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習要點
《馬》
關于作者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從小受教會教育,熱愛自然科學。26歲入法國科學院。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主任。1753年,被法蘭西學院接受為院士。他用40年的時間寫成36卷巨冊《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全人類史》《鳥類史》《爬蟲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
作者在本文寫了兩種不同的馬,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可以仔細體會這兩種馬有什么不同特性。
一、學習本文,掌握如下字詞。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剽悍( ) 窺伺( ) 羈絆( ) 瘡痍( ) 面面相覷( )
闊綽( ) 庇蔭( ) 遒勁( ) 妒忌( ) 相得益彰( )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剽悍:勇猛,強健。
窺伺:暗中觀察情況。
羈絆:束縛,本文指馬籠頭。
瘡痍:創傷。
闊綽:豪華奢侈,排場大。
觀瞻:具體的形象給人的印象。
庇蔭:遮擋陽光的樹木等。
遒勁:雄健有力。
妒忌:對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
相得益彰:指兩個事物或人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處能得到充分展示。
二、課文內容分析。
1、劃分本文的內容的層次。
本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寫人類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3、4、5段),寫天然野生的馬。
2、找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舍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3、文的主題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中用優美的語言,寫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天然野生"馬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類馴養"馬的深刻同情。
4、本文所寫的兩種馬,各有什么樣的特性?
人工馴養的馬:勇毅,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馴良,服從主人的操縱,滿足主人的愿望,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甚至是生命。
天然野生的馬: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天性決不兇猛,只是豪邁而獷野,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它們相互之間沒有"妒忌",從不為一己之私而爭斗。它們的身體是大自然的杰作。
三、問題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描寫了兩種馬,同學們對馬的看法,是否也和作者一樣?
寫作訓練:同學們在學習了這三篇課文后,一定對于作者描寫、表現動物的手法有了一些了解。請同學們從生活中,選取一種自己熟悉的動物,寫一篇文章。字數不少于500字。要求描寫生動,感情真摯。
中考解析
(遼寧省)閱讀下面的選文,然后回答問題
①老師走上講臺來的原因很多,每一個老師都有他們自己的動機。如果把老師的內在動機排一排隊,可以發現大致上老師有四種不同的類型。
②一種都老師,"以謀生為目的"。這種老師視教書為謀生的手段,認為教書是一種賺錢的、用以養家糊口的職業。只要能把飯菜放在家庭的飯桌上,什么學生、學校、教書都是次要的。在美國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這種動機可以理解。
③第二種老師,"以自傲為動力"。自傲是一些老師工作的原動力。這些老師,他們往往知識淵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滿足"自傲",就很愿意與他人分離他們的知識,他們可能并不在意他們的付出,他們追求的是發現自我、證明自我,從中感到滿足。這類老師工作會很努力,可能會很出色。但因為自傲的原因,他們害怕失去面子而過于重視結果,所以面對"不聽話"的學生,這種老師很容易失去耐心。
④第三種老師,"以教育為己任"。他們把教書看成是自己的社會責任,并以此為動力。在教書的過程中很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們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注重告訴學生怎樣做人。他們往往以能影響、改變學生的生活軌道為樂趣。例如,亨利克先生常常會政黨的課停一停,講一些世界名人的社會生活之類的東西。當從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節課里走出來時,我意識到,我這一年中最大的收獲就是知道了:人活著的每一天不是為了悲傷,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困難,都需要愉快地去生活。
⑤第四種老師,"以愛為根本"。他們在重壓之下還是不斷地去做一件自己愛做的事。他們很努力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遭難,都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就好比父母生養孩子的心態去教育學生的老師,是具有強烈天賦愛心的老師。他們是那種可以讓你像信任父母那樣去依賴的人。這種老師應該說是最難能可貴的。
⑥總之,無論哪種老師以什么動機走上講臺,都應注重自己的教學效果,贏得學生的喜愛。
(節選自《放飛美國》,有刪改。作者礦礦,華裔,目前在美國讀中學。)
1.選文第④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答:
2.選文第⑤段加紅的句子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
答:
3.請你結合生活實際,用簡潔的語言給第④段或者第⑤段補充一個事實論據。
答:
4.在第④段中,你對哪句話感受最深?從語言特點和思想內容兩方面說說為什么。
答:
5.寫出選文的中心論點。
答:
【考點】:閱讀議論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對表達方式的判斷。選文第④段主要采取了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整段文字把敘述和議論結合在一起。
2.本題考查對論證方法的判定。"他們是那種可以讓你像信任父母那樣去依賴的人"運用了比喻論證法。
3.本題主要考查對論據與論點關系的理解及概括事例的能力。讀寫結合,較好的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此為開放性試題,聯系實際是答題關鍵。只要論據能證明其觀點,語言簡潔,表達清楚即可。
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及表達能力。此題為開放性試題,對哪一句感受最深都可以,但得講出理由:首先,從語文角度,要用語文知識解釋句子的特點;其次,從思想內容角度回答。如:"人活著的每一天不是為了悲傷,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困難,都要愉快地去生活。"感受最深的理由是:語言精辟,運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富于人生哲理,給人以啟迪,能影響人對待生活的態度。
5.本題考查對中心論點的判定。本文在文章結尾用概括句總結了全文的論點:無論哪種老師(以什么動機走上講臺),都應注重自己的教學效果,贏得學生的喜愛。
- 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悲壯詩篇──讀都德的《最后一課》和《柏林之圍》
龍懷珠摘要《最后一課》和《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系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
- 那片土地,那些記憶──《土地的誓言》解讀
北京廣播學院文學院 顏浩端木蕻良是東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員。這個創作群體包括了“九一八”事變之后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除了端木外,還有蕭紅、蕭軍、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和李輝英等人。...
- 母親之河的莊嚴頌歌──《黃河頌》賞析
孫和平“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這是大型合唱歌曲《黃河大合唱》開始的配樂朗誦詞。...
-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韓一宇一部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接受,總有其特定的社會土壤和話語空間。而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借助翻譯,在接受國成功地實現其生命的延續,甚至在某種意義上獲得本土化再造,也總是反映著接受國獨特歷史條件,有接受國本土社會情感的運作參與...
- 《木蘭詩》的主旨和結構新探
甘肅 唐軍文義教初二冊課本認為《木蘭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與之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因此把全詩分為四個部分,即第一至三段為第一部分,第四段為第二部分,第五、六段為第三部分,第七段為第四部分。...
- 網絡課《木蘭詩》教學反思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布,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聽了宿遷的孫老師執教的一堂網絡課《木蘭詩》,感觸很多。...
- 讀《伊索寓言》
一、復習提問 師問:作者認為小孩子應不應該讀寓言?理由是什么?你可以借鑒原文,但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生答:不應該,F代人遠比古代寓言所說的狡猾者更狡猾、更惡劣,現代社會不會像寓言中獸界那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最后一課》學習要點(精選15篇)
《最后一課》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說家阿爾封斯·都德的短篇代表作,寫于1873年,普法戰爭剛結束兩年。1870年7月19日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統一,鞏固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擺脫內政危機而發動的...
- 《詩兩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學習要點(通用2篇)
《詩兩首》普希金,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12歲隨父赴彼得堡入貴族子弟學校,以能詩聞名。...
-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