟有朦朧的光明、模糊的黑暗 和那原始的金黃。 哦,夕陽;哦,老虎, 神話、史詩的輝煌。 哦,可愛的金黃: 是光線,是毛發, 我夢想用渴望的手將它撫摩。 |
瘋狗——致奢談人權的人們 食指 受夠無情的戲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當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條瘋狗, 漫無目的地游蕩人間。 我還不是一條瘋狗, 不必為饑寒去冒風險, 為此我希望成條瘋狗, 更深刻地體驗生存的艱難。 我還不如一條瘋狗! 狗急它能跳出墻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瘋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條瘋狗 就能掙脫這無情的鎖鏈, 那么我將毫不遲疑地, 放棄所謂神圣的人權。 1978年 |
野 獸 黃翔 我是一只被追捕的野獸 我是一只剛捕獲的野獸 我是被野獸踐踏的野獸 我是踐踏野獸的野獸 我的年代撲倒我 斜乜著眼睛 把腳踏在我的鼻梁架上 撕著 咬著 啃著 直啃到僅僅剩下我的骨頭 即使我只僅僅剩下一根骨頭 我也要哽住我的可憎年代的咽喉 |
29.馬
〖補充閱讀〗
莊子·外篇·馬蹄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hé咬)草飲水,翹(舉起)足而陸(跳躍),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高臺)路(大)寢(眠臥之床塌),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燒鐵以爍毛)之,剔(剪馬毛)之,刻(削馬蹄)之,雒(luò印烙)之。連之以羈(馬籠頭)縶(zhí用繩索拴住馬蹄),編之以皁(zào馬槽)棧(牲畜棚、柵欄),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馬奔馳)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馬口中長銜)飾之患,而后有鞭(帶皮曰鞭)筴(同“策”,無皮曰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zhí制陶用的粘土)。”圓者中規(圓規),方者中矩(畫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取直的墨線)。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
然且(猶而,還)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
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舞馬的悲劇
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載:唐開元中,教舞馬四百蹄,衣以文繡,飾以珠玉,和鸞金勒,星粲霧駁,俯仰赴節,曲盡其妙。每舞,藉以巨榻。杜詩云:“斗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初,明皇命五方小兒,分曹斗雞,勝者纏以錦緞。舞馬則藉之以榻耳。祿山之亂,散徒四方。魏博田承嗣一日享軍,樂作而馬舞不休,以為妖而殺之,后人嗟其不遇。顏太初曰:“引重致遠,馬之職也。變其性而為倡優,其謂之妖而死也,宜矣。”馬本畜類,移易性情,尚且為人所不齒;高貴如人,一旦為取媚而更易性情,當不為畜類所笑乎?慎之慎之。
政治家看到藝術之馬,就在盤算著怎樣才能把它套到滿載他的政治重荷的大車上去。
——[蘇]米·普里什文《藝術之馬》
《論語》中的馬 金克木
科學,技術,是一?是二?自然,人事,孰重?孰輕?忽然想到了馬。
馬有過輝煌時代。馬曾經在亞洲東西南北縱橫馳驟。印度的最古文獻《吠陀》中歌頌馬。印度大史詩《摩河婆羅多》中的最大祭祀是“馬祭”,由王族武士舉行。中國史書稱贊中亞大宛的名馬。在中國臺灣大學創建考古人類學系的李濟教授說過,不僅有絲綢之路,還有彩陶之路。我想應該還有橫貫亞洲的名副其實的上古“馬路”……
馬的特長在于其力度和速度。發現這一點不難,馴服野馬為人所用就不容易。認識力度、速度以及效率的意義而加以推廣,那就是文化思想的發展,不是任何人、民族、國家都可以輕易做到的了。把馬作為交通工具也是發揮馬的作用。但若只供貴族官僚擺架子顯身份,不能廣為平民百姓所用,那就是把馬當作裝飾品了。馬不是文化。用馬和識馬是文化……
“白馬非馬”不是我們的兩千幾百年前的老前輩就知道了嗎?發揮了什么實際作用?莊子觀察到了浮力現象。阿基米得也發現了浮力。兩人的想法,或者說思維的線路,大不相同。船和航運的發展不是他們的功勞,那是技術。
不妨看看《論語》這部古書里的孔子是怎么認識馬和看待馬的。
東周“春秋”正是馬車的輝煌時代。《論語》里是用“千乘之國”表示富強的諸侯國家的。那就是有一千輛上下的車子。每車用四匹馬駕駛,稱為“駟”。“百乘之家”那就是次諸侯一等的大夫的屬地,稱為“家”,不稱為國。至于“萬乘之國”,那是到戰國的《孟子》里才有。《老子》里出現過一次。“乘”,馬車,戰車,是富和強的標志,好比幾十年前講鋼產量。《論語》里講這些“乘”以及“大車”、“小車”、“兵車”、“御”車的不算,“司馬牛”、“巫馬期”是人名,也不算,此外提到“馬”的有八處,試檢查一下。
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把馬當做牲畜,和狗一樣。
二、“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這里說的是作為家產的馬車。放棄了,自己出國。
三、“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四、“乘肥馬,衣輕裘。”這都仍是作為用品,產業。
五、“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這個故事,《左傳》里有。《公羊傳》、《谷梁傳》里沒有。打敗了往回跑。跑在后面的叫做“殿”,即“斷后”,保護本軍,擋住追軍,是立了一功。這位孟之反自己說,不是立功,是馬跑不快,打了馬一鞭子。這一次齊魯之戰,孔子的學生冉求、樊遲都參加了。孔子稱贊敗將有道德,“不伐”,不夸耀自己,不吹牛。實際上,馬是冤枉的。孟之反是說假話。這里的駕戰車的馬是作戰工具。
六、“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是別人記孔子言行的話。馬棚起火燒了。孔子上朝回來,問人有沒有受傷的,不問馬。朱熹的注說,孔子不是不愛馬,但更看重人,來不及問馬。又說是“貴人賤畜,理當如此。”這里還是把馬當作家畜、家產看待。孔子上朝、退朝必定乘車,因為他說過,做官當大夫的“不可徒行”,自己不能徒步走路。看來他上朝退朝駕車的馬不在馬棚里,安然無恙。廄里不知還有幾匹馬,傷了,跑了,當然沒有人重要。
七、“有馬者借人乘之。”這還是認馬為家產,工具。“借人”是借給別人。
八、“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這里的馬仍是作為家產。“千駟”照說有四千匹馬,就算是夸大,實際上也不會少。然而無德,所以無名可稱。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淄出土的殉馬坑里有幾百具排列整齊的馬尸骨,據說就是齊景公墓,可見這里說的是事實。但這里有問題。有“千駟”就是“千乘之國”。馬大批殉葬,戰車誰拉,豈不要報廢?齊景公死了,繼承人怎么肯做這種傷損國力的事?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孔子講的是“駟”,不是“乘”,可見這些馬不是戰馬,大概是寵物。所以王爺一死,后人就不肯花費草料養只供觀賞的廢物了。
《論語》里孔子講到馬,沒有一處注意到馬本身,只把它當作一件東西,不提馬的特點……
30.狼
教學過程 :
一.字詞檢測(課后練習二)
二.問題設計
1.屠夫為什么不一開始就殺狼?
2.投骨的辦法好不好?
3.如果你是屠夫你會采用什么辦法?
4.狼的狡詐體現在哪里?
5.屠夫的聰明表現在哪里?
6.你覺得文中哪一句話,寫得最有力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兩狼之并驅如故)(眈眈相向)(意暇甚)
7.你認為這篇文章是事實還是寓言,為什么?
8.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綴行→ 止,至→ 并驅→ 眈眈→ 徑去、犬坐 →(隧入以攻,誘敵)
開端 發展 發展 高潮
遇狼—懼狼—御狼—劈狼
三.講故事
〖補充閱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屠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 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則死 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shàn)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三事皆出于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亦可用也。
〖單元推薦影片〗
DVD《微觀世界》/(《點蟲蟲》) 雅克貝漢的作品《微觀世界》(又名《點蟲蟲》)一部匪夷所思的記錄影片,前后籌備拍攝用了15年方告完結,最后的1個小時成品中每一個畫面都美得不可思議,其影像質量的光澤感與透明度令人絕倒。而自然界中最細微的呢喃聲也一一在影片中得到再現,音樂更是極為精妙,配合影片的畫面產生一種奇妙的效果。任何一個自詡為影迷的人都絕不應錯過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