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及參考資料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二聯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2.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而又怎樣簡單的心!”
本題旨在通過對語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2.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肮虉獭焙汀昂唵巍笔亲髡呦鄬ψ灾t的說法,表現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二、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三、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四、可以給學生推薦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進一步了解她們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感情。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步驟
1.導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
一篇虛幻的神話任它
綠草如茵花開似錦
也終于都要紛紛落下
在墜落的昏眩里
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距離》)
。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來,卻都有一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舍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回顧所來徑》)